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进入十月份,全国玉米即将进入收获季,不得不来多说几句。
就在昨天,也就是9月18日,国家粮食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全国秋粮收购工作会议,学习传达秋粮收购政策,其中重点分析了分析研判玉米生产与收购形势,安排部署秋粮收购工作。
整体来说,今年秋粮生产形势总体较好,玉米的预计收购量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收购任务仍然较重,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密切关注,妥善应对。
今年东北的玉米呈现出几个特点,可以归纳为“三早一好”。
三早分别为:
一是收获早。目前东北玉米灌浆基本已经结束,大部分地区玉米正从蜡熟向完熟过渡,此阶段一般需要10~15天时间。
二是上市早。部分地区已经有零星玉米上市,局部地区玉米上市时间有较上年提前10~15天的可能。其中辽宁、黑龙江少部分地区早熟玉米零星收获上市,只是碍于规模有限,暂时难以集港南运。
三是开秤早。伴随着9月8日锦州元成等深加工企业率先挂牌收购新粮,且定位高于陈粮水平,市场不过分看跌的心态有所显现。
所谓“一好”,就是品质好。
从目前市场各种反馈情况来看,今年东北玉米品质整体优于去年,加之中长期天气预报显示,未来一周暂无早霜的风险,今年东北玉米丰收在即,也有望一举改变过去四年东北收获季节出现玉米霉变等质量问题。
目前,辽宁部分地区早熟玉米已经开始收割,情况还算乐观,玉米品质普遍好于去年同期,容重可达730g/l,去年同期为710~720g/l。此外,多数新玉米不存在霉变问题,只是数量有限。目前粮点30%水分潮粮收购价0.63~0.64元/斤,少量烘干塔出库价0.84元/斤,这个价格高于去年同期的玉米价格。
写在最后:
玉米自从取消临储收购,特别是东北、内蒙的农民朋友倍感沮丧和悲观。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排头兵,玉米的消化去库存是很有必要,同时也是很艰难的,我们也不止一次的向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建议,发布资讯,希望你们在这场改革中壮大自己,丰硕自己,也能够享受改革后带来的红利。
大家关于三农行业,特别是粮食、油脂方面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或者提问直接@粮油市场报。
本报作为全国唯一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行业报纸,无论是出于专业角度还是职业道德,都会为你提供精准的行业资讯。
粮油市场报官方账号在尚可网等你!
持续更新 关注该问题
现在是10月12日,东北及华北玉米普遍已经收割完毕,进入储存阶段,目前各地玉米价格行情如何?后市又有什么展望?
去年是国家取消玉米临储收购的第一年,与去年相比,市场人士对今年玉米行情大多比较乐观,而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下,玉米面积调减成效明显;
二是受恶劣天气影响,山西、河南等部分地区玉米减产;
三是国家政策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鼓励和支持,解开了玉米产业的“死扣”。在产量降低、工业用粮数量增加、深加工产能扩大等因素影响下,玉米产业将迎来发展利好。
同时,可以预见的是,受玉米产量进一步降低、养殖企业规模化发展、深加工行业消费量增长等影响,国内玉米或出现近年来首次年度缺口,也就意味着今年我国玉米市场将出现罕见的供需不足的情况,这对于玉米价格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据粮油市场报获得的市场监控数据显示,东北、山东各大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较去年有了明显提升,最高收购价已经达到了1760元/吨。
展望玉米后市 建议择机出手卖好价钱
国庆节已过,关内外产区玉米收购热潮即将开启。在没有政策补贴导向的情况下,优质玉米将是各方用粮企业的抢收重点,随着我国新玉米上市量逐渐增加,华北深加工企业新陈玉米挂牌价大幅下降100元/吨左右,东北挂牌收购新玉米的深加工企业增至10余家,开秤价多数比去年高出70~120元/吨不等。
不过的大家有句话需要提示大家,随着不同区域新粮陆续上市,粮价继续走低应是大趋势,尤其是在新季好粮供应无忧的情况下,希望广大农户瞅准时机,择机售粮,卖个好价钱。
《粮油市场报》官方账号首发于在尚可网!
10.12
在五月到来之前,在饲补政策的支撑下,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收购总量已经突破了一亿吨大关!这是玉米市场的收购好消息,不过, 五月临储拍卖的消息可以说是确定了,虽然还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但是临储拍卖势必会对玉米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或者可以说玉米后期的价格也要看临储拍卖的情况。
因此,眼看着临储拍卖要到了,玉米补贴又到期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玉米市场的潜在“危机”就逼近了!
一方面,虽然玉米价格近期保持稳定,可是在市场购销上不旺。饲料养殖需求还是疲软。深加工企业库存充足,采购不积极。早在两周前,东北玉米主要集散地之一的锦州港大部分收购主体宣告停收,现在部分东北获得补贴的企业也停收了。
另一方面,在4月27日,中储粮网竞拍结果:计划拍卖玉米总量8690吨,全部流拍。前期玉米的各项政策带动下,价格虽然有跌,但是较为坚挺,可是这样给接下来的临储玉米去库存带来的一定压力,也就是五月的情况不容乐观。但是,有些贸易商认为临储玉米不如新玉米,觉得五月之后玉米价格可能会有分化,临储玉米和新玉米的价格差距将会拉大,所以还在囤积玉米。可是,这是一个“高利益”和“高风险”并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