无为而治是老子《道德经》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就是少一些人为的巧智,不盲动,不乱动,不冲动,一切都要谋定而后动。无为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无所不为。为什么无为能够实现无所不为的目标?因为无为的核心思想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当事物的发展符合自然规律时,我们就不要添加过多的人为干预,就能够实现最好的效果,相反,如果这个时候施加不必要的人为干预,反而使得目标偏离了正常值、合理值,效果变差,起到的是反作用。当事物的发展不符合自然规律时,如果不施加合理的人为干预,结果当然不能够达到计划效果、预期效果,只会越来越糟;相反,如果及时施加合理的人为干预,就能够把事物的发展从不合理的、错误的方向,调整到合理的、正确的方向上来,达成预期的效果。
无为而治的思想,实际上在当今的国家、企事业组织、个人发展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今世界最盛行的管理模式——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个模式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这是所有个人和组织都盼望达到的,国家也不例外。在制定计划前,要做出充分的调研,以便对内外形势有个正确合理的认知判断,制定的计划才能够符合个人组织内外的形势,这就叫顺势而为,它的思路就是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项目启投入执行以后,人们要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项目在大多时候都处在“顺势”状态,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无为”,去除不必要的干预。但是由于项目的内外条件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我们就需要进行及时地检查跟踪,掌握中间结果和过程数据,如果偏离了正确合理的发展形势,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我们的“有为”,及时地去调整,去除不正确、不合理的干扰因素,使项目重新行驶在正确合理的方向上。
“无为而治”是谬论,悖离了老子的本义。“无为而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无以为”思想是截然对立的。
人一生都在处理两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无为”是以理顺的方式来处理这两种关系,“治”则是以外力胁迫的方式来处理这两种关系。正是处理的方式不同,决定了两者的成与败!
老子不倡导用外力去干预万物的发展进程,所以老子倡导“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玄德”,认为只有以“玄德”为本的“无为而无以为”手段,才能理顺万物的生存环境。相反,以“治”为手段,不但不能理顺万物的生存环境,反而更恶劣了万物的生存环境。
本文为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老子最喜欢讲的就是无为而治。而且一讲到无为,就推崇老子。但是老子的无为是什么意思?我相信很多人,他就是不明白。因此我们对无为,真的要下一番功夫,把它弄明白。无为,并不是什么东西都不做。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讲得很明白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的作用,就是无为。但是它的效果,是无不为。道是很自然的,它并不是说我要针对某人,针对某事,针对某物,或者是针对什么,它没有这个意思。可是这种无为的作用,它所产生的效果,居然是无不为。这才是真正奇妙的地方。
你看我们有史以来,你管他七千年,八千年,多少亿年,你所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从西方落下去,它从来没有改变。太阳很强很强的时候,你就知道中午了。然后落了之后,你就知道是晚上了。这都是道在把它的相告诉人。我什么都没做,它是自然而然,所以叫无为。所以这个无为,真正的意思就是不违反自然。这个为跟这个违背的违是相通的,无为,就是我没有违背自然的意思。道顺应自然,好像无所作为,但是,万物都因为这个无所作为的道,而生生不息,千变万化,那不是无所不为吗?
就是因为它不主宰,你才能有变化。如果给你主宰着,让每个人都一样,那还有什么乐趣?因此我们必须要再说清楚一点,宇宙万物,都是道在生长左右,但是他没有主宰的用意。从远古时代就开始告诉我们,宇宙是没有主宰的,一切一切都是自然孕育而成。你不要说谁在主宰你,没有。老子也是说,道它是把你生出来的,让你长大,让你有变化,但是,你要怎么走,他尊重你,他任由你自化,他并没有要主宰你。
其实,历史上很多的东西,我们都把它曲解,扭曲,错乱甚至乱改。这种事情太多了,由于人们的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经常会在有意或者无意间,错误的解读经典,导致了现代人不仅对老子,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老子的话,不是叫我们去耍心机,去愚弄别人,或者虚张声势,故弄虚弦,都不是。它只是在很平实的告诉我们,千万千万记住,柔弱胜刚强。反正,弱的他会变强,强的会变弱。就是说,宇宙它是动的,它不是静的。它一切都是变动的。
你现在看他强,一转眼他就变弱了。你现在看他是小孩子,不久他就长大了。你现在看到他,很有权势,很快就被剥夺掉了,这个叫什么?这就叫做风水轮流转。现实情况是,你们家好,但是不可能三代5代一直好下去,大概很难。所以为什么要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英雄不怕出身低?为什么好汉不提当年勇?就是你提那个没有用啊。事过境迁,就是环境一改变,整个的姿态就完全不一样了。老子只是在讲这个道理。他说这是自然而然的一种变化,就看你怎么用它。
你把它用来做阴谋诡计,那是你的事。所以我们还重复讲一句话,动机是怎么样,是要跟行为对照着看的。同样一个行为,你看他是耍阴谋他就是耍阴谋,你看它是自然现象,它就是自然现象。那是看的人的问题,而不是老子的话的问题。我们现在老是那句话,在不停的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大势所趋,莫之能挡。所以老子用歙张,弱强,废举,予夺的变化,来提醒大家,要见微知著。
看到很微细的征兆,你马上知道它必然的结果是什么,你就能够顺势而为,那就叫自然。现在,我们把这门学问发展出来,叫做未来学,叫做趋势学,叫做预测学,其实就是根据这几句话来的。但是,这几句话,也是会被人家拿去耍阴谋,搞奸诈。这个我们是没有办法的。因为道它是自然存在的,他不干涉任何人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自作自受。你要拿去搞阴谋,最后结果你自己承受。你要把它当作自然的趋势,你顺势而为,那也是你自己得到一些后果。这些事情,道不管,道是让你自然去走你自己的路,然后结果你自己承担。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主题。老子曾经说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在仅仅5275字的《老子》中,老子就用大量的篇幅来阐述“无为”,可见其地位的重要。
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推崇圣人,是《老子》价值观的体现,是《老子》对价值观的判断。老子不反对知识,也不否定圣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世界,价值观是支撑点,是原动力,是凝聚力!真善美与假丑恶,文明与野蛮,成功与失败,进步与倒退等,都是价值观在发挥作用。有了圣人的价值观,就可能成为圣人;沾染小人的价值观,只能成为小人。老子的大智慧在于,不仅看到了圣人的价值观,也看到了小人的价值观,并且两者能够相互转换,这个转换的关键就是“有”和“无”的辩证法。
无为就是树立正道——“正道”的价值观必须树立,“正道”的价值观必须推行,特别是在正道价值观被破坏之后的若干年内,这个艰巨的任务就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国家不仅要在道德层面上大力推行“以德治国”,也要在法律层面上“依法治国”——要严厉地打击错误的价值观:比如造假的要重罚,不仅要负刑责,也要负钱责,罚得这些唯利是图的家伙血本无归,罚得这些坏了良心的人渣倾家荡产;比如酒驾的要重罚——因为这种人把自己的性命当儿戏,拿别人的生命当虚无。只有正气树立起来了,邪气才会收敛;只有正气成为了普通人的习惯,邪气才会被迫退出历史舞台——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所以圣人尊道贵德,依天道为人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是乱为、胡为。商鞅的“弃灰剁手”,现在有人主张“闯红灯入罪”等,都是做过头了。对此,老子的药方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之事”不是不做事,而是不乱做事——不折腾;“不言之教”不是不教,而是“循循善诱”——不乱教!
“无为之事,无事也(唐玄宗注)”,“无事”不是“没事”,而是“不生事”,“不滋事”,“不犯事”。“无为”在老子的心目中具有核心的位置,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二、“无为”是人生的境界和做人的根本
据现有的资料,最早提出“无为”的人,不是老子,而是管子。《管子》第五篇说:“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者王,为而不贵者霸。”意思是说,能够无为而治的人,可以成就帝业;表面有为而心里无为的人可以称王,表面有为而内心不自贵的人可以称霸一方。《管子》第十七篇说:“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
到了老子这里,管子“无为”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延伸和拓展,成为了自在自为的系统,可以用来修身净心,也可用来育人、立家、治国、治民、安天下。在老子的眼中,“无为”不仅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做人做事的大根本,是能够随时都在发挥作用的有效工具。“无为”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思维的方法,是一种优化的技巧,自然也是一种修身养性、治国安民的好方法。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胡为,是顺“天”应“人”;“无为”不是固执己见,不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黄河心不死”,而是“知难而退”、“不激进”、“不冒进”;“无为”不是懒惰,不是休闲,不是享受,不是坐享其成,不是“坐山观虎斗”,不是“饿着肚皮晒太阳”,而是勤劳,而是锐志,而是用最高效的方法去获取最大的成就。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整部《老子》的灵魂所在。就是“以道治国”,“以道养生”;就是做事应该“顺其自然”,教育应该“以身作则”——教育的最佳的境界是不用语言而是用默默的行动,这相当于“身教甚于言教”。
有的人认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什么事也别做,什么话也不说,“听其自然”——所谓“率性之谓道”——大错特错!老子主张“顺其自然,率性而为”,可老子不主张“逆天而行”,“率性乱为”。“顺其自然”,就是要顺其大道,而不是歪门邪道,“率性而为”,就是秉持人的良性而为而不是倚仗人的恶性而为!
三、“无为”而“不言”:身体力行
一般人都喜欢以语言教育别人,可自己常常做不到,所谓“口头革命派”。作为一个教育者,“身教甚于言教”。人类最看重的是一个人深刻的思想和实在的行动,而不是这个人空洞的说教和浮躁的行为。
林语堂在散文《论读书》说,自己在复旦大学讲课,开头就说他自己不敢训勉青年,原因是:近来常有贪官污吏到学校致训词,叫学生须有志操,有气节,有廉耻;也有卖国官僚到大学演讲,劝学生要坚韧卓绝,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林语堂遇到的这种现象,在当今也时有发生;有的人在大会上大谈廉洁,私下却贪污受贿,有的人在公开场合大谈爱国,私下却早就把自己的妻室儿女和财产都弄到了外国,因而被称为“裸官”。
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言行不一,不但不能教育人,甚至还败坏世风。
老子如果真“无为”而“不言”,他干嘛还辛辛苦苦地写五千言的《老子》呢?把五千个字刻在竹简上,那可不仅是智慧,还必须有恒心和毅力啊!因此老子主张的是“正为”而不是“邪为”,是“善言”而不是“恶言”!
老子主张“无为”而“不言”,其实是希望人类走出“二元对立”,离开各种各样的烦恼,这样就不会出现“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现象,就能够“无为而治”,“不言而教”,就能够超越常规,超越语言、文字,发现真相,就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个人处于“有”的层面,难免以自我为中心,强调有所作为,于是追求功利,施行言教,其结果就只能是强化自我意识,己所欲,施于人,加剧自身的矛盾乃至社会的矛盾。如果人类能够转变价值观念,追求真朴,就能超越自我,创造真我,获得“无为而无不为”、“不言而胜于言教”的效果。只有离开了“有为”的层次,才能进入“无为”的境界。
不居功自傲,不得意忘形,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名声,这样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这其实近乎放长线钓大鱼,近乎吃小亏占大便宜啊——有人曾经对我说:“老子很刻薄,很阴险,很有心计。”这虽然从一个侧面说出了老子的智慧,实际上也是对老子的误解。
时时刻刻生怕自己的功劳被磨灭的人,其实可能就是功能最容易被磨灭的人;时时刻刻认为自己最伟大的人,其实可能正是比较小人!如果时时刻刻都把自己看出“虚无”,把自己放到自然的境界,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自己才有真正的自由。
“圣人”怎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呢?就是像大自然那样“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是“道”的品性,这是自然的品性,这是宇宙的根本特征,由这个“天道”,老子得出“人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结果——“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只有不居功,不自傲,才能在不知不觉之中成大功,做大事。
四、天道:“无我”的境界
整个自然界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天、地如人类父母,一直不断地养育着人类;太阳普照着大地,源源不断输送能源;大地无条件、无所求的承载和养育人类。万物生长,壮大,成熟,都是“天道”的功劳,可“天道”勤勤恳恳,不辞辛劳,不恃才傲物,不居功自傲,长期获得人类的敬仰。所以老子说,“万物作而不辞”,不辞辛劳,养育万物,但不主宰、不占有。只有道,只有天、地才能展现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的秉性。
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有所成之事就沾沾自喜,就期求外界的标榜,就希望能够树碑立传,那么纵使这个人功劳再大,威望再高,也很可能昙花一现。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自然不可能知道自己会往哪里去,正如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有了“无我”的境界,就会出现惭愧之心、感恩之心、羞耻之心,很多人之所以在很长的时间之内抱怨不断,烦恼不已,就是因为从来没有悟出惭愧之心、感恩之心、羞耻之心的重要性,没有体悟到佛教所说的“感恩法界”的重要。
每个人都可能看到了大地的这种忍耐:任人踩踏,承载和养育着人类,可人类不但没有对大地感恩戴德,还不断破坏大地,踩踏大地,随地吐痰,随地便溺,可大地却似乎没有瞋心和怨尤。当一个人在接受大地承载和养育的时候还在践踏和轻视大地的时候,这种人自然不可能体悟人生的大境界。一个太在乎自己的人,自然不可能达到“无我”之境。
一个人如果居功自傲,就会有功而无功,过小而过大。有些东西,因为永远不去争取,所以也就永远都不失去。要而不要,不要而要,有玄机啊!对人类真正最重要的,不是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而是默默地奉献,默默地承担,默默地努力,这就是“无我”——“无我”而“有我”,“有我”而“大我”,这既是“天道”,也是“人道”。这种人的生命就会超越时空,产生出真正价值,体现出大道的“精神”,正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所说:“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却发现了你。”
一个人果真能够体悟天地默默奉献的实质,就会默默地去做,尽心地去做,不居功,不炫耀,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因为“夫唯弗居”,所以结果“是以不去”。“夫唯弗居”,非居非不居,无居无不居,“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三十八章),“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第三十二章),成大功于无形,“是以不去”。俗话所说的“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站”,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的智慧既在高于九天之上,也扎根于九地之下,既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并非有的人所说老子“精于道体而弱于道用”,只是几千年来,很多人未能发现其解读的锁钥而已!
要理解“无为”,首先理解老子提出的“有”“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万事万物产生于“无”,而后从“有”的状态化于“无”的状态。因此“无为”,就是事物没有形成前,就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什么事情都应该考虑准备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前面,才是无为而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不难,难在懂得事物的变化规律,这就需要了解道理,道理就是大道的规律,道的能量推动天地运作,天地的变化影响万物的发展变化,因此我们只需要观察大地上的变化,就能了解天道的规律,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不需效法谁,道的运作规律来自自身。
“无为而治”的本质是一种方法论。他是基于万经之首的《易经》中朴素的阴阳二元论哲学思想演变过来的,并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提出。
“无为而治”的含义是指万事万物皆有其自身规律,管理者应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确决策, 减少对决策后的执行情况过当干预,反对瞎指挥、瞎主张、乱作为、一言堂。
“无为而治”的黄老之道,在古代中国一直充当着帝王治邦安国的治理之术。反映在君民之间的,比如西汉之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反映在君臣之间的分封制、蕃蓠制等。“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古代中国智慧思想的结晶和高度集成,对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也有重大启示。老子主张无为, 不是消极无为, 恰恰是透过无为, 不干扰、不强制、不苛求、不勉强他人,而让所有万物能够顺乎自然, 因势利导,遵循规律办事,不折腾。
谢谢邀请!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首先由老子倡导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万事万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本身的规则自行发展,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人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应用到社会现实,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才能走在科学与真理的大道上。
也只有尊重客观事实、自然规律基础上做出的决策,才是科学决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更不是乱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客观实际,顺应发展潮流的顺势而为,是符合科学发展、认清事物本源的积极作为,更是实事求是,人格引领的自然本为。
谢谢,喜欢请关注我!
《道德经》勉强用语言来描述“道”
这也决定了通过语言无法完全了解 《道德经》所指的核心。
但是无为而治所指的“道”无法解释,但是无为而治这个词是可以解释的。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比如婴儿,什么都不懂在我们看来,但是他有很大的能力,比如学习语言,比如长大,但是到后来思想成熟了,我们认为聪明了,但是却开始变衰老了,语言学习的能力也变得相比小时候差了很多了。
于是出来一个问题,婴儿什么都没想做,但是该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长大了什么事情都想做,但是成功的寥寥无几。
你说这个说明了什么?
何谓“无为”?老子“无为而无不为”(《老子·37章》)的表述已明确告诉我们“无为”的反面是“无不为”,“无为”即“不为”,别无他意,更无特别的深意。相比之下,学界关于“无为”的种种解读,多是借老子之“无为”表达自己的“无为”,已离开老子“无为”的本意。与何谓“无为”紧密相关的是谁之“无为”,也即“无为”者、“无为”的主体。“无为”者、“无为”的主体不同,“无为”也即“不为”的具体涵义是不同的。基于此,本文论老子之“无为”主要论“无为”之主体,并从“无为”之主体的维度论“无为”的三种具体涵义。
一
我们知道,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乃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创造者、决定者。老子说: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老子·51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16章》),即是谓道不仅“生”天地万物和人类,而且还“养”天地万物和人类,使天地万物和人类得以健康的发育成长,并且,还让天地万物和人类最后以“死”的方式回归于道。这表明,道规定天地万物和人类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道之于天地万物和人类是无所不为也即“无不为”的。
但是,道对于天地万物和人类的“无不为”,在天地万物和人类看来则是“无为”。因为道物(天地万物和人类)一致,道之“为”并不是对天地万物和人类的本性的改变,更不是对天地万物和人类的本性的摧残,道之“为”是顺应天地万物和人类的自然本性而为,符合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天地万物和人类因此并不把道看作外在于己的主宰者,并没有感受到道的“压迫”和“强制”,甚至也没有感受到道的存在,反而“自得其乐”,觉得自己是自主自由的。于是,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赋予道以“无为”与“无不为”两种看似矛盾的特征。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明道是“无为”的发动者,道是“无为”的主体。关于道之“无为”的具体涵义,老子有明确的交待: “(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10章》、《老子·51章》),“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老子·34章》)。这是说,道之“无为”主要指道不占有、不主宰其所生养的天地万物和人类,在天地万物和人类面前不逞能。
二
圣人在老子的视界中是得道者、道的化身,因之具有道的“无为”特征。老子说: “圣人无为”(《老子·64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2章》),点明圣人像道那样拥有“无为”的特征。这表明,圣人也是“无为”者、“无为”的主体。
关于圣人“无为”的具体涵义,老子假借圣人的名义予以表达: “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57章》),解圣人之“无为”为“好静”、“无事”、“无欲”等。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心目中的圣人还是理想的统治者,包括内圣与外王两个方面;老子的圣人不是侯王,侯王只是社会现实中的统治者,未必得道。
以上所引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还透露了圣人“无为”的原因: 圣人对民的要求或者说统治民的目标是民之“化”(化育)、“正”(端正)、“富”(富足)、“朴”(纯朴),而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按其本性,不但主动追求“化”、“正”、“富”、“朴”,而且有能力做到“化”、“正”、“富”、“朴”,不需要圣人的强力有为。这样,圣人“无为”而“功成事遂”(《老子·17章》),百姓则谓“我自然”(《老子·17章》),彼此皆大欢喜。
正因为如此,老子才又将圣人的“无为”说成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64章》),一方面顺乎万物之自然本性,辅助其成长发育,另一方面不敢破坏万物之自然本性而代之以自己的主观意志。
三
圣人是得道者,得道之前,仅是“为道”者,也即求道者,而非圣人。老子认为“为道”者也“无为”。这样,“为道”者也是“无为”者、“无为”的主体。老子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48章》)。
这是说,“为学”与“为道”虽然都需要“学”,可是,“为学”者所学为形下的知识,主要是礼乐文化之类,其学习的方式是“有为”,而且,只有致力于“有为”,刻苦勤奋,才能获得关于礼乐文化的知识,而“为道”则不同,“为道”者所学为形上之道,道乃天地万物和人类之本原,其学习的方式是减损“有为”,直至“无为”,而且,只有极力减损“有为”,才能做到“无为”,从而最终得道。这里,“为道”者“学不学”(《老子·64章》),以“不学”为“学”,其“无为”实质上即是“不学”。
为什么“为道”者学习道、追求道必须要“无为”,老子虽没有明说,还是可以理解的: 道的特征是“无为”,能够做到“无为”、达到“无为”的状态,具有道的特征,也就意味着得到了“道”。
以上表明,“无为”的主体不同,“无为”的具体涵义也就不同,离开“无为”的主体,就无以把握“无为”的真谛;因道之“无为”,才有得道者(圣人)和“为道”者(求道者)的“无为”,“无为”始终与道相联系。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平淡处事的一流人才
“为无为,事无事”,这是说,一个人看起来没有做什么事情,可是一切事情无形中都做好了。这是讲第一流的人才,第一流的能力,也是真正的领导哲学。下面加一句“味无味”,世界上真正好的味道,就是没有味道的味道,没有味道是什么味道?就是本来的真味,淡味,那是包含一切味道的。 世界上的烹饪术,大家都承认中国的最高明,一般外国人对中国菜的评价,第一是广东莱,第二是湖南菜,第三是四川菜,等而下之是淮扬菜、北方菜、上海菜等。这种评论是很不了解中国的烹饪。真正好的中国菜,无论标榜什么地方味道,最好的都是“味无味”,只是本味。青菜就是青菜的味道,豆腐就是豆腐的味道;红烧豆腐,不是豆腐的味道,那是红烧的味道。所以,一个高手做菜,是能做好最难做的本味。 有一个学者朋友,也做过校长,大家都晓得他会做菜,但他不轻易为人做菜。临时到他那里,他只好自己动手了。随便一个蛋放上一点盐巴,东一下西一下地炒,味道就好吃得很。那是靠火候,就有很好的本味。 中国人讲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来往,平常很平淡。但这并不是说冷漠无情;朋友碰到困难,或生病之类的事,他就来了。平常无所谓,也许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热情。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淡如水”,友情淡得像水一样。大家都喝过水,试问水有没有味道?粗心大意的人一定说水没有味道,那就错了。水是有味道的,什么味道?“淡味”,也就是“无味”。老子上面讲了“为无为,事无事”,我们容易懂,但后面为什么加一句“味无味”呢?难道老子教我们当厨师吗?这句话,其实也就是解释上面二句,说明真正的人生,对于顶天立地的事业,都是在淡然无味的形态中完成的。这个淡然无味,往往是可以震撼千秋的事业,它的精神永远是亘古长存的。 比如一个宗教家,一个宗教的教主,在我们看来,他的人生抛弃了一切,甚至牺牲了自我的生命,为了拯救这个世界。他的一生是凄凉寂寞、淡而无味的。可是,他的道德功业影响了千秋万代,这个淡而无味之中,却有着无穷的味道。这也是告诉我们出世学道真正的道理,同时也是告诉我们学问修养,以及修道的原则。
为,做也。无为,就是尽量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反倒是把一切都做了。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体现了老子保守思想。不为天下先,也是老子无为之论。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物极必反,自找苦吃。
想要理解无为而治本质是什么,就要先了解它的出处,语出老子《道德经》,如老子说道一般,其中多次提出治,治国安邦的治。无为而治本质有所为,顺势而为,有所不为,不妄为,不妄动,顺其自然顺势发展。与其对应的还有一句,治大国如烹小鲜;小鲜可以理解为小海鲜,小鲜容易熟,却不容易做,要做美味,调料放着有讲究,可能都不用放,放了反而改变了原有新鲜味,并且要把握火候,不能像做其他菜,比如烤羊来回折腾翻滚,这样就去味了,反而失去本来应有的味道。所以,无为而治本质就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势而为。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提出的道家治国理念,告诫君王“不与民争”,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无为即不妄作为,所做所为须遵循客观规律。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大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的指导下取得。
以上是对“无为而治”的经典解释,说得已经很清楚,接下来,我们不妨就无为而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做一些探讨。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许多领域都能得到体现,比如国家治理,企业经营,教育,思想等领域。
古时候,君王宽容,不过分苛求百姓,只要是不超出国家制度规定范围的行为,都采取鼓励与宽容的态度,从而使各行各业都能得到自由发展,实现百业兴旺,国富民强。到了现代中国,只要是法律赋予的权利,都能得到充分保障。国家对人民行为的干预更少,对人民权利的保护更有力。反过来,国家对干部的约束更严格,将“不与民争”的思想直接升华成“服务于民”,将“无为而治”发展成为主动帮助,积极保护(扶贫)。这些都是我们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越来越幸福的主要原因。
企业经营方面,国内的很多名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理念引导,让利放权”,在符合公司经营理念的前提下,鼓励各级员工充分发挥才干,并大幅度让利,让员工当自己的老板。从网络上流传出来的信息看,华为,万科等企业都是如此,无为而治为企业激发出了巨大的活力。
教育方面,前几天刚刚传来消息,国家教育部发出通知将取消中高考教育大纲,初中教育将不再规定教育重点,或者说整本书都将成为重点。这就释放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国家将减少对教材内容掌握方面的干预,素质教育取代教条教育又近了一步。
在思想领域,爱国成为主旋律,在这个框架下,鼓励公民献计献策,参与治理国家。
无为而治,既非不为,也非妄为,是遵循客观规律前提下的有益作为,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无为而治的本质。
无为而治,老是无为,实际上并不是不管不问,放任一切事情自由发展,实则是有为,一切事情顺应自然规律,按照自己的特点结合事物发展规律发展或者淘汰,所谓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
无为而治是老子倡导,西汉初年的文景二帝有成功实践。其的本质是中央政府为老百姓营造宽松的务农经商环境,让百姓自由生产或经商。其目的是让饱受战乱摧残的社会,能尽快恢复生气,以巩固封建统治。其主要举措有对内轻傜薄赋、奖励耕织;对外避免战争,维护稳定。
无为而治,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曰。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者?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就是象舜那样恭己正守端端正正地正南面坐着不动,如《论语为正篇》,众星围着北辰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今日头条,学者专家大师,普遍张冠李戴,以讹传讹,儒家孔子曰的“无为而治”,强加给道家老子言。老子言的是“圣人之治”,在《道德经三章》: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天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先看了看前面的回答,多数人认为是“顺其自然”或“不违背自然规律”,总之意思差不多。
老子思想分为“道”与“德”,道是天地万物的至理,德是人行为的方式。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是因为他认为人已经严重失德,甚至开始危及到人的生存了,所以必须要反其道而行。
一般而言,大家认为老子是在劝慰执政的诸侯国君的。尤其那句著名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更是明确的政治策略。不过,这样是不是把老子的思想理解的过于狭窄了呢?
在我看来,“无为”和“无为而治”可能需要有所区别,“无为”在说不特定的“人”,“无为而治”在说国君。也就是说,作为“人”行为方式应该是“无为”的,而其中的国君如果也能“无为”那么就可以达到“治”的行为结果。
这就要问“无为”是什么意思了?难道作为一个人,能够什么也不做?那怎么活下去呢?显然只有死人才可以“无为”。所以只能把“有为”与“无为”相对而言,才能理解。
什么是“有为”好理解,那就是“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努力前进”,那么“无为”只能是“消极对待、停滞不前、反动倒退”了,也就是,人的行为要符合这些方式就是“无为”,与之相反就是“有为”。
国君治理国家的“无为”,当然不能发展扩张,更不能侵略与并吞弱小了,不但不能扩张,甚至还要尽量收缩自己的领土,封闭自己的经济,裁撤自己的军队。所有国君都能如此,就像原始部落那样,“鸡犬相闻,民到老死不相往来”,就达到了社会安定的“大治”了。
无为而治的治不是治理,
而是成就。
无为是不干预,
无为而治,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部矛盾的产物。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内部矛盾在微观看彼此都是外部。
所以无为在逻辑上就讲不通。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无为是一种人生态度,但仅限于个体的追求。
当它上升为政治理想,必然产生局限。
所谓“无为而治”者,实为“无为法治”也。
无为法治乃天之道也。
所以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及“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与“不道早已。”
正因此,老子希望人类社会能高扬起尊道贵德的大旗,及以道无为法治的模式与民立契治天下,而不主观有为地瞎掰乱折腾,这样就能够“道者同于道”及“为无为,则无不治”地促使社会自正自化得向前发展与进步了。
如汉唐初年,只不过是牛刀小试了一下“清静无为”之道中不乱干预,及与民休息和藏富于民的原则,就取得了“文景盛世”与“贞观盛世”的辉煌成就。
因此老子《道德经》绝对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是消极避世以及反文明反社会的学说,相反它则是一本积极救世与治世的宝典。
其本质即不要对现存社会体制过渡约束,应该由其社会个体及群体相互探索适应于自己的发展与生存条件及规则。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讲得很清楚,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说什么事都要有个度,不要做过头。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什么是无为?从字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的意思,其实这是望文生义。老子所说的无为,决不是什么也不做。
他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里的“必作”利‘为’呜“治”都是有为的意思。“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而有为。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二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做过度干预。道家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倘若破坏事物原有的发展轨迹往往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带来不愿出现的后果。所以无为而治首先是对客观规律本身的尊重,其次事物出现不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也要有适度的干预,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做。再次,提醒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做好,不要妄动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