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一般在每年的3月20日前后,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所以叫春分。春分时节,莺飞草长,春暖花开,也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
春分时节,天气逐渐变暖,但温差大,天气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早晚的气温还较低。正所谓“春捂秋冻”,这句谚语还是有道理的。虽然寒冷的冬天刚刚过去,春天慢慢到来,但是由于冬天里长期的低温度使得大家习惯性穿厚实的衣服,机体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春分前后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如果这个时候由于爱美穿的太少,美丽冻人易受凉,就会降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因此,穿衣仍要以保暖为原则,带个保暖的风衣、外套挡风御寒。
春分时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建议多沐浴沐浴阳光,出去游园赏花以使心情愉悦,同时,阳光还有助于体内合成维生素D。在寒冷的冬天,老人和婴幼儿久居室内,暴露在阳光下的机会较少,会引起维生素D缺乏。在阳光紫外线的照射和作用下,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非酶光解反应转化为维生素D原,而后者则经非酶热异构转化为维生素D,然后由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因此,建议每天在阳光下照射3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有助于骨骼健康。
春天里,人们常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也就是老话说的“春困”,这是人体生理机能随季节和气温的高低变化而引起相应调节的一种短暂生理现象。春天气温逐渐转暖,血管处于舒张状态,血流缓慢,体表血液供应量增加.流入大脑的血液相应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并出现抑制,于是有些人会出现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这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因此,要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不熬夜,不赖床;要保证合理的膳食结构;还要有适宜的体育锻炼;保持愉悦的精神状态,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对抗“春困”,还能够提高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来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有云:“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自春分之日起,阳气将逐渐生发胜过阴气,天气开始回暖,人们的户外活动开始增多,起居坐卧、穿着饮食等方面也都随着气候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
学会顺应自然属性
在中医最经典的著作《黄帝内经》的《灵枢经》第八篇《本神》篇中,论述了养生的重要性: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中医科主任李敏称,养生的原则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要顺应天地节气变化的自然属性,当春季来临,人体的起居坐卧、吃穿住行、内心情致都要尽量符合春天的季节特点。
那么春季的自然属性是什么呢?在《四气调神大论》里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在春天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六个节气中,天地万物开始复苏、推陈出新;虫类破土活动、草木欣欣向荣。
此时,人们不应违背这股初生的气机,应当遵循少阳初生之气的规律,顺着它舒展、调达、随性的自然属性。简言之,就是不要刻意约束,也不要特别地加速,这便是春季养生的总原则。
《四气调神大论》里说,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李敏说:“如果人们违背了春分的自然属性,就会伤及肝脏,致使肝脏的生发之气不足,影响了夏天阳气的生长,虽然并不会在当季表现出来,但留下了隐患,容易导致夏天生出种种疾病。”
衣着闲适身心舒畅
李敏强调称,想要在春分时节做好养生,需要具体落实以下几点。
首先,人们可以早起散步,让阳气在清晨就生发起来,天刚朦朦亮的时候,趁着初生的日光,穿着宽松的服饰,踏着舒缓、随意的步伐,不急不躁地散散步,以半小时左右为佳,这样有助于人体少阳之气的成长。
需要注意的是,大风、大雨或雾霾天气不适宜外出运动,人们应谨慎出行。民间谚语有云:“春分风不小,要防痛深扰”,所以大众应关注天气预报,决定出门着装。
其次,衣着应尽量宽松,尤其是腰带,腰带紧紧的勒着腰部不利于全身气血的升发。所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穿着宽松的衣服。
最后,情致方面,尽量保持心情的舒畅,让各经脉之气运行顺畅。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尤其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为了让人体阳气能够自然生发,还是尽量不要让气出现,逆反而上的大怒,容易引起人体运行滞涩的忧郁,人们应尽可能保持和平愉快的意念,不要折逆春阳生发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