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无线登录
视野无线

为什么说李广难封?

> 交通

为什么说李广难封?

1028人浏览更新于 2023-05-24 01:16:34
回答
共31个回答
2019-08-03 09:50
+关注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自身原因

军功不够: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斩敌千级以上;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等。

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二、外界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在前人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展开更为深入的讨论,如“杨咸从当时的用人政策分析认为,李广的悲剧是由于封建社会亲贵用事,即用人惟亲造成的”;

张德芳认为:“李广难封”的原因应从西汉王朝内部寻找,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始终尖锐,李广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自然不能逃脱斗争的冲击,统治阶级的尔虞我诈造成了李广悲剧性的命运“。

三、自负其能

就李广自身的内部因素看来,李广难封原因出自个人,概括来说就是李广“自负其能”。表现在其领兵作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注意谋略,治军方面也是如此;此外还表现在私受梁王印和杀霸陵尉两事上。

2019-06-20 17:19
+关注

\"飞将军\"李广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李广的一生南征北战,\"大小七十余战\",才气天下无双,但却际遇坎坷,一生不得封侯,甚至最后自刎以死,悲剧收场,以致\"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引得无数人的同情和叹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从此被文人志士用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伤,\"李广难封\"及其个人悲剧的原因也引起诸多学者的兴趣。

《史记》作为千古绝唱的史学经典,在《李将军列传》中详尽记叙了李广坎坷不平的一生,表达他对李广崇敬和同情。在司马迁的笔下,李广是骁勇善战,天下无双的名将,但却因为\"不遇时\"和\"数奇\",最终以悲剧收场,后人则多认为李广的悲剧原因是由于卫青的排挤和汉武帝的任人唯亲造成的,其实都有失偏颇,李广包括及家族的悲剧原因,还是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所造成,然而,他们性格上的缺陷也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

元狩四年(119年),汉朝发动了著名的漠北之战,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骑出征匈奴,经此一役,汉朝军队大获全胜,打垮了匈奴的主力军队,使匈奴元气大伤,从此\"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在漠北之战中,年届六旬的李广多次请战,想要建功立业,后被汉武帝任命为前将军,受大将军卫青统属,但在临行前,汉武帝却私底下告诫卫青,认为李广年老,数奇(命数不好),不要让他和匈奴正面对战,于是卫青将李广的前锋部队并入右将军赵食其军中,从东道迂回夹击匈奴,并在和匈奴正面作战的机会给了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公孙敖,李广的军队由于绕路东道,路途遥远,又缺乏向导,最后率军迷途,延误和大军会合的时机,因为不愿面对\"刀笔之吏\",最终自刎而死。

许多人以此认为李广是受汉武帝和外戚所陷害而自刎的,然而也有人认为这种看法不恰当,王夫之认为:\"卫青之令出东道避单于之锋,非青之私也,因受武帝之戒而虑其败也。\"认为卫青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受了汉武帝的命令,出于全局考虑,担心此战会失败。

杨生民先生也认为从《史记》、《汉书》中等史籍中也无法看出卫青排挤李广的结论,理由有三点:第一,卫青虽为大将军,在战争时总领诸将,但平时并无太多的权利。对于李广在漠北大战中任用和使用,武帝直接掌权,卫青只是照章办事而已。第二,战争结束后,卫青派人催李广到将军幕府中,是想急于了解事情经过,从而及时全面地向武帝汇报,并不是要处置李广。第三,卫青平时小心谨慎,为人谦和,凡事讲究退让,说卫青打击李广显然与他平日的性格和身份不相符合。

李广的家族一门数杰,都是骁勇善战,军功卓著之辈,但大都以悲剧收场,李广的先祖李信为秦朝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因伐楚失利,遭到降职,永不重用,最终郁郁而终。李广一生征战无数,令匈奴闻风丧胆,最后却被迫引颈自刎。李广死后的第二年,他的弟弟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被汉武帝抓住了小辫子,治罪下狱,自杀身亡。李广的三个儿子中,李当户和李椒英年早逝,先李广而死,李敢因为得罪大将军卫青,竟被骠骑将军霍去病射杀了。后代的李陵因兵败投降匈奴,被族灭,李禹受到牵连,也被处死。

纵观李广家族的悲剧原因,主要是其所处的时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统治者所需要的是顺从于自己的奴仆,而不是个人风格和能力太过突出的将领。李广家族虽然骁勇善战,立功无数,但却不懂得政治学,锋芒太露,最终为统治者所忌,不得重用。

相比之下,卫青、霍去病不仅和汉武帝有裙带关系(卫青是卫皇后的弟弟,霍去病是卫皇后姐姐的儿子),也更懂得为臣之道,因此更得汉武帝的信任和重用。此外,汉朝时不合理的军功制度和将领之间的互相推诿、倾轧也是\"李广难封\"的原因之一。

从个人性格上看,李广家族虽然名将辈出,但却自负其能,目空一切,李广为了报私仇斩杀霸陵尉,背信弃义诱杀八百羌族降卒,也可见他心胸狭隘和性格残忍等性格上的缺陷。

2019-10-25 18:37
+关注

李广难封 ,个人总结一下 ,有三个原因。

一是李广一生打70余仗 ,都没有什么出了名胜仗,反而有几次严重的失误。李广的“飞将军”的这个称号是作为敌对方的匈奴人所起的,原因正是因为李广作战时非常英勇。但是两军交战,光靠勇气可是远远不够的。而古代封侯是讲军功的,就是看斩首或俘虏了多少敌军。但不幸的是李广就属于这种。

二是汉武帝刘彻刚登基是,想实现自己平定匈奴的理想,却受到老一辈臣子,政治势力阻碍,不得不想培养支持自己的年轻臣子,而此时李广已经年老,不符合汉武帝扶持的条件之内,自然得不到晋封。

三是汉代著名的大将军卫青,年少英勇无敌百战百胜的少年将军霍去病都是皇帝爱将,且完成了皇帝的理想,皇帝就想不起来李广了

2019-07-08 12:06
+关注

李广是防御性比较强的将军,而其他卫青霍去病等将军都是为汉朝开疆拓土的将军,也有这些原因

2019-10-25 18:28
+关注

《史记》里《李将军列传》记载过,说李广杀降,一次就杀掉了800多投降的羌人,在古人眼里,杀降是最损阴德的,白起不就没有好下场吗?因此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他杀降,所以不会冥冥之中不会有好的报应。

当然这只是一种迷信说法而已,李广难封,其中原因是很复杂的。王立群老师的读《史记》就很好的分析了李广难封的多重原因,除了李广身处于当时那个大的政治环境下,遇到了武帝、卫青、霍去病等这些出类拔萃的人外,李广自身也不在着一些不足,致使李广只是一个悲剧英雄。

主要有三点:

一是不懂政治。李广只是一名勇猛的战将,但算不得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政治家。特别是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幼稚的,说话办事不够老持沉稳。他一生经历文、景、武三朝,却总是在政治上被人利用。七国之乱时私授了梁王的军印,这种行为对统治者来说是很忌讳的事情,恐怕那时汉景帝已经对李广心有不满了。结果他还不自知,当了武帝的保安司令后,又和淮南王刘安有所瓜葛,这绝对会引起武帝的猜忌。

二是行事毛糙。《史记》中记载了李广有一次带了几十人追打三个匈奴,结果遇见上千匈奴骑兵,结果他命令所有人把马鞍取下来,给匈奴造成一种有伏兵的错觉,好在匈奴没有轻举妄动,撤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广尽管有勇有谋、征战多年,有极丰富的战斗经验。但也确实存在机会主义思想,不够沉稳,这种做法实在是拿士兵的生命在开玩笑,万一匈奴一拥而上,那不就直接完蛋了吗?可以说,这种机会主义思想充斥了李广整个军武生涯,作为武帝,能不对手下将军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吗?因此,李广尽管能征善战,但总给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比起卫青、霍去病,哪怕是程不识,武帝对李广不是特别信任。

三是运气不济。说实话,这一点是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

1.你很牛吧?但你遇见了比你更牛的卫青、霍去病,这两人是战略家、是军事家,统兵布阵,大兵团、大规模指挥作战非常厉害。

2.你很能打吧?可是关键时刻掉链子。马邑之战,尽管不是李广的责任,但架不住点背、命不好,做好的战斗准备根本没打起来,人家匈奴跑了。后来武帝兵分三路主动进去匈奴腹地,只有他兵败被俘,好不容易跑回来被贬为庶民。

3.你是军人吧?但你固执己见。为了能寻找匈奴主力,立功心切的李广在武帝不信任并且已经给卫青下达密令的情况下,改变行军路线,还使大军迷路致使未按时行军。在卫青派人来询问作战情况时,本应如实汇报军事情况,这是下级对上级再正常的不过的事,可能是李广觉得征战一生,60多岁了还要向刀笔小吏作汇报,太没面子了。心一横,自戕了。

其实,李广的所处真是无奈之举,难封也存在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在读史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认知,对于李广难封肯定是有不同意见和看法的,多探讨才会把历史分析的更透彻,我们才能从中感悟更多。

手机敲字不易,来个赞吧,谢谢。

2019-07-08 16:58
+关注

因此,后人时常感慨李广难封,其实为什么会难封?主要原因还是功劳不够大,过错反而很多。

  说起李广,谁都会竖起拇指点赞。作为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镇守边境抵御匈奴,战功显赫。史记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广也由此得名“飞将军”之名,并流传后世。

  《史记》对李广的事迹记载非常详细,其中包括李广射杀匈奴射雕手、下马解鞍骗过匈奴和箭羽射入石头等多件事件,也包括了别人对李广的看法,《史记》的记载也显示了司马迁对李广的命运的感慨。

  正是《史记》对李广的事迹记载的过于详细,多有吹捧,那会导致后人对李广产生崇拜心理,对李广的命运产生同情。唐朝诗人王勃更是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写道:“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我认为,李广其实是盛名难副。

  1.李广功劳不大,反倒是过错很大。李广早在吴楚七国之乱时立下战功,一战成名,之后开始镇守边境抵御匈奴数十年。李广虽多次与匈奴交战,但都是一些小战斗,杀敌不多,战功并不大。数十年镇守当然是劳苦功高,但这只是后人的想法,在汉朝是以杀敌计算战功的,不杀敌守多久都只有苦劳,没有功劳,当然也没封赏。

  反倒是李广的罪过不小。李广以卫尉作为将军,带领1万军队从雁门出击匈奴,结果战败,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虏,后来自己逃了出来。后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匈奴称李广为飞将军,畏惧不敢进犯。对于匈奴而言,李广不过是败军之将而已,有什么好畏惧的?

  漠北战役时,李广领兵与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结果中途迷路了,后李广自杀谢罪。

  李广在其与匈奴作战的几十年生涯中,从未打过一场漂亮的胜战,这也是他难以封侯的主要原因。

  2.李广射杀匈奴射雕手、下马解鞍骗过匈奴和箭羽射入石头这些事件只是表明了李广的具有较高的武力和急智,但这些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帮助,李广缺乏作为一名军事统帅应该具备的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

  司马迁在《史记》吹捧李广,李广命运多舛,下场让人同情,但他是幸运的,至少在史书里面他是光辉,他得到后人的称赞和敬仰。相比之下,与李广齐名的程不识镇守边疆,抗击匈奴,生平未尝败绩,但在《史记》中关于程不识的记载连100个字都没有,很多人可能连程不识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更令人感慨?

2023-01-04 16:05
+关注

一,肯定不武帝小气,不给他封,而是军功未达标准。

二,名气太大,又自傲。对后辈(卫青、霍去病从不放眼里。

三,运气不好,生在了文景时期,没生在高帝时。武帝时打仗又常迷路,曾被称“李迷路”。

2021-10-16 02:06
+关注

既然有人邀请,那就欣然作答!

我们不妨先看看李广是如何精准的错过了几次封侯的千载良机——

李广凭借幼稚的政治头脑生生错失第一次封侯——也是距离封侯最接近的一次!甚至可说,半个屁股已经坐在侯爵的宝座上了!

其时正值景帝前元三年,处心积虑数十年的吴王刘濞以“清君侧”为由发动七王叛乱!景帝派周亚夫前去平叛,李广随军参战,结果在昌邑城下,李广表现相当神勇!他左突右攻,竟杀入叛军之中夺了叛军军旗!此役战功卓著、声名大震!可就在这距离封侯仅差一道御旨之际———李广居然鬼使神差的接受了景帝弟弟梁王刘武的将军印!当时,由于景帝在一次酒后曾戏言称日后愿将大位传与弟弟刘武,不曾想,这一戏言竟让十分喜爱梁王的生母窦太后和梁王都上心了!梁王也因此到处结交、拉拢朝中大臣(汉律禁止诸侯王结交大臣),以期为自己日后能荣登大位说话,李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时机下接受了梁王的馈赠和拉拢!试想,哪个帝王会容忍这样的手下?会给这样三心二意的将军封侯?!

第二次:全军覆没,错失封侯。李广与卫青等其他三路汉军各领一万精骑分头进击匈奴,结果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后辈卫青表现亮眼,而身经景帝、汉武两朝的老资格将军李广竟然全军覆没!并且自己也被生俘亏得靠装死抢得马匹逃回!

第三次:漠北决战,惊艳千载的迷路错失最后机会!李广靠老脸说情才争来一个前将军名分,本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表现机会(年纪已不允许再做主力上战场了、大战以后不会再有了),结果,这老兄竟然因迷路而错过战斗——以致让没有前军后军与侧翼配合的汉军主帅孤军独对已经结阵完毕正以逸待劳的单于主力,亏得卫青以武纲车结阵顶住了匈奴铁骑冲击,若不是气候原因,还差点抓住匈奴单于!(假若李广合围到位,即使是风沙乍起,匈奴单于也不可能利用风沙逃脱!)此役,李广无须抢争头功,只需按约定抵达集结地完成合击即是大功一件、封侯亦是不在话下!

———与其说天不遂人愿,倒不如说李广自己不争气!卫青、霍去病前后多少次驰骋匈奴几千里也未见迷路,李广偏偏在事关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历史性决战时刻迷路了!这要依汉律军法——当斩!所以,后来当卫青因要据情上奏而派人去李广处核实迷路详情时,李广“不愿受刀笔吏侮辱”而选择自刎!倒不完全是出于对卫青这个年轻后辈的不瞒,更多的是老将军深知自己罪过,羞愤于以“迷路”这样低级失误延误军机”的罪名,这将愧对李氏先祖一世威名、也将愧对自己忠勇一生的军旅生涯!

刘彻为了这次漠北决战,运筹帷幄数十载,几乎抽干了国家资源——为保障汉军粮草供应,不惜征发数十万步卒和民夫一起随军开进;为不使车轮深陷沙漠不惜动用上百万个草垫铺路;为筹集军饷,刘彻更不惜公开买官卖官、不惜以“酎金成色”为名敲诸侯竹杠、不惜公然允许死刑犯可以用赎金保命!(李广自己就缴纳过一次赎金)

想想看,这将是怎样一场心血和代价的战略决战?在如此重要的决战中身处要职、承担分击合围重任的军事将领,不打起十二分精神能行吗?李广若认识深刻、准备充分,又岂能犯诸如向导、地图这类低级错误?!“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样直白的开脱,明显是大唐李氏王朝对这个自认先祖过错的一种粉饰!问题是,这样无视事实的粉饰,对得起那些将士和民夫么?能敷衍的过去吗?经得起推敲么?

事实显而易见:“李广难封”一方面,有其复杂而深刻的自身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个机会把握的能力问题。

另一个隐性的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原因,就是汉帝国继承自秦国的的“军功爵制”和军队编成结构决定的。即使是两代帝王都没能徇私枉或法外开恩,依然按律严格执行封赏!

根据史料记载的关于“汉承秦制,结合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及出土的其他汉代兵马俑,在刘彻力行变革之前,汉军依然是步卒、车兵、骑兵、弓弩混编模式。这种编成方式对后勤要求较高、对保障压力很大,因此更适合人口、城镇相对密集、粮草容易筹集的中原地区作战,而不适合沙漠戈壁这种物资匮乏偏远的荒原地区,更由于缺乏灵活性,不能迅速完成攻防转换,更难以组织起迅速突击!在面对匈奴机动灵活的骑兵军团时就处处被动——这才是刘彻决心军事变革的根本原因!只有淘汰老旧兵制,建立同样模式的骑兵军团,汉王朝才能彻底扭转战略层面的被动!这就意味着需要大批具有先进军事思想和骑兵理念、并且具备指挥大规模骑兵军团作战的军事人才。而李广的巅峰时刻,率领的都是早期编成的汉军,后来特意给了他一万骑兵去“试水”,结果全军覆没、自己还落个被俘!这就足以证明李广军事理论陈旧,不是汉武帝要培养的新型将领,因此漠北决战之际,能给个前将军已经是“徇私”了!若没有亮眼的立功表现,“难封”就是十之八九的事了!这样说来,李广——其实不冤枉!

我是大相无形

喜欢战国到西汉,期待您的关注!

2021-09-04 09:33
+关注

“李广难封”这是个问题,但不是个难题。古往今来,很多人对这件事津津乐道,就是因为他们总是会把李广和卫青、霍去病相比,卫青、霍去病以外戚身份入仕,以郎中的身份跟在汉武帝身边,这个阶段他们和李广还差很多,因为李广是战国时期秦国李信的后代,而卫青、霍去病则是草根出身。

时代在变化,但李广的本性一直没有变化,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位君主后,李广都没有被封侯,这就不能不说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了。汉文帝时期,李广已经是郎中,跟随在汉文帝身边,并表现出了个人非凡的军事能力和素质。但这个时候,汉文帝对内外秉承宽仁之政,并不发动进攻。战争上也以守势为主,并不主动出击,而在汉代要封侯,必须有足够的战功,那个时代决定了李广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因此平台决定成绩。

汉景帝刘启时期发生了“七王之乱”,在平定七王之乱的过程中,大将军窦婴条和条侯周亚夫都建立了非凡的功勋,而李广作为急先锋,成为周亚夫手下得力干将,但是他却没有封侯,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犯了政治错误,站错了队伍。当时他在梁地帮助梁王刘武阻挡叛军的进攻,解除了叛军对梁地的威胁,梁王刘武为了拉拢李广,对李广进行了封赏,李广没有多想欣然接受。但是恩重莫过于天子,李广接受梁王的赏赐,就等于无视汉景帝刘启的地位,毕竟梁王刘武尽管是汉景帝的亲兄弟,但是为了权力,导致兄弟相残的事情还少吗?因此,刘启对于刘武是即用且防,李广作为曾经的郎中,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你说汉景帝刘启怎么能封他为侯呢!对于刻薄寡恩的汉景帝而言,没有把李广打入冷宫,永不复用已经不错了。

汉武帝时期,武将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因为不断的对外用兵,就会有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但是李广还是没有封侯,有人说是因为卫青、霍去病的存在,李广没有了机会,这么说是不客观的,因为他们压根不是李广的对手,李广的儿子和部下都被封侯了,论资历,论出身,怎么说也要轮到李广了。李广的格局太低,政治素质不高,这是他的硬伤。最典型的问题就是霸陵卫事件,李广一次外出狩猎,因为天色已晚,被霸陵卫阻挡,导致他李大将军在城外打了个地铺,李广认为霸陵卫是故意刁难自己而怀恨在心。后来李广重掌兵权后,把霸陵卫调到军营之中,并找了个借口把霸陵卫杀害。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他真实、忠诚,但这对于政治并不适用,李广难封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2021-10-24 04:51
+关注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何李广这么难以被封赏呢?其实,李广的名气是司马迁吹出来的,实际带兵打仗战绩就是一个常败将军,而且心胸狭隘,蛮横不讲道理,睚眦必报。李广长期担任边郡太守,和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大小战斗七十多次。司马迁用大量的笔墨,生动地描写了李广百骑退千敌、被俘后逃回、草丛射石虎三大经典故事,让人感觉李广犹如是战神下凡,匈奴克星再现。但事实上,李广一生参加过对匈奴的四次大战,战绩都可以用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来形容:

第一战:元光六年(前129年),汉武帝派骁骑将军李广、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各领一万精骑,兵分四路出击匈奴。李广从雁门出击,结果全军覆没,本人被俘。李广找到机会跳起来骑上一匹马逃回来,逃回汉土后按律当斩,交钱后“赎为庶人”。据他说他从担架飞起来飞到一匹马上逃回来的,一个人逃回来,一面之辞,以后飞将军就是这样来的。

第二战:元朔六年(公前123年),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击匈奴。李广担任后将军,无战功。

第三战: 元狩二年( 前 121 年),李广率四千骑出右北平,与张骞合击匈奴, 结果被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包围。《汉书》记载“(李)广杀匈奴三千余人,尽亡其军四千人,独身脱还”。虽然杀敌三千,但全军覆没,功过相抵后无封赏。

第四战:元狩四年( 前119 年),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参加漠北之战,卫青命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两军合并,从右翼进行包抄。结果李广和赵食其在沙漠中迷路,会师失败。战后,卫青派人带着干粮和酒,询问李广和赵食其迷路经过,李广拒不回答。卫青再派人命令李广到幕府当面问询,李广愤而自杀。

后起之秀卫青和三朝老将李广比对,到底谁更优秀?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李广对匈奴的四次会战中,卫青参与或指挥了三次(第一、二、四次),战绩如下:

第一战(前129年),汉朝四路大军出击匈奴,李广被俘,公孙敖战败,公孙贺无功而返,只有首次领兵作战的卫青一路获胜,横扫了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斩首虏七百”,取得了汉朝对匈奴的第一场胜利,卫青也因功“赐爵关内侯”。王昌龄的名篇《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流传千古。很多人都以为这首诗赞颂的是李广。其实错了。李广终生都没有到过龙城,而且战绩这么差,怎么能称为“龙城飞将”?真正的龙城飞将,是战神卫青!卫青在龙城首战告捷,夺得匈奴的祭天金人,并从此拉开了大汉帝国痛揍匈奴的伟大序幕。十年之后漠北之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廷”,这才是真正的“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二战(前123年),已晋升大将军的卫青作为总指挥,从定襄两次出击,“斩首虏万余人”。

第四战( 前 119 年,漠北之战),卫青作为左路军总指挥,在李广和赵食其两军因迷路而未能会师的情况下,孤军与匈奴单于率领的主力决战,获得大胜,“凡斩捕首虏万九千级”。如果他们不迷路,战果更大更多!

如果再算上其它三次作战,卫青在进攻匈奴的七次大战中保持全胜,斩俘总计五万余人。而霍去病参加或指挥的六次大战,也获得全胜,斩俘总数达到了十一万人,并接受匈奴浑邪王部数万人投降。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数据来看,卫、霍的战绩,远远超过了李广,两位战神也因功被封万户侯。汉武帝兴奋之下,甚至将卫青三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卫伉、卫不疑、卫登全部封侯。卫、霍的部下,也分别有九人、六人封侯。《史记》中对各位将领的战功均有详细记载,但司马迁最推崇的李广,却偏偏没有斩首级数的记录。《汉书》记录李广杀敌最多的一次,是前 121 年“(李)广杀匈奴三千余人”,但是自己部下四千余人全部战死。这说明,虽然李广资格很老,作战次数很多,但是要么斩首级数不多,要么部队伤亡过大,劳苦功不高,功过相抵,所以总是够不上封侯的标准。

汉朝有功必赏的另一面,是有过必罚。凡是军队伤亡巨大、被俘、未能按期会师,按律都是斩首,但允许缴纳赎金免死,贬为平民,称为“赎为庶人”。 同样是身经百战,公孙敖的人生比李广还惨,两次被贬为平民,最后因“巫蛊案”牵连,被腰斩于市。前129年,骑将军公孙敖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阵亡七千人,“当斩,赎为庶人”。前121 年,公孙敖随霍去病参加河西之战,因迷路导致会师失败,再次“赎为庶人”。前129年,汉朝兵分四路进攻匈奴。李广率1万骑兵从雁门出击,结果全军覆没,主帅李广也被俘。李广逃回汉朝后,赎为庶人。没过多久,因“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汉武帝任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这是第二次重用李广。

但李广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既不是出击匈奴,也不是加强防守,而是把之前吵过架的霸陵尉召来,当场斩首。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李广被贬平民后,有一天出城找朋友喝酒,深夜才回城。守城的霸陵尉喝醉了,就训斥李广。有人告诉他,这人以前是将军,霸陵尉听后很不屑:“即使是现在的将军,也不能违规夜行,何况是以前的将军!”李广和朋友无奈,只好在城下睡了一夜。霸陵尉阻止李广进城的行为,属于正常履行公务,即使出言不逊,也不到判死刑的标准。而李广擅杀霸陵尉明显是公报私仇,暴露出李广器量狭小的一面。事后李广上书请罪,但汉武帝并没有因此怪罪他,说明汉武帝此时仍然很器重李广。漠北之战,是关系到汉朝政权兴衰成败的一场战略决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大汉帝国的利益,为了战役的胜利,考虑到李广不但年过花甲,而且既往战绩不佳,运气也不好,所以不愿启用他,后来勉强启用后又密令卫青把李广从主攻部队调离,这都是合乎情理的举动,汉武帝并没有做错什么。李敢是飞将军李广的第三个儿子,最初在父亲麾下效力。后来霍去病组建亲骑兵部队,优中选优,李敢因作战勇猛被整编到霍去病部。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集结10万骑兵,发动漠北之战。大军分两路出击,一路由大将军卫青率领5万骑兵,出定襄,一路由霍去病率领5万骑兵,出代郡。卫青的目标是全歼匈奴单于及其主力。霍去病牵制、消灭匈奴左贤王部。

其实,李广即使没有迷路,如期和卫青会师,也注定无法封侯。《史记》记载,漠北之战汉军大获全胜,卫青“斩捕首虏万九千级”,但是卫青以及部下没有一人获封,“而大将军(卫青)不得益封,军吏卒皆无封侯者”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汉武帝增加霍去病食邑5800户,霍去病部下三人(路博德、复陆支、伊即靬)获封列侯,李广的儿子李敢也因夺得匈奴军旗,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部取得大胜,李敢功不可没。因为他一马当先,勇夺左贤王鼓旗,致使匈奴士气大衰,而且还斩首敌军最多。因此,汉武帝在论功行赏时,将李敢由校尉升至郎中令,并封关内侯。关内侯是从秦朝沿袭下来的二十级军功的第十九级爵位,仅次于列侯。可见李敢的能力不容小觑。李敢封侯,表面上风光无限,但他的内心却充满愤懑,因为此时父亲李广早已与世长辞。其实李广延误军机,按律死罪,最后还需由汉武帝裁决,或许还可以有通融的余地,因为当时有用赎金免罪的规定。但是李广在卫青传唤其了解情况时却认为是一种羞辱,于是横剑自刎。李广虽然壮烈,但李敢却将父亲的死归咎于受卫青逼迫。因此,后来李敢怒闯大将军府邸,打伤卫青。

  要说卫青为人颇为厚道,他准备息事宁人,将此时压了下来。显然,如果让汉武帝得知此事,绝不会轻饶“放肆”的李敢。但卫青虽然防住了汉武帝,但没防住年轻气盛的外甥霍去病。霍去病得知舅舅受伤后,二话不说,立马找到李敢,然后将对方一箭封喉。这次封喉而不是那个封候。李广明知道自己不对还擅自杀害执行公务忠于职守的霸陵尉,李敢也无理取闹迁怒于卫青而刺伤卫青,无理也要搅三分,和现代的碰瓷耍赖的有得一拼,可见都是不讲道理的东西。

以上这些,就是李广难封的原因。

2021-11-14 19:24
+关注

不是进攻型战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给合李广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是防守型人才。

就像就像中国长城一样,是防御少数民族游牧部落进攻的法宝,有效发挥作用长达两千多年。但是,你能推着长城去进攻敌人、去开疆扩土吗?

李广也是这样。

一个长期执行防守战略的将领,已经不会主动进攻了。以至于他在对外作战时,竟然会屡次“失道”迷路——我普通人迷路是很平常的,但军队迷路,显然是不重视战前侦察工作。这不是合格的指导官所为。

而文景之时,以和亲换和平,并不大力提拔武将;而武帝之时,是远击匈奴,而不是被动防御。

李广是个好将军。但他并不是全面型人才,而是有着鲜明特点、战略思想相当固定的将领。他没赶上自己的时代。

2020-05-31 15:41
+关注

在汉朝,封侯进爵是为人臣者一辈子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对李广而言,当然也不例外。

但如此一位远近闻名的将军,何以在他的一生征战中,总是与封侯进爵失之交臂?

或许,可由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制度,来看出李广的无奈;接着,可由他性格上的缺失,来验证其“命中数奇”的天机。

犯了汉景帝之忌讳

景帝三年,吴楚军来犯。

此时,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一起出兵,不但夺取了吴楚军的军旗,更得到了相当好的战绩。李广逐渐有了声望。

李广画像

梁孝王欣赏李广,觉得他是个人才,因而想要拉拢他,于是私自把将军印授给他。在班师回朝之后,朝廷因为此事,没有对李广进行封赏。

由此,不难发现,身为汉将军的李广,竟然公开接受梁孝王的将军印,无疑是犯下了宫廷斗争之大忌。

梁孝王深受窦太后的宠爱,一直觊觎君王之位,汉景帝对这桩事芥蒂极深,所以尽管此时的李广已立下汗马大功,汉景帝必然会因为李广的不识时务,而采取冷落不再重用的手段。

军功制度苛刻,封侯制度严格

汉朝的封侯制度,沿袭了自秦朝以来的“以战功评价作为封赏标准”。

秦军之所以骁勇善战,是因为秦实行“军功爵制”。敌军首级、城池、土地和俘虏数是记功的加分依据,而将士阵亡数是记过的扣分依据。所以,首级数和阵亡数之间的差距,往往成为唯一的论定尺规。

汉军画像

只是,匈奴的绿洲草原以及风沙滚滚的沙漠,虽然广大辽阔,但略显贫瘠,似乎没有占领的价值,而想掳走勇武彪悍的游牧民族,更是件困难的事。

所以,汉朝衡量战功的制度,对于作战只会勇往直前的李广而言,未免太过于苛刻了。咱们先来看看李广初为军人的表现:

“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秩八百石。”

由此可见,征战后只要有人头、有俘虏,便有机会得到君主的封爵赏赐。所以在汉文帝迎战匈奴这一役,李广不但被任命为汉中郎,还有年俸八百石。

元朔六年,李广担任“后将军”出征,但斩杀敌人首级并未符合“首虏率”,因此只能望“侯”兴叹了。

李广在雁门之战时,所幸能从精锐的匈奴骑兵手中死里逃生,并复得残存的军队,但是《史记》描写李广归队后的遭遇: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李广的军队阵亡人数过多,而且李广又被活活俘虏,正因这两点的失误,李广即便是马革裹尸,也得不到君王的任何抚慰,更得依法规判为斩首。

汉骑兵与匈奴作战

换言之,正是严峻的制度,扼杀了李广英雄的气概。

元狩二年,身为郎中令的李广带领着将士四千骑从右北平出发,准备和张骞的一万骑会合,共同出击匈奴。

在行走了数百里之后,李广遭到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围困。此时,孤立无援的李广经冷静思考,运用高超箭术,英勇抵抗,两天之后才盼到博望侯张骞万骑救援,因此庞大的匈奴军队只能悻然撤离。

司马迁记录了朝廷依法对两人的处置:

“是时广军几没……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司马迁画像

此战役实因张骞的失误,致使李广面临军力悬殊的危机,结果又是因为汉朝的封侯制度,让在沙场上勇猛过人的李广依然毫无任何犒赏。

李广是一位有才气、有威望的军事将领,却总是因为军功制度的苛刻、封侯制度的严格,而让他与封赏、封侯擦肩而过。

生不逢时,坐失良机

汉文帝即位,历经了一场权力厮杀(诸吕之乱)。当时民生凋敝,根本没有余力再兴起大规模的战事,除了自我防卫的作战方式外,对边疆的匈奴只好采取“和亲”的退缩政策。

而汉文帝又是无为而治黄老之术的推崇者,因此他面对当时在战场上总是意气风发的李广,也只能惋惜地赞叹:他李广,若能生在汉高祖开疆拓土的时代,一定能有所表现。

如此一来,在汉文帝不愿意发动太多战事的情况下,善于戍守边陲的李广,便少了立功封侯的机会。

汉景帝剧照

汉景帝时,国力仍然未能有所提升,景帝当然选择跟进文帝的政策——以休兵养精蓄锐为重。

所以,李广在此时期,主要的战绩为:平吴楚七国之乱,夺取敌军的指挥旗,在昌邑下获得了军功。

此战役让李广一时声名大噪,却因为“梁王授广将军印”,只单单被派任为上谷太守。

尽管“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但景帝“恐亡之”的忧惧,让李广最后只能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各郡,长期当个无法一展长才的边郡太守。

汉武帝掌政后,是汉朝国势的鼎盛时期,本来应该给李广好好发挥的机会,但在屡尝败绩的情况下,汉武帝对李广的信任度也每况愈下,最后只好以李广年岁已高、精力衰退,来搁置他的出战请求。

“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

这一年是元狩四年,当时的李广已是六十余岁,虽然当上前将军,但实在是无法再适应长途的主动攻击战略。

李广纵使有再强的豪情壮志,恐怕已然无法施展神力。

汉武帝剧照

地理局限,战术保守

出兵攻打匈奴,对善于屯兵防守边境的李广而言,不但要远离城池,水源军粮的补给又相当不易,且行军路径完全陌生,的确是件难度极高的挑战。

正因如此,李广当初才会因卫青的安排而恼怒。他迫不得已,由东路前进,而此路“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相反的,沙漠草原的地理环境,对常年居住在那里的匈奴来说,无论是气候、水域或地势,皆了如指掌。

李广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总是习惯使用防守战略;而汉武帝,却是以“主动出击”为首要策略。换言之,李广已经无法适应汉武帝时对匈奴的作战方式。

而且,他不会像卫青一样,在战前先去研究、探查敌军的军情。如漠北之战,卫青在了解匈奴的驻扎地和弱点之后,才有针对性地作出决策。

卫青画像

讷口少言,命中数奇

在现实社会,懂得包装自己、推销自己的人,往往能左右逢源、平步青云。在沙场上英气勃勃的李广,平日却是“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李广如此不善言辞,便不易被同侪认同,甚至会遭到排挤。所以,王维《老将行》一诗便将李广的不幸写下: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卫青因为拥有特殊身份,在朝廷上立于不败;李广虽然试图建立自己的功业,却敌不过命运的捉弄与人为的排挤。

就如漠北之战,李广被授予前将军,这先锋的职位可以直入敌营,正面与单于交战,是最有可能有立功封侯的,怎奈李广错失了机会: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公孙敖原为合骑侯,后来因罪当斩,赎为庶人,所以说“新失侯”。他曾经救过卫青的性命,所以这时候卫青因为私心,急着给公孙敖一个翻身立功的机会,当然就会不顾先前的派任,毅然决然地牺牲了“讷口”的李广。

李广画像

李广曾经对自己总是未能封侯,而感到不满与疑惑,于是询问了星象大师王朔。《史记》记录了李广自己的猜测: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王朔推敲之后,以“善恶报应论”,作出了解释——“祸莫大于杀已降。”

这种看法,古今皆知。在战后,应该诚恳对待并真心接受肯投降的人,诚如古言所言“纵无阳报,必有阴谴”,李广一时失察,诈杀了已降的羌人八百余人,他除了深受良知的谴责外,或许真的种下了不能封侯的恶因。

玲珑说

在漠北之战,李广本想挂着“前将军”这风光的名号冲锋陷阵,一举拿下虎视眈眈的单于,却因为卫青命令他和右将军赵食其的军队合并,并且经由距离遥远、水草稀少、势必不能并队行进的路线前进,导致“军无导、或失道”,演变为单于趁机迅速逃离、此役没有战果。

李广画像

在卫青追究责任之后,李广对自己的部下说出满腹委屈:

“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事实上,这一战不是因为李广的年迈而抱憾,而是因为卫青的私心安排而失算。

对已经年过半百的李广来说,这回不但没法取得军功,还得再面对刀笔之吏的审判,情何以堪?因此,在无奈之下,他只能引刀自刭,为这一切画下句点。

才气无双、真性情的李广,终其一生不得封侯。其先时因不识时务,而让景帝产生了忌讳;到了年长时,又因为少了谨慎与思虑,使得自己陷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里;最后,武帝明白“守久必失”的道理,遂采取对匈奴迎头痛击的战略,但此时的李广不仅已有年岁,其作战策略又不合时宜,已很难再有封侯的战功。

他这一生,终究抵不过“命中数奇”的摆布。

2019-10-26 15:16
+关注

武力强,运筹帷幄弱,老将迷路被惩,为何卫青,霍去病不迷路?说明他心思不够慎密

2019-07-08 11:49
+关注

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同“李广未封”。

2023-01-05 14:38
+关注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难封,一是军功不够,二是自身缺陷。就李广来说,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封侯机会,都被他错过了。

第一次是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中李广斩将夺旗,破城灭国,这是实打实的军功。正常情况下,李广该封侯。可惜李广私会诸王,私收梁王印绶,犯了大忌,功过相抵,不赏不罚。

第二次是汉武帝首战(龙城之战)。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郡。初掌权柄的汉武帝决定起四路大军,各带一万骑兵迎击匈奴,分别为卫青出上谷正面对阵匈奴,李广出雁门,公孙敖出代郡,公孙贺出云中。

匈奴探的情报后,因李广在匈奴名气最盛,决定留下一旅偏师阻击卫青,主力进攻李广军,随后全歼李广军,俘李广(李广趁着看守疏忽,夺马只身逃回,此后匈奴称其为飞将军)。后再攻击公孙敖军,公孙敖军惨败。再后,正欲攻击公孙贺军,听闻龙城被破,匆忙撤军。

卫青部本计划正面迎击匈奴主力,结果仅应对匈奴偏师,击溃偏师后,决定直击匈奴圣地龙城,龙城兵力空虚,被卫青军所破,卫青俘敌七百而回。公孙贺部未遇匈奴,无功而返。

龙城之战,是汉武帝初掌权柄后的首战,此战对汉武帝来说有极为重大的政治意义,出战四人,除全军覆没的李广外,其余三人随后皆封侯。

第三次是漠北之战。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各领五万骑进攻匈奴,前将军李广随行。卫青决定自己亲帅主力应战匈奴,李广抄后阻止匈奴失败后北逃。结果李广迷路失期,致使匈奴主力逃出包围。漠北之战未竟全功,李广自尽。

第一次,侯爵已几乎到手,李广作没了。第二次,受盛名所累,外加治军不严,与侯爵失之交臂。 第三次,李广并未吸取龙城之战治军不严的教训,与途中迷路,致使自己自尽,终生于侯爵无缘。

2019-09-25 14:36
+关注

滕王阁中说: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李广实有委曲但失尊严。古之忠孝两全的社会环境,恋生。惜命,不是丈夫英雄豪杰之为。

2019-08-03 21:12
+关注

说起李广,谁都会竖起拇指点赞。作为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镇守边境抵御匈奴,战功显赫。史记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广也由此得名“飞将军”之名,并流传后世。

《史记》对李广的事迹记载非常详细,其中包括李广射杀匈奴射雕手、下马解鞍骗过匈奴和箭羽射入石头等多件事件,也包括了别人对李广的看法,《史记》的记载也显示了司马迁对李广命运的感慨。

李广

正是《史记》对李广的事迹记载的过于详细,多有吹捧,那会导致后人对李广产生崇拜心理,对李广的命运产生同情。唐朝诗人王勃更是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写道:“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不过小编认为,李广其实是盛名难副。

1.李广功劳并不算太大。

李广早在吴楚七国之乱时立下战功,一战成名,之后开始镇守边境抵御匈奴数十年。李广虽多次与匈奴交战,但都是一些小战斗,杀敌不多,战功并不大。数十年镇守当然是劳苦功高,但这只是后人的想法,在汉朝是以杀敌计算战功的,不杀敌守多久都只有苦劳,没有功劳,当然也没封赏。李广在其与匈奴作战的几十年生涯中,从未打过一场漂亮的胜战,而在汉朝击溃匈奴的关键战役中也总是看不到他的身影,这也是他难以封侯的主要原因。

李广连环画

2.李广的罪过不小。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元光六年),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各率1万军队,深入匈奴腹地作战。李广带领军队从雁门出击匈奴,与匈奴交战,结果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虏了,后来趁匈奴人不注意时自己逃了出来。李广也是因为此战,被贬为平民。后汉武帝重新启用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匈奴称李广为飞将军,畏惧不敢进犯。其实对于匈奴而言,李广不过是败军之将而已,有什么好畏惧的?

李广当右北平太守时,率领四千骑兵和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分两路进军。李广的军队碰上匈奴左贤王部,李广虽英勇杀敌,但几乎全军覆没,如不是张骞赶到,后果就严重了。此战,张骞因不能按预订的时间到达而被处罚,李广则功过相抵。

漠北战役时,李广领兵与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结果中途迷路了,没有按时到达战场,后果是很严重的。卫青总算有名帅风范,在李广部不到场的情况下仍然打败匈奴,取得漠北战役关键性的胜利。李广也因此自杀谢罪。

汉朝与匈奴

3.李广缺乏运筹帷幄的能力

李广射杀匈奴射雕手、下马解鞍骗过匈奴和李广射虎这些事件只是表明了李广的具有较高的武力和急智,但这些并没有给他行军打战带来多大的帮助,李广缺乏作为一名军事统帅应该具备的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

总而言之,李广虽然也立下战功,但总伴随着很多罪过,李广也只是在功过不断相抵的过程中度过他的军旅生涯。

汉朝与匈奴

后人时常感慨李广难封,其实都是司马迁在《史记》过度吹捧李广的结果。李广命运多舛,下场让人同情,但他是幸运的,至少在史书里面他是光辉,他得到后人的称赞和敬仰。相比之下,与李广齐名的程不识镇守边疆,抗击匈奴,生平未尝败绩,但在《史记》中关于程不识的记载连100个字都没有,很多人可能连程不识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更令人感慨?

2020-09-01 09:02
+关注

李广是我国汉朝著名的边疆大将,一生与匈奴大战70余次,战争经验丰富,因为带领军队有自己的方式,打的匈奴一直害怕他,故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丰功伟绩的将领,却让后人发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代《滕王阁序》”的感叹,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的呢?

按照我对史实上的理解,我觉得主要分为这几个原因,而这几个原因主要还是跟他自身有关:

1、杀已降

古代军队有这么一种说法“杀降不详”,意思也比较明朗,就是杀了投降的人是不吉利的。李广在世的时候,层面问过当时的面相师王朔,为何自己身经百战,下属们都纷纷升迁,而自己却一直未能封侯。王朔就问他,在您的一生之中有木有遗憾的事情。李广想了下,说自己在任陇西太守的时候,曾经设计诱降了800羌人,但是最后却杀了他们,我至今都很后悔。王朔说:“这个是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已降之人更大的了,这个就注定了您不能封侯。”但是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唯心色彩论罢了,是王朔为了消除李广的怨气罢了;

2、心胸狭窄

推崇这个说法的是明朝的董份,他认为李广缺乏大度,所以被人饱受诟病,其例子就是“杀霸凌尉”事件。事件发生在有一次李广率领大军跟匈奴作战,被打败,自己也被俘虏,但是凭借高超的技术,夺马而回。古代对于打败的将军本来就很追究责任,更何况是一个被俘虏的将军,念在其多年的功劳上,朝廷只是贬他为庶人。李广为庶人的时候,有一次醉酒路过霸凌亭,因为天色已晚,霸凌尉不让李广通过,朋友就说了,李广是之前的李将军。但是霸凌尉尽忠尽守,说,即使是现在的将军,这么晚也不会让通过了。李广很生气,但是也没有办法,后面被朝廷再一次起用,他申请将这个霸凌尉调到军部,后杀害了他,并上表自己有罪。连一个小吏都不能宽恕,这个无论是让御史还是有心提拔李广的皇上都难以接受,更何况天下也是有法度的地方,岂能让人随便杀人?没犯法而杀人,再进而去求醉,当朝皇帝是多傻才不会记恨于他。

3、李广并非常胜将军,相反,他也经常吃败仗

李广的治军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没有太多的章程,这样就很考验将领的临时应变能力,李广在这个方面具备一定的天赋,经常不按套路出牌,打的匈奴晕头转向。既然没有章程,随机应变,那么就是对战场和危险也不能随时把控,这种将领很容易大胜大败,李广大败的例子也有,比如曾经和匈奴对抗,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做了俘虏,幸好能力强而逃脱。

一个将领,不但要学会打胜仗,更重要的是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军队的前提下去打仗,为了自己的荣耀而让更多的士兵陷入险境,这不是一个好将军应该有的素质。

与李广相反的就是同期的将军程不识,他很讲究排兵布阵,在他手下的士兵都不自由,很累,但是他是一个常胜将军,吃了很少的败仗,这样稳重的,有能力的将领才是帝王心中优良的将军。这一点上,李广确实没有特别大的看头。

说到这种英雄,我觉得有必要提起李云龙,熟知电视剧的观众都不会陌生,按照李云龙的功绩,大家都觉得他应该是一个中将水平,可偏偏就是少将,但是你总结他的整个作战风格和形式做风,你会发现,李云龙虽然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犯的错误也是一箩筐,功过相抵,还能剩下多少功绩。同理,李广也是如此。

李广身上的毛病也是被汉武帝看在眼里,甚至在李广60多岁请求出战的时候,多次阻挠,最后虽然带兵出行,但是没有给前将军的位置,反而给了辅助的位置,这个很明显是汉武帝和卫青的可以压制。可能是心中愤愤不平还是真的人老了,他带领军队迷路了,错失了战机,后面卫青在追究责任的时候,李广在做笔录之前就自刎而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李广在自杀之前喊了一句:“岂非天哉!”李广的失败并不是天意如此,我觉得更多的问题是出现在他的治军方略,人品,行事作风等方面。

换句话说,假如你是汉武帝,你会给这样的将军封侯吗?

2019-09-25 14:36
+关注

滕王阁中说: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李广实有委曲但失尊严。古之忠孝两全的社会环境,恋生。惜命,不是丈夫英雄豪杰之为。

2019-10-25 16:32
+关注

李广难封,不是因为汉武帝这人太霸道,或者太不近人情,而是李广的军事政绩,和卫青和霍去病比着太小了,或者根本不值一提!

真是汉武帝怕李广功高震主吗?

哪有这种可能?汉武帝身边那么多武将,别的不说,单拎出来两,汉家双子星,李广就有点吃力了!还比什么?

李广之所以,在历史上很多人喜欢,或者被很多人追捧,是因为太史公的厉害!

渐渐演变成了很多史学家在最大的太史公面前搬弄是非了!

史记李广传中也没有太多记录讲李广如何如何厉害啊!就是草石射虎,被匈奴人称职为“飞将军”,然后很悲催的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敌军,也找不到援军,很尴尬的无功而返,这你能怪谁!

然后,太史公认为这么努力忠心耿耿的人却不被重用和他有何其相似!于是,把自己很多感情倾注到李广传中,所以我们读史记时,往往感觉李广传是史记中很好的一篇非虚构历史文学,又加之浓厚的感情色彩…渐渐被世人传送!被很多文人墨客借纸比喻自己:怀才不遇!

仅此而已!

和卫青的大破匈奴王,和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比着,李广的那一次出兵有这么大功劳?

不是说不封李广,而是真的太难了!

一时是年龄大了,二是功绩没有那两年轻人高,只能跟着后面拼命!

当时被史太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所以用文字的力量,化腐朽为神奇,成了千百年来一个很悲情的历史人物!

2019-10-25 20:34
+关注

李广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单兵作战能手,全军比武冠军。

但他不熟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

2020-08-21 22:11
+关注

唐高适在《燕歌行并序》中这样描写李广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王昌龄更是在《出塞》中高度赞扬李广将军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飞将军李广,西汉时著名抗击匈奴将领。李广将军的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李广从军击匈奴,因为杀敌有功,被封为中郎将。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高度赞扬李广将军,他曾写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虽然李广将军不善言辞,但他的功勋显赫。

(李广大战匈奴)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感叹。李广作为一个能征善战,非常有才华的将领为什么难于封侯呢?

李广这个人比较直率,不善于言辞。为人正直从不溜须拍马。简单的说,李广这个人情商非常的低。尽管这样,他还是很得汉文帝赏识。

汉文帝曾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其次汉文帝时,刚刚经历了吕后专政,外戚专权,国家元气大伤,汉文帝的策略是休养生息,此时对匈奴的战略是以防卸为主,难怪汉文帝叹息李广生不逢时。

(汉武帝)

汉景帝时,李广曾调任七郡太守,防御匈奴。此时汉景帝还是比较欣赏李广的。是什么,

让汉景帝对李广产生芥蒂的呢?

七国大乱期间,李广与周亚夫并肩作战,功勋卓然,以朵敌旗帜而文明。当时,梁王战败,把军印交给了李广。李广十分愚蠢的接受了,殊不知,这是犯了汉景帝的大忌的。战争结束后,李广虽然战功卓然,也没得到封赏。

(年迈的飞将军)

好不容易熬到了汉武帝时代,这是国力也比较昌盛了,汉武帝决定开疆闊土,对匈奴作战。这是李广被推荐出来了。照理说李广应该可以大展才华了,汉武帝虽然册封了李广前将军,汉武帝看重的还是外戚,霍去病和卫青。霍去病和卫青 这两位确实非常有才华,能打,又比李广年青。

在此次会战中,也许由于卫青和霍去病不喜欢老将李广把,他的军中没有熟悉匈奴的向导,也没有熟悉匈奴语言的边塞汉人,最终大军无法在预定时间的地点与大军汇合,错过了直捣匈奴老巢的大战,李广悲愤难当,最后的封赏大战,最后立功的大战就这样在阴谋中错过了,李广悲愤自杀。

究其李广一身,难以册封的原因有。

1身不逢时。

2.为人直率,不善言语。

3.不协政治 ,犯了帝王大忌。

5.同期新人辈出,卫青霍去病,等大将正是锋芒毕露之时,李广却日薄西山。

悲哉!壮哉。一个人要作出成绩来,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用现代化词语来说,既要会做事,有要会做人,情商智商兼而有之。很多时候,情商比智商重要得多。

2019-10-26 13:38
+关注

李广不封侯是皇帝的管理手段。皇帝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是看穿了李广的绝对忠心,对李广绝对放心,认为即使不封李广也不会有任何怨言。

这样做的好处有:1、明明白白的告诉其他人,犯了错误就会被惩罚,即便像李广这样的老资格也不例外。2、朕的威望多高,手段多高,像李广这样的人,不封他也照样服服帖帖。3、其他臣子只要看到李广,就会有满足感,不会认为自己的待遇低。

历史上还有其它相似的例子,例如:赵云、刘伯温等。

2019-10-25 16:23
+关注

李广为何难封,主观原因:1,李广本人是一个很优秀的战将,但缺乏战略意识,尤其缺乏统帅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从他平时领军不重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在战场上过分倚仗个人的战斗素质就能看出。2,他缺乏政治意识,一直以军人朴素的观念看待处理问题,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易成为政客的牺牲品。从他杀俘,自杀就能看出。

3.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李广杀降卒:“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

客观原因:1,汉文帝汉景帝不重视国防军事,以和亲作为外交政策,重用文官,李广虽屡立战功,但受不到应有的重视。2,汉武帝虽重视军事,但任人唯亲,重用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外戚,并为这些人创造比李广优越的后勤和战斗条件,使李广作战既艰苦又难有战功。甚至有时故意让李广失败以衬托别人的功绩,并且在封赏时也极为不公。

2022-07-21 10:35
+关注

都死了二千多年了谁知道?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处?

2019-08-03 09:27
+关注

李广这个人,会武功不会做人,不会和上级打好关系。还想封侯,没杀头就不错了。放在现在这样的人也不行。当红的影星有几个一开始就是电影学院毕业的?不是专业的就适合这个专业,要会做人。历朝历代都是这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太平盛世也不会清是清,浊是浊。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阴一阳之谓道。做人就像打太极,阴阳调和才能活得久。

2019-08-03 10:24
+关注

李广难封,前面还有冯唐易老,

李广,冯唐,在历史上功劳很大,最终官位与之不对称。时人用此多表示功劳大设有给相应回报,表示对当事人功大,奖小之不满。

2019-10-30 21:43
+关注

“封侯”是政治待遇。李广虽然能打,但是从政治“智商”来看,还是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

政治上不成熟

汉景帝时期,为平定诸侯小国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周亚夫为将,李广随之出战,战功显赫。但是,政治上不成熟的李广,接受了当时身处平叛最前线的梁王刘武(景帝刘启的弟弟)的赏赐。与诸侯王走得这么近,怎么可能让汉景帝高兴。所以,立功甚多的李广,回朝没有受到封赏。

没有大兵团战功

指挥打仗不是一个人的事。我们耳熟能详的李广事迹都是李广以少胜多,勇猛无敌的战例。比如《史记》载:“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李广擅长轻兵深入,不守规矩,轻兵作战,运气好,就斩将立功,运气不好,就战败被俘。兵败被敌人俘虏过,本来是要斩首的,花钱买了条命。李广一生重要的四次大战中,两次全军覆没、一次迷路、一次没战绩,可以说并不显赫。

对中央政府不够尊重

治军最忌讳“只知有将,不知有君”。李广却不懂这个。李广作战时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苦,每次获得军功之后,都把所得的封赏分给共同作战的士兵,而且平时对士兵也没有严格的纪律,只要作战勇敢就可以了,其他的军纪都可以忽略。所以李广带的兵就是“李家军”,只服李广一个人管。但军队是皇帝的军队,这样肯定会引起皇帝的不愉快。

所以,战功归战功,封侯却取决于的政治敏感度。这是李广最致命的不足。

2019-10-28 23:32
+关注

李广,众所周知,是西汉武帝时名将,长期镇边对匈奴作战。但终其一生,也没有封侯,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难道是武帝故意打压李广吗?不是!究其原因,是李广军功不足。武帝时军功是封侯最大的资本,攻城胜敌在李广身上很难看到,史书上的记载多是兵败、迷路……没有足够的军功,李广拿什么封侯?

2019-08-03 10:24
+关注

李广难封,前面还有冯唐易老,

李广,冯唐,在历史上功劳很大,最终官位与之不对称。时人用此多表示功劳大设有给相应回报,表示对当事人功大,奖小之不满。

2019-08-03 09:27
+关注

李广这个人,会武功不会做人,不会和上级打好关系。还想封侯,没杀头就不错了。放在现在这样的人也不行。当红的影星有几个一开始就是电影学院毕业的?不是专业的就适合这个专业,要会做人。历朝历代都是这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太平盛世也不会清是清,浊是浊。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阴一阳之谓道。做人就像打太极,阴阳调和才能活得久。

查看交通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