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无线登录
视野无线

为什么要‘‘春捂,秋冻’’,春天该怎么捂?

> 交通

为什么要‘‘春捂,秋冻’’,春天该怎么捂?

1047人浏览更新于 2023-05-25 05:24:16
回答
共3个回答
2018-03-09 14:51
+关注

“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的一句古老养生谚语,可是到底捂到什么程度合适?哪些部位需要捂?怎么捂?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没关系,我们来告诉你。

俗话说“春捂秋冻,百病难碰”“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强调的就是季节转换时的养生技巧。春天万物复苏,初生的阳气就像刚刚萌发的幼小嫩芽,难以抵挡料峭的春寒。人体在寒冷情况下,抵抗力较弱,中医认为阳气不足,不能卫外,容易感受风寒,所以春季应讲究捂,以顾护阳气,避免感寒。春捂也体现了“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为什么春天要捂?

明代医家万全认为:“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发生者也。小儿初生日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未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少阳主春,虽具有旺盛的生机,但阳气尚少。小儿生机蓬勃,就像旭日东升,草木方萌,所以春天更应时时顾护孩子的少阳之气。

春三月,乍暖还寒,气候多变,孩子的肺脏娇嫩,阳气不足,抵御风寒的能力较弱,所以极易受风寒侵袭,需要设法让他避寒就温。此外,经过寒冷的冬季,人体的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体温调节系统功能降低,肌肤在御寒冬衣的保护下,也缺乏对季节气候变化的适应,此时更应该注意给孩子进行春捂,衣服不可骤减,以免遇到天气变化或者倒春寒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等疾病。

春捂如何捂?

俗话说“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就可能寒流涌动,寒意肃杀,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气温骤降有关,比如小儿感冒、咳嗽、消化不良、腹痛等常见病,也有一些传染病如猩红热、风疹等也易在春季传播。所以,家长一定要关注天气的变化,随着天气变化给孩子及时加减衣服。

春捂的含义 春捂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及时增衣服,二是不能减太快。春天北方的冷空气还比较强烈,几乎隔几天就有冷空气来袭。气温回冷要加衣御寒,气温回升,则还得再捂7~14天左右。尤其是体弱的小朋友,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

春捂的程度 一般来说,穿衣原则以保证孩子的手是暖和的,额头和颈项处无汗就可以了。穿衣的薄厚程度可以参照妈妈的衣着,或比妈妈稍薄一些。

春捂的部位 遵循“下厚上薄”的春捂原则。清代曹庭栋《养生随笔》提出“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寒”,即初春的防寒保暖尤其要注重下体的保暖,既养阳又收阴。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比上部要差,更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遵循 “背暖、肚暖、足要暖,头和心胸要寒”的原则,也就是宝宝的背部、腹部、双足要注意保暖,头部不要捂,所以家长尽量不要给宝宝戴很厚的帽子。

捂,因人而异

春捂的目的是使自身的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统一,然而每个孩子的体质是不同的,体内的阴阳状态也不一致,存在阴阳的偏颇,所以春捂要因人而异,灵活看待,比如气虚体质的孩子平时比较怕冷,不爱动,手脚偏凉,大便常不成形,面色苍白或者萎黄,这样的孩子一定要注意保暖,做好春捂。而有些孩子属于内热体质,平时性急好动,唇红便干,睡眠不安,手足心热,口中气臭,这样的孩子不适合春捂,捂得过度了,孩子反而容易上火,导致发热。

关于春捂的几点贴心提醒

进行户外慢运动

家长可以给孩子穿得暖暖和和的,和他在户外进行一些慢运动,如放风筝、散步、玩球等,让孩子逐渐适应外界寒温的变化。在和孩子做运动时,以不出汗或出微汗为宜,如果出太多汗,孩子反而容易受寒,引发感冒咳嗽。在运动时,孩子穿衣应该宽松,便于穿脱及活动,如果出汗,不要立即给他脱衣。

多吃蔬菜和水果

春季虽春寒料峭,但也多风干燥,要给孩子多喝水,适当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煎炸食物,保证定时大便,切忌捂得过严,否则孩子春季极易上火,出现鼻衄、唇干、大便干燥等不适表现。

保证充足的睡眠

春季是生发的季节,也是孩子生长发育速度最快的季节,所以在适当春捂的同时,还要注意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注意饮食均衡,以保护他的阳气,增强体质,促进生长。

2023-03-07 19:59
+关注

俗话讲:“春不忙减衣”,历来古代的医家都强调“春捂秋冻”。

春捂,护的是初生的阳气。中医认为,春主生发,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体内蕴藏了一冬天的阳气,在春天开始向外生长,但此时的阳气就像一颗刚刚发芽的小幼苗,如果没有保护好冻伤了阳气,就会影响人体这一年的节律。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刘朝圣提醒,初春气温忽升忽降,人体的调节功能一时难以适应,这时最好不要急于脱下厚衣物,宁可多穿一点,注意防寒保暖,让身体处于一种温暖的状态,以应对春天的生发之气。

但春捂绝不是单纯的穿衣防寒,也是有很多讲究的。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刘朝圣介绍,科学春捂,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捂对部位,二是捂对时间。

从中医角度来说,春季要注意保护以下四个部位:

1、捂脖子

春季风大,头颈部容易受风受凉。后颈部的大椎穴、风池穴、风府穴一旦着凉,就容易头疼感冒。早晚出门时可以戴一条围巾,或者穿高领的上衣防风,还可以通过艾灸大椎穴来提升抵抗力。

2、捂肚脐

肚脐在中医里称神阙穴,做好这里的保暖可以鼓舞脾胃阳气,脾胃又称“后天之本”,人体所需要的精气血都依赖脾胃的运化。所以一些胃部怕冷、平时容易腹泻的人,要格外注意肚脐处的保暖,保护脾胃的阳气。

3、捂后腰

“腰为肾之府”,而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这就是为什么常感觉后腰暖和了,整个身上都不怕冷了。但如果肾阳虚损,人就会腰膝酸软,怕冷,尿频,容易感到困倦疲惫。因此初春时节要少穿低腰的裤子,做好后腰部的保暖措施。

4、捂脚腕

脚腕上有个重要的穴位——三阴交,是人体三条阴经汇聚的地方。俗话讲“寒从足起”,脚腕受凉,寒邪就会沿着三条阴经长驱直入,导致痛经、腹泻或腰酸腿疼等问题。再加上脚腕部离心脏较远,血液供应较少,脂肪层也较薄,很容易受寒。所以初春不宜太早脱下长袜,应多注意脚腕部的保暖。

春捂要注意捂对时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刘朝圣提醒,一般来说,气温回升稳定至15℃-20℃后,也要多捂7天左右,而体弱多病和年长的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逐渐适应。此时穿衣要注意上薄下厚,慢脱衣物,不要减衣过早,才能有效地预防保健。

湖南医聊特约问答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朝圣 崔婧辞

2018-03-14 14:55
+关注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这个时候,阴寒未尽,阳气渐生,乍暖还寒,而且天气也变化无常,温差较大。导致人体难以适应,抗病能力也下降,容易发病。

所以春天,是符合春季养生原则的。在春季,穿着宜保暖,注意防避风寒,尤其是体弱的人群。

那春捂我们要怎么捂呢,怎么捂才捂对?

1、春捂重在下半身

《千金要方》主张春天穿衣服适宜下厚上薄。也就是说春天增减衣服时应保护好腿脚,宁愿热一些,上身衣物可以适当减少,以适应暖气上升。说到这,现在满大街流行七分裤、九分裤、露脚踝,我看着都着急。虽然春天有时候看着挺暖和的,可寒气也蛮重,大家尽量避免这样穿。特别是女性朋友们,天生阳气咱就比不过男性,长期这样,因爱美而受凉,导致下腹胀痛、月经不调、宫寒的大有人在。这都是要风度不要温度造成的。所以,为了咱们的健康,春天还是捂住下半身为好。


2、春捂要有度

因为春风比冬风要柔和一些,所以在穿着上,可以选择宽松一些的款式,能挡风,又透气。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那冷风一吹反而易着凉,导致感冒。那这些方面,特别是孩子,我们不要捂过头了。过度春捂,反而对身体不利。


3、春捂也要锻炼

春捂只是我们防御的一种方式,但是要想防病健身,还是要多锻炼身体,同时还要合理饮食和生活要规律。饮食上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类、菠菜、韭菜、芹菜、油菜、胡萝卜等。


另外,保持好心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查看交通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