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朋友!我是小小曲儿,很乐意跟您一起分享关于乐评的讨论!
对于任何一件事物的看法,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审美价值和判断标准,或者说是价值标准的,很可能会有一些细节上的不同,但是在总体上在主流里,大家应该是没有太大的差别的。在音乐里边,这样的差异可能会更大一些,人们欣赏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进而转化为感觉,甚至是自己的评价,其间的转换差异是会存在的。
作为普通的音乐欣赏者来说,咱们每个人也会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看法,可能每个人的看法也会不一样,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大部分的时候,我们会遵从于那些音乐主流或者专家,大家的看法或者评论,毕竟在这些方面,他们会更专业更有见地。
如果是写作乐评的话,除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普及以外,更应该顾及到普通欣赏者的文化层次,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如果是过于专业的词语,或者是说法,也是不太容易被普通人所接受的。
另外就是不易过于非主流,如果个人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普通大众的价值观,或者说是审美观,也许就有曲高和寡的尴尬了,同样也就失去了对音乐的理解普及和评论的意义了。所以结合现实生活,结合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还有普通人的理解程度,这几样结合起来,我觉得对于音乐的评价是容易被大家所认可的。
粗浅之见,请指正!
乐评人更像是一座连接音乐家和受众的桥梁,一方面将音乐家的作品剖析给听众,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作品;另一方面则不断地总结不同的音乐以及发展潮流,比如给他们冠以流派名称,既有利于音乐的传播,给予创作者反馈,有时甚至能够影响音乐家的思路,而这正是 @邓柯 老师这样的优秀乐评人在做的事情。 区别外行人和专业人士的乐评、影评、书评的区别,或者严格说是观后感和批评作品的区别,最为明显的一点就在于所有的例证是否来自于作品,而非主观臆想。
优秀的乐评必须有理有据,即结合乐理、艺术史甚至美学等等内容,具体内容具体分析。音乐是客观的,然而个人审美则是主观的,再专业的乐评人也无法完全舍去其中的主观成分,因此若能在表述的时候清晰界定出什么是个人看法,什么是客观事实则更好。当然无论是严肃音乐还是流行音乐,扒总谱都是件非常伤神的事情,为了写一篇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乐评,花费如此多心血或许也并无必要,但是首先对于其中的精妙之处、重点内容做出剖析,甚至只将该部分的谱例展示出来作为佐证都是非常有必要和有说服力的。单从这点,乐评人是否有专业素养就能够一目了然。
当一个所谓乐评人对某个作品或者作曲家大肆褒奖或批判的时候,你只问他能否从乐理角度对自己的言论做出解释,很多时候就能判断出他是不是在扯淡了,如果不能,至少说明他他没有严谨的学术态度。 所谓结合艺术史分析,则是为了从一个宏观角度来思考音乐作品,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作曲家都会有不同的大的趋势和特性,对此的分析可以帮助听者更好的理解作品,乃至促进他们对音乐史的了解。
音乐世界的多彩和语言世界的丰富并不一一对应,再秀逸的文字也不可能完全传达音乐之精妙,纵使妙笔生花,也只能说明作者文字功底深厚,并不能说明他是个优秀的评论家,文笔再优秀的“民科乐评家”也只是民科而已。
先学音乐
你好,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沒有充足的掌握音乐理论和音乐种类的专业知识就不可以写音乐评论。
殊不知,如果你掌握喜爱歌曲,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即便沒有系统软件的学习培训过乐理知识,也可以写乐评。
一般观众与乐评人中间较大的差别取决于前面一种讨论“喜欢不喜欢”,后面一种讨论“好与不好”。现阶段中国绝大多数泛滥成灾的像抒情散文一样的物品,跟本不能叫作音评。现阶段据我掌握,中国基本技能扎扎实实的乐评人很少。即便是用心的乐评人,仅限于乐理知识的局限性,也较为侧重歌曲的社会文化方面,非常少有出色的对著作自身的剖析,每个音乐风格都遭遇那样的难题。
针对音乐鉴赏,最先要主要塑造自身下列几类工作能力:
1.对歌曲音箱的鉴别工作能力。 它是对于歌曲的音高、节奏感、幅度、音质等基本前提的鉴别工作能力,假如欣赏者具有了对这种音乐要素的鉴别力,也就具有了音箱认知的基本。
2.对歌曲音箱的体会工作能力。 歌曲音箱的感知力包含节奏感、节奏性、多声部的音乐感及其对曲子构造的总体认知等好多个层面。
3.对歌曲的专注力和记忆能力。 音乐是時间的造型艺术,歌曲的音箱原材料是在時间中呈现并伴随着時间的健身运动稍纵即逝。
专注力能持续保持对歌曲的神秘感,记忆能力能使歌曲留有深有感触并使歌曲的开展足以拓宽。假如欣赏者在赏析全过程中沒有对歌曲的高宽比专注力和记忆能力,就不太可能获得对歌曲的总体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