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无线登录
视野无线

忽必烈东征日本为何会失败?

> 交通

忽必烈东征日本为何会失败?

1046人浏览更新于 2023-05-29 16:48:47
回答
共38个回答
2020-02-23 20:32
+关注

自唐朝以来,由于仰慕中原文化,日本掌权者都会定期遣使朝拜中原的君主,甚至包括辽国、金国与南宋。但对于这个新兴的忽必烈王朝,日本上下都采取“三不政策”:不理解、不服从、不接触。

此时忽必烈所控制的地盘里,往北已经征服了阿里不哥;往西是蒙古其他汗王的地盘,他暂时还惹不起这批人;往南,刚刚啃下南宋的襄樊,还需要一定时期消化;往东,协助高丽平定完国内的叛乱,有一批投降后的叛军需要处理。边上,暂时没什么人可打了,只能再往东找一个。

因此,忽必烈第一次发动的攻日战争,目的还是相对比较明确:第一是通过高丽这些杂兵的消耗,以了解日本的真实国力。第二就是希望可以驯服日本,起码在表面上要让日本对自己的王朝臣服。

2019-04-11 14:31
+关注

元朝与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皆惨遭失败,日本称这两次为侵略,称为“元寇”或“蒙古袭来”。

一、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台风和船

两次都遇台风,掀翻了元军舰队中大部分船。为什么元军舰队这么脆弱?元军用的船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而是内河使用的平底船。

有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元朝统治者在中国及高丽的残酷压迫,造船的汉人和高丽人故意使用错误的船型。

第二、忽必烈攻日太过仓促,造船工匠没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只得敷衍了事,糊弄糊弄,船的质量可想而知。

二、其他原因

元军不擅长山地作战,九州岛崎岖的地形令元军近身不得。

日军战斗意志顽强,很能打!

实际上,元军在战力和战术方面都远远高于日本,元军步兵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 对日军非常不利。元军在第一战就歼敌数百,还俘虏了两百名日本人,并把俘虏给高丽王作了奴隶,很痛快!

日本初遇元军时,也是被打的胆战心寒的!

据日蒙古型皮铠本史书记载: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军战马惊恐不安,跳跃打转,当武士拨转马头冲向敌人的时候,已经被敌人射中。

蒙古矢短,但矢根涂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敌数百人箭射如雨,长柄矛可刺进铠甲缝隙。元军排列成队,有逼近者,中间分开,两端合围,予以消灭。

元军甲轻、善骑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于进退。大将据高处指挥,进退击鼓,按鼓声行动。在后退时,铁炮中装铁弹,随着火焰喷出,四面烈火,烟气弥漫;其声凄厉,心碎肝裂,目眩耳聋,不辩东西,被击毙者极多。

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的情况下,元军战败了。相信大家都深为惋惜!若元军灭了日本,我们得多开心啊!

2020-02-23 21:17
+关注

关于忽必烈远征日本的失败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1,自然条件对于忽必烈的束缚和破坏。忽必烈第一次远征日本选择在10月份进军,这完全还是陆战的思路,选择在秋收之后,粮草充沛之时进攻。但是海战之中最重要的就是风信和潮水的配合。日本海北部,尤其在西伯利亚沿岸,11月开始结冰,这就非常不适于登陆作战。此外就是历史著名的“神风”事件,基本上神风事件就已经打垮了蒙古军队的主干力量,剩下的军队才会在狼狈不堪的境况下被日本打败。

2、日本上下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当时的日本面对蒙古的入侵都非常紧张,全国的所有藩主都放下了原有的成见,一致对外。而且,当时的蒙古军队经过了历年征战,士气实际上已经有所衰落,国家的后勤补给和兵员征集也出现了问题。其实蒙古的失败不仅仅是针对日本,蒙古的精锐骑兵还多次败给了越南,就主要是因为士气的原因。

3、元军本身不善于登陆作战,地理不熟悉。强大的蒙古骑兵席卷欧亚,几乎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但是,元军也并非全能部队,在海军和登陆作战方面就非常不擅长。比如当时称为流求的台湾就没有被元军直接占领控制。只是设立了澎湖巡检司进行名义上的管理,这就证明元军在登陆作战和海军方面没有十足的把握。

2019-01-25 00:01
+关注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忽必烈登基后,向日本多次派遣使臣,希望日本能和元朝通好,这里的通好其实就是让日本臣服元朝,要知道日本从隋朝开始就一直妄图和中原王朝建立平等的关系,现在元朝让日本当他的藩属国,日本当然拒绝。

这下就把忽必烈惹毛了,打遍天下的元朝居然在日本这碰了钉子。当时南宋还没有灭亡,忽必烈在高丽造船,并派且由蒙古人,汉人组织成的军队再加上高丽人的军队共计三万余人由高丽出发直奔日本九州。

开战之初元军非常顺利的登陆九州,并多次击败日本军队,但是由于元军不擅长山地战,被堵在海边迟迟不能推进,后来元军退回船上,谁知道一阵台风刮起摧毁了元军大量船只,元军只能撤退。

这是第一次元日之战,这仗打的实在窝囊,元军无论是装备上还是战术理念都远高于小日本,但是强龙难压地头蛇,地利人和都不占,最后天时也给你开个玩笑,一阵风吹掉了你的船队,只能乖乖回家。

第一次远征日本无功而返后,忽必烈又向日本遣使,说我也不打你了,你只要名义上臣服我就行,然后你爱咋咋地。

但是日本是一个给点颜料就敢开染房的国家,当时执政的北田氏见元军败退,认为元军也就那样,不仅不同意,还斩杀了元朝派来的使节。当然,日本从战术上还是非常重视的,成功打退元朝第一次进攻后,日本也在不断加强九州岛的防御,以抵御元朝第二次的进攻。

元朝灭宋后,迅速组织了第二次进攻,这次进攻从军力上来说是上一次的差不多五倍,光船只就准备了四千四百艘。其中南宋新附军有十万人,元军有四万人,此战忽必烈不仅想征服日本,更想借此机会消耗掉新附军。

但是这次又犯了上次的老毛病了,准备非常不充分。

南宋海运发达,海船的建造已经是非常熟练,但是由于忽必烈追的太紧,惹的船工怨声载道。而且蒙古人对船也不了解,所以造船工匠们要不以次充好,要不拿平底的河船来替代海船,导致如此大规模的舰队又被一场台风给刮了个干净。这次刮风的时候,元军并未在船上,而是在岸上各个据点驻扎。所以台风虽然摧毁了船队,但是对元军的实力并未造成多大损伤。

元军真正失败的原因还是不熟悉地形,兵力分散,再加上倭人高昂的战斗意志。打到最后,大部分军队不是被歼灭就是被俘虏,只剩下一小部分残兵败将辗转回国。

后来元朝还想侵略日本,但是因为国力不支作罢。

小日本那别虽然两次击败了来犯的元军,但是这两仗基本上是倾举国之力,导致国内矛盾剧增,间接导致镰仓幕府的灭亡。

2020-02-23 22:39
+关注

根据《元史》记载,蒙古人在即将统一天下的时候,曾经派遣使臣去日本,要求当时日本的镰仓幕府投降,结果使臣却被幕府当政的北条家当场斩杀。此举,惹得忽必烈极为恼火,发誓要征服全日本。所以,蒙元帝国统一中原的以后,开始了正式的灭日大战,大规模的攻伐一共有两次。

 

第一次是公元1274年,忽必烈以忻都为将,集结了包括蒙古军2万,朝鲜军1万,共3万人的水陆混合编队,借道朝鲜出发,攻打日本,史称“文永之战”。当时,日本的镰仓幕府的第八代将军北条时宗,对全日本的武士发出动员令,命令少贰氏为首的西国御家人进行战争准备。

 

文永之战的初期,战局对蒙古有利,蒙军3万人一上岛就势如破竹接连攻破幕府防线,但蒙古军队初期获胜的原因,是因为北条军队从来没有见过,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集结打法,以及蒙古兵像下雨一样的弓箭箭阵。之后,北条军队吸取教训,开始回避蒙军的正面冲锋,边打边撤,这时,刚好赶上台风风暴,蒙军靠岸的战船遭受巨大损失,同时,北条军开始大举反攻,本来日本人就是本土作战,战场给养的补充比蒙古军队要好得多,蒙军因为地形不熟,语言不通,人数又少,后勤也跟不上,第一次“文永之战”就这样的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第二次是公元1281年的弘安之战,7年后的蒙古人,吸取了第一次失败人数不足的原因,开始由原来的3万人,增兵扩充到了10万人,人数是文永之战的3倍以上。蒙军统帅依然以忻都为帅。这次北条军改进了上次吃亏的弓箭不足,登陆战时与蒙军对射,居然丝毫不落下风。而且,弘安之战时,蒙军的登陆比上一次要惨得多,因为不但连续一个月都不上岛,而且,又赶上了连续4天的台风海暴,4天的时间里,蒙军的船只几乎都下海被鱼吃了,10万蒙军也全军覆没。

 

本来弘安之战以后,元世祖忽必烈还想进行第三次征伐日本,但是集结物资的时候遇到了造船厂的强烈反抗,加上不久主张攻日的忽必烈去世,攻日计划也就此搁浅。直到元帝国灭亡,征伐日本也没有再提上日程,同时,由于两次灭日大战,日本方面都是因为台风的天气因素获胜,所以就有了日本二战时期的“神风”自杀式的攻击战法由来。

2022-09-15 02:27
+关注

今天看头条有人说日本历史上唯一一次被其他国家侵略是被我们,一看还真的是,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发动了两次对日战争,这2次都打到了日本本土,由于没有准备好,最后都失败了,说真的如果当时成功了,日本就变成了我们的殖民地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了。这也是日本历史上唯一一次还差点被灭国,当然我们也没有为老祖宗的事情而道歉,所以说还是不要回忆历史了,过好现在和将来才是最重要的。

2019-12-14 16:35
+关注

元日战争

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袭来”。

依当时的日本年号称抵御元军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镰仓、室町时代呼称(蒙古袭来、异贼袭来、蒙古合战、异国合战)亦有用凶徒称呼之,江户时代大日本史称为元寇。这两次入侵也以北九州为主要战场。

由于元日战争,虽然元朝体量和兵力上占绝对上风,但是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海峡在古时候作战是非常困难,因此失败。

2019-03-22 18:12
+关注

1274年,早已垂涎日本的忽必烈命令进军日本。驻守朝鲜高丽的洪茶丘率领一万五千多人,乘坐近千艘大小战船跨海出征。

10月20日,元军分两路登陆日本的博多湾,和日本进行激战,并把日军打的溃不成军。

当天晚上,当元军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海上突然刮起台风,结果元军的大部分战船沉没,很多元军掉入海中被淹死了。元军元气大伤,只好撤军返航。这次征战,元军共损失兵力1.3万余人,其中绝大多数不是战死,而是死于这场风暴。

1275年,忽必烈派出礼部侍郎去日本招降,刚到日本就被处死。忽必烈怒火中烧,下决心准备二次征讨。为此,他还专门成立了征东行省,负责这次军事行动,

1281年,忽必烈动用15万大军,开始第二次征讨日本的行动。

这一次,他们遭到了日本人更为激烈的反击,伤亡惨重。

更为不幸的是,海上再一次刮起台风。

这次征讨的战船,本就是仓促建造的,在台风的袭击下,简直不堪一击,纷纷沉没。第二次征讨再次以失败告终。

做事想要成功,讲究“天时、地利。”忽必烈征讨日本两遇台风,是“天不成全”,没了“天时”;元军善于陆战,偏偏要进行海战,没有了“地利”。因此,两次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日本人认为,这两次让元军吃尽苦头的台风是上天所赐,因此尊称之为“神风”。

这也是二战期间,日本“神风敢死队”名称 的由来。

2020-02-23 20:39
+关注

因为蒙古军队是一支骑兵部队,不善海战,没有海军,只能雇佣高丽战舰出海海战,两次受到台风影响,没有成功。因此,蒙古军队一直没能征服日本,事后日本把台风称为“神风”。

2019-03-27 09:28
+关注

忽必烈身为蒙古人,即使打下了中原的领土也不免汉人内心的不服。而日本在长达400年的时间内,日本岛国的大部分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与中国完全隔绝的状态。



9世纪中叶日本与中国逐渐疏离,直至最后决定几乎完全切断与中国的贸易和文化联系。所以如果能使日本的朝贡,能很大程度上在汉人心中树立高大形象利于自己以后的统治!



可是偏偏事与愿违,忽必烈两次渡海征讨日本都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何?我们就来看看。



忽必烈打下高丽,于是高丽就成了一块跳板。可是高丽这个跳板没有弹性!(高丽人想,我都这么惨了!刚被你征服你就要派我配合打日本。)高丽人根本不想被卷入蒙古和日本的争斗中。不管战争输赢,高丽人都要付出的代价,肯定怎么都不愿意。



忽必烈攻打失败原因一:人数不够

忽必烈命令高丽人制造船只,运送他的军队横跨日本海,从日本列岛的最南端发起攻击。派遣了一支由蒙古人、汉人、女真人组成的1.5万人的军队和6000~8000名满心不悦的高丽士兵(他们并不想参加这场战役)。你看看这人数加起来不到两万五千人,你派这么点人打日本,就算日本是个岛国,也不至于一下就让你2.5万人给灭了!

忽必烈攻打失败原因二:没有天时地利



大自然为日本人提供了保护自然就没那么好打了。海面突然起了风暴。高丽水手对蒙古将领说,他们必须回到船上,把船开往海上,直到风暴消退。否则,他们的船只就会与岸边的岩石相撞而沉没,那样,他们将失去唯一的撤退工具。蒙古人勉强同意了,可是一些日本人追击并杀死了一些正在撤退的蒙古兵。这场战争蒙古兵遭受的大多数伤亡都发生在海上。狂风、巨浪和礁石把几百艘船击成了碎片。根据一些记载,蒙古军有1.3万人因此丧生。这就不得不撤退了,即使在第二次征讨日本,还是遇到了风浪损失惨重!(没有老天爷相助,这日本不好打啊!)

忽必烈攻打失败原因三:人不和(高丽人)



开篇就提到,高丽人根本就不想参与这场元朝与日本的战争,可是迫于无奈只能听忽必烈的。忽必烈虽然强,但是当时中原江南地区并没有完全攻打下来!要想渡海攻打日本,必不可少的就是船!有着高超造船技术的江南汉人肯定不会给他造,而高丽人的造船技术真的不敢恭维。在加上人家高丽人根本就不想打,巴不得你攻打失败,然后灰溜溜的回去,自己也不用受苦。所以,高丽人造的船,技术不行。在给你捣一点鬼,自然船的质量就不行,风一吹就散了!

忽必烈攻打失败原因四:习气弊端



元人是靠马背上打的天下,在海战方面肯定不如日本岛国人的。元人征战的习惯是以战养战,再不济也能吃生马肉,喝马血。可是在攻打日本时这些都没有用。

以上这四点就是忽必烈攻打日本的原因了。

我是骚史君,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关注支持一下我,每天都有更新哦!

2020-02-23 22:11
+关注

谢谢诚邀!

忽必烈作为元朝的开创者,其军事能力绝对是毋庸置疑的,能在他的亲兄弟、堂兄弟们脱颖而出建立一个新国家,过人之处就不必多赘述,忽必烈继承了成吉思汗的优良基因,不但军事能力突出,而且在用人方面可以做到任人唯贤,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汉族,只要有能耐,他都愿意接受对方的意见,尤其是汉族志士的建议,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胸襟,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的阶级、民族观念等级是非常森严和明显的,忽必烈能力排众议启用汉族有识之士,本身就说明了忽必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帝王。

按照历史记载,忽必烈是在1274年三月份攻打日本,当时虽然还未建立大一统,忽必烈还是属于蒙古帝国的一份子,只是战略需要不同,忽必烈承担了经略中原的任务。但当时能和南宋并列称雄的国家诸如西夏、金国、大理和北边的高句骊,都被蒙古集团给歼灭或征服了,对于经略中原来说,南宋是最大的心腹之患,但1274年的南宋王朝已是强弩之末,完全失去招架之力,更别提反手之力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忽必烈军队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在开辟对日本的战线。可为什么一代雄主忽必烈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却没有完成攻下日本的任务呢?成功的原因往往是简单的,而失败的原因一定是涉及方方面面。我们从表面原因和实质原因加以分析,看看是忽必烈自己败给了自己,还是真的败给了日本。

忽必烈攻打日本先从表面原因开始分析,高丽,在古代是一个特殊的地区,从唐朝开始,就有历史明确记载,直到清朝都是属于古代中国的附属国,都是以小弟自居。在元朝也不例外,高丽皇子一直当做人质在元朝忽必烈身边,终其一生,忽必烈也没有亏待这个小弟,一直帮助和扶持高丽皇子,帮他终结了武将临朝的局面,高丽也一直是内忧外患,这个外患就是日本,日本始终是对高丽构成威胁的。所以在有老大哥力挺的情况下,高丽不断地请求忽必烈攻打日本,为其解决后患。

日本,自唐朝以来,一直仰慕中原文化,无论何人掌权日本政局,都会定期来朝拜中原君主,内心对中原王朝是崇拜、敬服,虽然不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但绝对中原王朝的小迷弟,不断地派送优秀子弟来中原学习。对于新兴的以忽必烈为代表的元朝,日本是不予认可的,因为经过唐宋两代的学习,日本自身文化素养也慢慢提高了,更是对中原文化有了归属感。这个时候,中原大地突然变成了游牧文化,当时的日本可以说是看不起元朝的,认为它们只是一群放牧的政权,因此日本上下都采取“三不政策”,即不理解、不服从、不接触的态度。

忽必烈在经略中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自信心也是前所未有的爆棚,面对小迷弟高丽的请求,再加日本对元朝的傲慢,这正好有了出兵日本的正当理由,作为老大哥,小弟时常被欺负,肯定是要为其出头,当然这也只是举手之劳,从历史的角度看,元朝帮助高丽揍日本,不过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而顺便为之。

忽必烈攻打日本实质原因是为了消灭南宋受降南方陆军残余和水军。忽必烈有自己的强大的军队和广泛的兵源,从实际情况来说,根本就不需要受降军队,更不需要水军,但人家都投降了,又不得不接受,作为一代雄主,肯定也是熟知历史,“杀降”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祥之兆,因为一旦出现“杀降”现象,接下任何战争都不会出现投降现象,那样就会让自己损失更多的士兵,所以当南宋部分军队投降后,忽必烈必须暂时接受。正是因为如此,在高丽的请求下,忽必烈实施了对日本的进攻,以企图消灭南宋的受降的残余军队,以达到解除后患的目的。这可不是梁一胡乱猜测,我们可以依照历史记载,看看当时派出去的都是什么人,什么兵士,提供的是什么武器。

按照历史记载,当时攻打日本,领军统帅是南宋水军统领范文虎(当时已降忽必烈),南宋水军常年作战,而且南宋商业发达,海上贸易交易频繁,作为熟知水上作战的将领,不可能不知夏天出海的风险,夏季是台风易发季节,而进攻日本恰恰选择了这个季节。

历史记载,当时派兵十万攻打日本,当时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南宋张世杰旧部,外加极少一部分收编的海盗(贺文达部),在这号称十万大军的作战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记载只三人逃回大陆:莫青、吴万五以及江南把总沈聪。这么重要的战役,范文虎作为统帅,仅仅以免职作为处罚,却在几年后重出江湖,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升至中书丞相的职位,从而正式进入元朝集团的军事高层,这不得不说忽必烈是处心积虑的,这是后话。

从武器方面来讲,历史记载这帮进攻日本的军队,用的是最低略的武器,甚至可以说都不是武器,据记载,这批军队携带最多的东西竟然是农具。从武器上来讲,这帮人赢或输,对于元朝来讲都是无所谓的,赢了就留在日本,让他们在哪里种田,成为元朝的附属国,为元朝提供经济输入,如果输了,正好可以消灭南宋军队残余。

从船只上来讲,大部分船只是高丽小弟制造,元朝统治者明明知道造船的工序,而攻打日本并非是紧迫性和必要性战争,却不断地施加施工压力,不管造船质量。而作为统帅的范文虎,面对这些船只的质量问题,明明知道材料和工序都存在问题,却只字未提,作为有丰富经验的水上将军,船只质量问题看不出来,那就有点夸张了吧。不仅如此,范文虎还收集了张世杰部下“简阅战船以充用”,这些舰船基本都没有龙骨,只适合内陆江水行驶,他偏偏却想用于海上作战。种种迹象都可以证明,这支貌似强大的舰队,从下海那一刻起,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至于说,海上遇到的“神风”,那不过是忽必烈计划中的锦上添花而已,即使没有遇到台风,这支军队也未必能赢,赢了也未必能回到国内。所以,与其说忽必烈进攻日本没有取得胜利,不如说这是忽必烈最大的胜利,得益于“神风”相助,更快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换一个角度说,直到清朝中期,中国都是世界大国、强国,无论从政治制度还是经济模式都是领先于世界的,如果当时忽必烈真的想征服日本,是比较轻而易举的,因为日本当时也处于动乱时期,内忧外患下,日本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之所以忽必烈最终失败了,一定是有他所需要的政治目的。

以上只是梁一对历史的猜测,属于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2019-03-27 09:28
+关注

忽必烈身为蒙古人,即使打下了中原的领土也不免汉人内心的不服。而日本在长达400年的时间内,日本岛国的大部分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与中国完全隔绝的状态。

9世纪中叶日本与中国逐渐疏离,直至最后决定几乎完全切断与中国的贸易和文化联系。所以如果能使日本的朝贡,能很大程度上在汉人心中树立高大形象利于自己以后的统治!

可是偏偏事与愿违,忽必烈两次渡海征讨日本都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何?我们就来看看。

忽必烈打下高丽,于是高丽就成了一块跳板。可是高丽这个跳板没有弹性!(高丽人想,我都这么惨了!刚被你征服你就要派我配合打日本。)高丽人根本不想被卷入蒙古和日本的争斗中。不管战争输赢,高丽人都要付出的代价,肯定怎么都不愿意。

忽必烈攻打失败原因一:人数不够

忽必烈命令高丽人制造船只,运送他的军队横跨日本海,从日本列岛的最南端发起攻击。派遣了一支由蒙古人、汉人、女真人组成的1.5万人的军队和6000~8000名满心不悦的高丽士兵(他们并不想参加这场战役)。你看看这人数加起来不到两万五千人,你派这么点人打日本,就算日本是个岛国,也不至于一下就让你2.5万人给灭了!

忽必烈攻打失败原因二:没有天时地利

大自然为日本人提供了保护自然就没那么好打了。海面突然起了风暴。高丽水手对蒙古将领说,他们必须回到船上,把船开往海上,直到风暴消退。否则,他们的船只就会与岸边的岩石相撞而沉没,那样,他们将失去唯一的撤退工具。蒙古人勉强同意了,可是一些日本人追击并杀死了一些正在撤退的蒙古兵。这场战争蒙古兵遭受的大多数伤亡都发生在海上。狂风、巨浪和礁石把几百艘船击成了碎片。根据一些记载,蒙古军有1.3万人因此丧生。这就不得不撤退了,即使在第二次征讨日本,还是遇到了风浪损失惨重!(没有老天爷相助,这日本不好打啊!)

忽必烈攻打失败原因三:人不和(高丽人)

开篇就提到,高丽人根本就不想参与这场元朝与日本的战争,可是迫于无奈只能听忽必烈的。忽必烈虽然强,但是当时中原江南地区并没有完全攻打下来!要想渡海攻打日本,必不可少的就是船!有着高超造船技术的江南汉人肯定不会给他造,而高丽人的造船技术真的不敢恭维。在加上人家高丽人根本就不想打,巴不得你攻打失败,然后灰溜溜的回去,自己也不用受苦。所以,高丽人造的船,技术不行。在给你捣一点鬼,自然船的质量就不行,风一吹就散了!

忽必烈攻打失败原因四:习气弊端

元人是靠马背上打的天下,在海战方面肯定不如日本岛国人的。元人征战的习惯是以战养战,再不济也能吃生马肉,喝马血。可是在攻打日本时这些都没有用。

以上这四点就是忽必烈攻打日本的原因了。

我是骚史君,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关注支持一下我,每天都有更新哦!

2020-02-25 17:48
+关注

元朝忽必烈没有率军打到欧洲,也没有无人能敌的称号。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蒙古监国拖雷的第四个儿子,是蒙古帝国第四任大汗蒙哥的弟弟。

蒙古有三次西征,第一次是成吉思汗自己亲自率军西征,第二次是窝阔台派遣拔都西征俄罗斯,第三次是蒙哥派遣旭烈兀西征阿拉伯。这三次西征,第一次忽必烈太小,还不能参加西征;第二次忽必烈被指派经营女真旧境,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以及东北;第三次蒙哥给忽必烈的任务是攻取大理。

在攻取大理的过程中,忽必烈虽然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却是一场惨胜。攻灭大理之战,蒙古军整整打了七年,丧失士兵近二十万,丧失战马七十万。因为这个,被蒙哥所斥责,被免去军务,派遣到后方。而蒙哥则亲自领兵攻打南宋四川。

蒙哥在钓鱼城被南宋守军击毙,蒙哥所部军队全部落在了忽必烈手里。忽必烈由此称汗。

总的来说,忽必烈没有率军打到欧洲,忽必烈的军事才能也不咋地。当然,也不是说忽必烈的军事才能特别渣,忽必烈属于一般般,比较强,也不出彩的哪一种。比起他的父兄,要差很多,比起成吉思汗,那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忽必烈的强大,在于其政治能力的强大。忽必烈喜欢汉学,身边集合一大批的儒士儒将,如姚枢、刘秉忠、赵璧、史天泽等。攻占大理后,忽必烈听从刘秉忠、姚枢两人的建议,迅速稳定了蒙古军在大理的统治,使得忽必烈不必驻守太多的军队在大理,能够调集大军全力进攻南宋。

元朝忽必烈攻打日本,有两次,分别是在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也就是说,在元朝全力灭宋之前,忽必烈还抽了点时间打日本。南宋小朝廷是1279年覆灭的,不到两年,忽必烈又打了日本一次。

从这两次攻打日本的时间点,就可以看出元朝攻打日本失利的原因。从军事上讲,元朝攻打日本失败,并非是败给了日本,元朝的军队没有打败仗。攻城略地、歼灭日军,元兵都做到了。

元朝攻打日本失利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元朝的兵制十分落后,不适合进一步的攻伐。元朝所采用的兵制是签发制。什么是签发制呢?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抓壮丁,抓到了就编入军户,成为了那些世袭将领的兵奴加农奴。

元朝兵力由四支军队构成:怯薛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怯薛军就是蒙古人组成的军队。探马赤军就是由蒙古人、色目人组成的军队,其中也有契丹人、女真人、党项人、汉人等,但是色目人是主体。汉军,就是由原来金国境内各个民族组成的军队。新附军就是南宋投降过去的军队。

这种兵制,各族士兵普遍士气低下,包括蒙古人,甚至蒙古人承担的兵役更为沉重。从军队的结构上看,似乎怯薛军地位很高,新附军地位很低。实际上,这种地位,指的是将领的地位,而不是普通士兵的地位。待在怯薛军以及探马赤军中的士兵,那就是奴隶中的奴隶。

用这样的军队,如果能抢到东西,才会有士气,抢不到东西,军队就废了。忽必烈攻打日本,考虑的不是抢东西,实际上从日本那里也抢不到什么,攻占城池后,不仅得不到缴获,还要就地屯田进行生产自给自足,后方根本没有物质补给。士兵们打了胜仗后,得不到赏赐,得不到战利品,最后还要被安顿下来进行屯田,谁也受不了。

抢不到东西,又没有赏赐,还得远离故土进行屯田,征讨日本的元军,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普遍厌战。而这种兵制,就是等级层次分明,这种严明的等级对于军队征战其实还是有利的。但是,所谓有利,一定是上层已经选好了统兵将领。攻打日本,元朝根本没有根据具体的战争形势进行选将,就是按原本的等级层次进行。造成统兵攻打日本的将领根本不懂海战,只是把战船当成了运输船,没有发挥战船的优势,除了运兵之外,看不到战船的作用。

总结来说,攻打日本失利、或者说后期元军一系列的征战,如攻打占城、爪哇、交趾等,所有的失利都是因为兵制不行。

2019-12-16 02:04
+关注

元朝也不是传说的那么厉害,什么百战百胜。无坚不摧。

南宋在钓鱼城,襄阳也阻当了它相当长时间。

说明它的攻坚能力也就那回事。

但是元朝攻占了许多地区。国力雄厚。可以长期围困。

三年不行,就十年。早晚拿下你。

日本就不行了。你长期围困。需要后勤吧。

茫茫大海。后勤无法保障。围困个三两个月。

自己反而没吃的了。饿跑了。

速战速决才能拿下日本。但是日本那个地方。

地形复杂。物产奇缺。它来个坚壁清野。

你不能以战养战

你速战速决不了。

2019-03-22 18:12
+关注

1274年,早已垂涎日本的忽必烈命令进军日本。驻守朝鲜高丽的洪茶丘率领一万五千多人,乘坐近千艘大小战船跨海出征。

10月20日,元军分两路登陆日本的博多湾,和日本进行激战,并把日军打的溃不成军。

当天晚上,当元军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海上突然刮起台风,结果元军的大部分战船沉没,很多元军掉入海中被淹死了。元军元气大伤,只好撤军返航。这次征战,元军共损失兵力1.3万余人,其中绝大多数不是战死,而是死于这场风暴。

1275年,忽必烈派出礼部侍郎去日本招降,刚到日本就被处死。忽必烈怒火中烧,下决心准备二次征讨。为此,他还专门成立了征东行省,负责这次军事行动,

1281年,忽必烈动用15万大军,开始第二次征讨日本的行动。

这一次,他们遭到了日本人更为激烈的反击,伤亡惨重。

更为不幸的是,海上再一次刮起台风。

这次征讨的战船,本就是仓促建造的,在台风的袭击下,简直不堪一击,纷纷沉没。第二次征讨再次以失败告终。

做事想要成功,讲究“天时、地利。”忽必烈征讨日本两遇台风,是“天不成全”,没了“天时”;元军善于陆战,偏偏要进行海战,没有了“地利”。因此,两次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日本人认为,这两次让元军吃尽苦头的台风是上天所赐,因此尊称之为“神风”。

这也是二战期间,日本“神风敢死队”名称 的由来。




2020-09-09 18:58
+关注

水军,一直都是蒙古人的软肋!

当年几次西征,一巴掌拍翻中亚人,两拳打倒西亚人,三脚踹飞欧洲人的蒙古铁骑,征服水网密布的南宋,不也花了四十多年嘛!

这期间,钓鱼城上一颗石子,还打死了蒙古帝国的一位大汗蒙哥呢!

第一次东征日本

蒙古进攻日本,其实我是很惋惜蒙古的失败的,蒙古怎么就败给了那时还非常落后的东瀛小国了呢?

当时的日本,与一水之隔的中原相比,那真是落后的很。

日本缺少铁资源,有限的铁都被拿去造刀剑了,武士们身上穿的都是些乱七八糟的材料做成的铠甲,比如纸。

日本人的弓也不行,在弓马天下第一的蒙古人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更不消说日本人的矮小身材和瘦弱体格,在膀大腰圆天天有肉吃的蒙古铁骑面前,那就是一只小绵羊啊!

在同时代,日本的军力,无论是军队的建制训练、士兵的素质、武器装备的质量、防御工事的难度,都是属于比较低水平的,而且日本就是个小岛,没有什么纵深或者地形可以拖延蒙古铁骑的步伐。

照理说,蒙古东征日本,应该就是上岸,放箭,收割,凯旋的节奏,快快的去快快的回来。

而且东征日本的大军里,还有朝鲜和南宋的水军、步军,这些国家相对而言对日本更为熟悉些,特别是朝鲜。

蒙古第一次登陆,一切进展顺利,只是某夜忽然刮起了台风,蒙古人没见过这玩意,加上战斗刚开始不久,大多数的蒙军主力都住在船上和滩头,包括对蒙军而言最为重要的粮草辎重。

结果,吹了一晚上的台风之后,海上除了蒙古水军的残骸,啥也看不到了。

幸存下来的蒙军已经无力再战,蒙古的第一次东征日本就这样以失败结束了。

第二次东征日本

忽必烈是个很好强的人,受不了这等耻辱,于是,很快蒙古人又发起了第二次东征日本。

这次蒙军的规模更大,连回回炮都带上了,浩浩荡荡杀向日本。

但是日本那边已经有了准备,第一次击败蒙古人后,当时的日本幕府掌权者北条家就开始整备军力,防备蒙古人卷土重来。

于是,第二次东征的蒙古军队在滩头上就遭遇了日军顽强的阻击,居然没有抢滩成功。

战事一拖就拖了好久,蒙古人已经有点水土不服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上一次那该死的台风居然又来了。

蒙古人这次想了个办法,就是把船都用铁链绑在一起。

发现历史上但凡把船用铁链绑在一起的,最后都没好下场。前面有赤壁大败的曹操,之后还会有在水战中全军覆没的陈友谅。

蒙军本以为将大船都绑在一起,风就吹不动了,结果他们低估了台风的力量,在风浪中,船只互相碰撞,撞了个稀碎。

这一次东征日本,蒙古人又失败了。

忽必烈自然是不甘心失败的,打算第三次东征日本,只可惜,帝国的财政不允许,加上之后忽必烈也死了,第三次东征日本的事就作罢了。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2020-02-23 20:16
+关注

1274年,和南宋的襄樊战役已经结束,蒙古人有了足够的精力去对付不听话的日本了。

这一年的11月,蒙古与高丽的联军共2.8万人,乘坐900艘海船从高丽合浦出发,向日本发动了第一次远征。应该说这次的远征,是元朝征服日本的最佳时机,因为镰仓幕府并没有预见到元人的突然进攻,他们没有足够的防备。史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元朝的远征军很快就渡过了对马岛西海域,在对马岛登陆。这里的日本幕府守军很少,但很顽强。日本守护代宗助国勇敢地率领着80名骑兵迎战元军,最后全部战死。跟着远征军又在一岐岛登陆,只一天便攻陷岛城。幕府守备部队崩溃,守护平景隆自杀。随即联军很快就逼近了肥前松浦郡,幕府在这里的军队也很快就被打败了。

直到这个时候,幕府方面才得到元军大举入侵的战报。日本人很快做出了反应,他们在镇西奉行少二资能和大友赖泰的指挥下,向元军可能登陆的沿海地带集结。10月19日,元军到达博多湾。第二天在今津、博多一带登陆。元军与日本武士在这里展开了激烈战斗。这是一场血战,战斗一直持续到日落。元军副将刘复亭在战斗中负伤。日本武士所付出的代价则更高,伤亡惨重,博多、箱崎各地均已沦陷。逐队赶来参战的九州各武士团也被元军逐一击溃,被迫向大宰府水城方向退却。

而就在这一时候,元军内部的蒙古与高丽两方的将领发生了分歧。高丽名将金方庆主张一鼓作气解决九州岛的战役,然后静待己方的援军。而蒙军将领忻都与洪荣丘被日本武士那种顽强的战斗意志所震撼,他们考虑到士卒疲劳,将帅负伤。为防止日本武士夜袭,最终决定先撤回海船暂歇。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如果当时采用了金方庆的主张,日本的命运就要发生变化了。

当天夜里,博多湾风高浪急,联军海船多触礁沉没,将士之中落水溺死者无数,军心极度动摇。在这样的状况下,继续作战已完全没有可能,于是残军撤退,第一次远征以失败而告终。此役发生在日本龟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日本史上称为“文永之役”。

如果说元军第一次远征的失败是一种巧合的话。那么第二次远征的失败就要在军事准备与指挥两方面,做相当的自我检讨了。

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开始了第二次远征的准备工作。从物质方面的准备来说,这次远征无可挑剔。这次,元人不只在高丽建造战舰,还同时由南宋的降将范文虎指挥,在江南一带也开始大批建造海船。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准备,1281年远征开始。忽必烈的计划是,元将忻都、洪荣丘和高丽将领金方庆率领4万远征军组成东路军,依旧从高丽合浦出发。另一路由阿剌罕、范文虎率领10万南宋的新附军,自浙江宁波出发。两军于一岐岛会合,共同攻击日本。为了保证远征军持续作战的能力,忽必烈指示远征军携带锄头、铁锹等农具以备登陆后就地屯垦之用。

5月3日东路军首先从合浦出发。于当月21日,占领对马岛和一岐岛。但他们没有按照忽必烈的指示,在一岐岛就地休整,等待南军会合。东路军在一岐岛只停留了不太长的时间便继续远征。6月6日,东路军到达博多湾,这次就没有上次那么顺利了。幕府在这里建起了堡垒,进行了严密防御。东路军只好在博多湾的中志贺岛和能古岛下锚,自始至终无法登陆博多湾。

在志贺岛有狭长海滩通往陆地,远征军只能利用退潮时这一海中通道与日本武士进行殊死拼杀,无法发挥其集团作战的能力。加之是在海上,骑射与火器战术也失去了效用。战斗持续到6月13日,元军伤亡甚众,却毫无进展。

东路军见无法独力登陆博多湾,决定先回一岐岛与南军会合。但到达一岐岛后,东路军却发现南军并未到达。由于欠缺粮草,加上海上疫病肆虐,东路军军心开始动摇。忻都、洪荣丘提出撤回高丽,而金方庆对此表示反对,将领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江南军的先头部队到达了一岐岛,说明了南军失约的原因。原来南军统帅阿剌罕急病,忽必烈只好任命阿塔海取代。可阿塔海却迟迟未能到任,范文虎只好先把情况通知给东路军。就在东路军等待南军的时候,日本方面组织了一次冒失的出击。从6月29日到7月2日,尾随南军先头部队而来的日本武士对一岐进行了两次攻击。但很快就被火力强大的元军击退了。

7月上旬,范文虎久等统帅阿塔海不至,擅自率领南军出发,和东路军在平户岛附近会合。就这样,一个多月的时间白白浪费掉了。而利用这段时间,日本幕府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7月27日,远征军东进,占据鹰岛,开始为登陆日本本土做准备工作。就在这天晚上,突然又刮起了台风。因为元军以船为寨,台风一起,战船由于靠得太近,无法散开,相互撞击,大部分沉没。这场台风,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神风”。台风过后,元军统帅落魄丧胆,竟然抛弃大部分军队,率领残存的船只退往了大陆。致使遗弃的数万士兵失去统帅,让日本武士在海上逐渐歼灭。日本人杀死了蒙古人和高丽人,而认为俘虏中来自南宋的新附军是唐人,所以留作为部民。

规模浩大的第二次远征日本就这么失败了。14万人回到中国的还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第二次远征日本失败后,忽必烈一直都在计划做第三次远征,而由于江南人民的起义反抗,直到1294年,忽必烈征伐日本的计划也没能成功。忽必烈逝世后也就再没人提及了。

2020-02-29 21:59
+关注

元朝的前身就是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横扫亚欧大陆,期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对手,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被蒙古帝国征服,而连当时的中原王朝也不例外,随即,蒙古帝国分为4个国家,其中正统就是元帝国,期间唯独日本躲过了元朝的灭国之征(征服)

其实,日本真是天命所归,老天不让他们亡国而已,元朝前期让日本臣服,可是日本不服,结果元朝丢了面子,就准备要收拾一下日本,日本就慌了,但是为了面子还是准备应战的,可是谁也没想到,元朝的海军刚入海没多久,海面上突然挂起台风来,结果还没和日本人打,自己的舰队被狂风不是摧毁了就是重伤,结果第一次讨伐日本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而第二次东征日本也是同样的结局,也是因为突然突刮狂风将元朝的海军舰队全部船毁人亡,从此元朝就不敢再东征日本,这就导致了日本以为自己有神眷顾,从此也被名为“神风”而二战中的日本“神风”特工队的神风也是因此而来,这其实是古人的一种唯心主义而已。

经过专家研究发现,其实是元朝舰队的船是属于“河船”平底的,根本在海上走不了,只能在河上行走,在海上几个海浪都是承受不住的,更何况是海风了?所以,日本能够胜利元朝纯属是巧合,而古人也是不懂这些原理的。其实元朝败给日本就是这个原因,没有什么阴谋诡计和战术问题,就是船不行。

2020-02-23 20:22
+关注

忽必烈向高丽人提出的或许是最苛烦的要求,是协助他与日本建立联系。在长达四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日本岛国的大部分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与中国完全隔绝的状态。由于9世纪中叶佛教在中国遭受迫害,日本与中国逐渐疏离,直至最后决定几乎完全切断与中国的贸易和文化联系。对于忽必烈来说,如果能与日本重建朝贡关系,就能在汉人心目中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这将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急于博取汉人赞赏的心态,促使他决定一定要与这个日出之国建立联系。但直到那时为止,蒙古将领还从未参加过海战。而此时忽必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要跨海降伏这个岛国。虽然他并没有打算发起一场海战,但是他降伏日本的计划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高丽人不喜欢日本人,但是他们并不热衷在忽必烈控制日本的计划中担当中介的角色。自从1223年以来,高丽沿海地区就一直遭受着被称为“倭寇”的日本海盗的袭击和抢掠。日本海盗利用高丽遭受蒙古入侵而无暇防备的机会,大肆侵扰高丽的沿海地区,直至1263年。但是高丽王室认识到,日本海盗的行为并不是由日本政府或者日本军事政权支持或认可的,因而没有对日本宣战。它仅仅派遣使者抗议日本海盗的袭击。一旦日本海盗获悉蒙古人已经征服了高丽,而朝鲜半岛战事已消除,他们便停止了袭击。因此,高丽人并无特别的兴趣帮助蒙古人与日本建立联系。

然而,忽必烈另有想法。在1266年的秋天,他派遣使节向日本人通报了新朝在中国建立的消息,并请他们向新皇帝进贡。高丽人负责帮助使团横渡海峡。负责接待忽必烈使团的高丽人试图劝阻他们执行使命,并警告他们说,日本列岛附近的海面风急浪高,气候恶劣,异常危险。事实上,高丽人根本不想被卷入蒙古和日本的关系之中。高丽人的恫吓终于奏效,蒙古使者对充满危险的赴日旅程感到气馁,于是匆匆返回中国。他们的报告激怒了忽必烈,他也认为高丽人不值得信赖。在1267年的夏天,他给高丽王廷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斥责他的“属民”不仅不协助他的使节,反而阻挠他们前往日本。他决心排除高丽人的干扰,再做尝试。

然而,在决定动武之前,他再一次派遣使节到达日本。他选派的特使赵良弼(1217—1286)于1272年春出发,并于同年的10月在九州岛东岸的今津町登陆。当他觐见日本天皇的要求被粗鲁地拒绝后,他发出了最后通牒:日本天皇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对忽必烈的信函作出反应。日本天皇愿意对蒙古作出一个平和的模棱两可的回答,但幕府拒绝任何妥协。镰仓的武士占了上风,他们把中国特使驱逐出境。幕府的粗暴无礼被描述为“等同于宣战”。赵良弼于1273年6月返回中国,向忽必烈报告了日本的风土民情,可能还包括防务情况。赵良弼描述了他在日本受到的羞辱,这深深地激怒了忽必烈。他不能再耽延,因为耽延只会使日本人更加肆无忌惮。在赵良弼返回前几个月,蒙古人刚刚在襄阳取得了征宋战役的重大胜利,因此忽必烈可以抽调一小部分军队前去征讨日本。同时,他的对日战役也是他征宋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也是必要的。日本人一直积极地与忽必烈的夙敌南宋开展贸易活动。击败日本人,他便能切断两个劲敌之间的联系,从而削弱南宋。

忽必烈的征日准备工作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他命令高丽人制造船只,运送他的军队横跨日本海,从日本列岛的最南端发起攻击。1274年11月,他派遣了一支由蒙古人、汉人、女真人组成的一万五千人的军队和六千至八千名满心不悦的高丽士兵(他们并不想参加这场战役),由大约七千名高丽水手引导,从合浦(在现在的韩国釜山附近)出发开往日本。蒙古军分乘三百艘大船和四百到五百艘小船,首先在对马岛和壹岐岛登陆,轻易地荡平了驻守在那里的日军。但是,忽必烈派往日本的军队无论规模上还是实力上都不足以彻底扫平日本列岛。他肯定低估了日本人的抵抗能力。

最关键的战斗自然将在九州进行。虽然日本人知道蒙古大军正在开过来,但是他们的准备工作做得还很粗略。他们的经济状况无法在九州维持一支规模可观的军队,他们也没有一个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政权去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投入战斗。他们根本无法对付蒙古人的远程武器,包括十字弓和各种各样的弹射器。他们的指挥官缺乏实战经验,与身经百战的蒙古统帅无法相比。日本军队长于肉搏,但是蒙古军队习惯于以组织严密的小组为单位集体作战,这种战术是日本人所不熟悉的。所以,当蒙古军于11月19日在九州东岸的博多登陆时,日本人处于绝对的劣势。蒙古军在进军之前鼓乐齐鸣,其战阵和攻击方法使得日本人毫无招架之力。第一晚的战斗就使日本军队遭受了人员和装备的重大损失。他们的残兵败将更是不堪一击。溃败看来是在所难免了,那天晚上,唯一使他们大难不死的是无边的黑暗。

但大自然为日本人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就在同一天晚上,海面突然起了风暴。高丽水手马上对蒙古将领说,他们必须回到船上,把船开往海上,直到风暴消退。否则,他们的船只就会与岸边的岩石相撞而沉没,那样,他们将失去唯一的撤退工具。蒙古人勉强同意了,并开始从博多撤退。一些日本人追击并杀死了一些正在撤退的蒙古兵。然而,那天晚上蒙古兵遭受的大多数伤亡都发生在海上。狂风、巨浪和礁石把几百艘船只击成了碎片。根据一些记载,蒙古军有一万三千人因此丧生。日本人因这场风暴而大难不死。蒙古人的远征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结束,残余的蒙古军驶回了老家,向忽必烈报告了这次惨败。

由于大汗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征服南宋的战役中,他无法腾出手来立即向日本人复仇。相反,1275年忽必烈又向日本派遣了一个使团,由杜世忠和何文著带领,要求日本称臣,以免再度兴师入侵日本。日本当局正因为最近的军事胜利而趾高气扬,并相信他们的神拯救了他们,于是把不幸的使节处死,进一步加深了与中国王朝的嫌隙。对蒙古人来说,再没有什么比这种行径更可恨的了。忽必烈决不能允许这样一种暴行逃过惩罚。但是,直到好几年后他才腾出手来再次兴兵讨伐日本。

13世纪70年代中叶,忽必烈已经平定了高丽,甚至把他们变成了征日战役中的帮手,尽管高丽人并不情愿这样做。但他无法以同样的手法降伏日本人。他在别处有更多需要操心的事情,特别是对他的帝国领土完整的现实威胁。中亚向他的政治权威提出了更加严重的挑战。他必须首先解决那个地区的问题,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付日本人。

2019-12-14 22:47
+关注

为什么蒙古人不能征服日本?

公元1274年核1281年蒙元帝国两次渡海攻打日本,对日本民族来说,这是岛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受到异族的攻击。两场战争几乎耗尽了日本的人力物力资源,而忽必烈凭借蒙元帝国的精神优势和投入战争的兵力优势,不仅彻底摧毁了沿海日本,也把骄傲的武士的抵抗意志推到了崩溃极限。

由于忽必烈的千锤百炼的魔鬼骑兵无法一鼓荡平列岛,在持久战中他的入侵军队被无法抗衡的自然力量所摧毁。

1274年第一次入侵

1274年秋,元军水师兵分两路载着包括蒙古骑兵的陆战部队渡海攻打日本本土;一路从中国东南出发,一路从高丽马山港出发。浩浩荡荡的两路大军由大约500至900艘战舰、运兵船和小型浅水登陆船组成。

11月18日,蒙古无敌舰队到达了现在的九州岛福冈市附近的哈卡塔湾。

日本的抵抗

面对这支强大的军队,日本天皇只能从互相攻伐不止的武士部族中征集大约1万名军队。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日本人放弃了正面抵抗的战略,开始利用地形袭扰元军,阻滞元军向内地进攻。

神明之手

元军中的了解海情的中韩水手忙着劝说蒙古将军让他们起锚离开这片海域,他们担心强风和大浪会把他们的船只推到浅滩而搁浅。

蒙古将军同意了,庞大的无敌舰队驶入开阔的海域,殊不知那里将是台风中心。两天后,三分之一的元军船只和13000人葬身海底。

1281年再次入侵

忽必烈这次决心要彻底粉碎日本,他认为七年前的战败只是运气不好,加上天气原因天气,而不是日本武士非凡的战斗力。

在日本,天皇召集4万名武士和其他战斗人员。准备凭借战前竣工的防护墙抵抗入侵。

与上次一样,忽必烈派出了两支舰队,不同的是,这次兵力更强大:高丽舰队900艘船只和4万名汉人、蒙古人和高丽人军队;中国舰队3。5万蒙古和汉人军队。忽必烈下令两支舰队进行协同攻击。彻底碾碎日本武士的抵抗。

1281年6月23日,韩国舰队抵达了河田湾,但从中国来的船只却不见踪影。由于实力相当,元军无法攻破日军的沿海防御墙,与1274年一样,元军陷入了持久战。双方势均力敌的僵局持续了50天,韩国舰队只得等待着计划中的中国舰队的增援。

8月12日,元军主力舰队终于登陆。尽管现在面对的兵力是自己的三倍多,日本人除了殊死抵抗别无选择。惟一的希望只能寄托在日夜祈祷的僧侣身上,祈祷的结果,让神风再次降临。

神明之手再现

1281年8月15日,第二个超级台风终于在九州登陆,忽必烈的4400艘船只中,只有几百艘逃出了台风肆虐的海域。陷在台风中的元军全部葬身海底。在台风退走后,日本人将那些被困在滩头的元军团团包围住,除了几个俘虏外,全部杀戮殆尽。

那些元军俘虏被放回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返回上京向忽必烈讲述在这边发生的故事。

2019-12-14 14:30
+关注

日本属于汉文化的支系,与其它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比起来,日本乃汉文化的不食之地。汉人政权从来没有对日本表现出多少食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与中华大陆隔着茫茫大海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大海挽救了日本的延续,使其逃脱了汉文化的全面侵蚀。

不过在中国的历史上对日本的态度有过一次例外,那就是元朝时期对日本的两次大规模入侵,这是在汉人政府大宋王朝被摧毁之后发生的,征战的惯性和一统天下的雄心让蒙古人政府不顾隔海战争的困难而挥师日本。

但日本的存在似乎有着它的特殊意义,从千年发展历史上来看日本与中华大陆之间存在一种难以解释的互促关系。仿佛是天意的安排,留着日本这块惊堂木,要在中国昏睡不醒的时候敲醒中国。

所以,即便是强大到地球上没朋友的元朝大军,对弱小落后的日本的侵略,都仿佛有神助一般,被不可思议的轻易化解。

1274年元军对日本发动第一次侵略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永文之役”。这场原本进展顺利的战事没想到遇上一场风暴瞬间将元军劣质的战船尽数摧毁,日本人抓住战机轻而易举的击败了入侵的元军。

说句题外话,如果元军拥有了如郑和那样的“宝船”,或许情况就会严重不同了,没准现在正和台湾一样在闹独立呢!所以惯打陆地站的蒙古军还不具备海军作战能力。

第一次侵日战争惨败后,忽必烈知道这不是战败呀,是自然灾害嘛,但他坚信通过这次敲打,日本人应该知道元军的厉害,估计不用再打日本就该服了。于是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而日本人却根本不买帐,很干脆地一刀将蒙古使者斩首。

面对这种态度,身为天朝大国的忽必烈自然不会罢休,曾征服近半个地球的蒙古大军还搞不定你个小日本?忽必烈严重不信。

在稍作休整之后,元朝便于公元1281年,第二次发动侵日战争,日本史称“弘安之役”。

此役元帝国调集约二十万大军,雄狮猛虎之士,欲将小日本一举抹平,可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上次帮日本人解围的风神又来了,而且更大更凶猛,而且持续了四天四夜,那些不能抵抗风暴的元军战船再次被拆了积木。这次到直接,还没有正式开打,一场海难就让来势汹汹的庞大元军瞬间变成海上瓢泊的叙利亚难民。

与此同时,本来躲在家里吓得发抖的日军抓住战机大举反攻,这时候的元军别说打仗,能逃出海难活下来的就已不错了,刚刚从天灾死里逃生的元军,早已毫无抵抗之力,只有坐等被杀,杀剩下的两万多人作了俘虏。

日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标准把俘虏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丽人和北方汉人全部被处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汉人)免死后成为部民(贱民)。

今天的博多湾还有一座名为“元冠冢”的小山,据说是当年元军将士的集体墓地。

在这次惨败中,南方军只有三名士兵逃脱。

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在弱小,猥琐,卑劣的倭人面前却尝到了史无前列的惨败。

天意!天意!留着日本,留给满清。

2019-06-22 13:12
+关注

按照日本的说法,那是他们天照大神保佑,有“神风”相助!

十二到十三世纪的蒙古帝国,可谓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帝国,横扫欧亚,怼天怼地怼空气。但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偏偏在日本这个弹丸小国身上吃了瘪!

忽必烈曾经两次对日本用兵,但是这两次大规模的征服战斗都因失败告终!

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分别是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其中文永之役爆发于1274年,当时元朝初建,忽必烈一直想拉拢日本,以期将南宋流亡朝廷逼入绝境。所以多次派出使者寻求合作。

但是那个时候的日本深受中华文化熏陶,同情汉人,看不起蒙古人,认为那是蛮夷,甚至于传说南宋灭亡时日本还举国哀悼。所以,日本对于忽必烈的示好一直不怎么搭理。

后来忽必烈以战争相威胁,日本幕府丝毫不惧!

于是“文永之役”爆发,元朝纠集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600人、水手6700人,共计3.23万人,东征日本。结果战势高开低走,元朝军队无功而返。

文永之役以忽必烈失败而告终!

忽必烈对此当然不会善罢甘休,1281年,忽必烈借口斩首元朝使者,发动第二次元日战争,即弘安之役。此役元朝共集结蒙古、汉人、高丽人联军14万大军,誓要荡平日本。可结果大家也知道,元朝再一次输掉了战争,大军损失殆尽!

为什么会输呢?

第一:天气问题,日本有“神风”加持。

1274年,盛极一时的蒙古军团对着日本展开了征讨行动,本次蒙古共出动三万多兵力外加九百艘战舰。

本以为这样的兵力进攻日本,对方基本上没有抵抗的能力。当时的朝鲜已经算是蒙古的地盘了,以朝鲜为后方跳板,让这次的行动变得更加有保障。

随后,忽必烈带领这支舰队来到了九洲岛的最南端,在这个时候日本也拿出自己的一万兵力尝试抵抗,无奈兵员素质以及兵员数量皆不敌蒙古,这次的征伐行动从表面上看已经没什么问题了。不过当蒙古取得优势以后,一股剧烈的台风灾害侵袭了海岸,这支军团的大部分战舰和兵士都在这场灾难中被摧毁。面对着这样不利的局面,忽必烈也只好撤兵休整。

1281年,上一次的失败让忽必烈非常不甘心,毕竟“老爷子”征服了这么多强大的国家,这么一个岛国他还不怎么放在眼里。相比较于第一次出征,这一次蒙古准备的更加充分。

兵员增长到14万,战舰增加到1400艘,如此大的阵仗,他是想最快速的解决日本。本次出兵做了严密的部署,大军一共从两个方向进攻,其一是朝鲜,其二是今天的宁波。

大军的组成有近十万人是汉族和朝鲜人,剩下的是蒙古人,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后勤保障,这一次的军队都能让日本胆寒。不过还没等到双方真正的交战,又一场大型台风袭击了舰队,原先的1200艘战船仅仅剩下200艘可以继续作战,虽然剩下的人也想继续攻击日本,但是无论是兵力还是战船都没有什么优势了,在不敌对方的情况下只好再次撤退。

所以从上面的这些情况来看,日本的运气还真不是一般的好,如果没有两次突然的台风,如果当年的蒙古顺利到达日本,估计整个日本历史就要被颠覆了。

第二:人心不齐

元蒙军中有很多南宋汉人降兵和高丽部队,这些人也是被征服者,不愿为蒙元卖命!

第三:日本其实并不弱

诚然,在正面对抗上,当时的日本“村民”,无法抵挡蒙古铁骑。但是日本有着地利优势,后期蒙古人进入腹地,当地的山林地势,让蒙古骑兵没有了用武之地。而且当时后勤补给困难,日本是岛国,农业并不发达,深入腹地的蒙古人以战养战的办法也不管用了。

从整个战争过程看,日本方面情报扎实,战争准备充分,作战顽强勇敢,虽然武器、战法落后,最终得以取胜。元朝对于日本毫无了解,错误估计对方实力,军队内部矛盾重重,大部分军队出工不出力。

所以元军时处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的被动形势之下,最终输掉了战争!比起所谓的“神风”,这个原因才更加致命!

2019-06-22 13:12
+关注

按照日本的说法,那是他们天照大神保佑,有“神风”相助!

十二到十三世纪的蒙古帝国,可谓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帝国,横扫欧亚,怼天怼地怼空气。但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偏偏在日本这个弹丸小国身上吃了瘪!

忽必烈曾经两次对日本用兵,但是这两次大规模的征服战斗都因失败告终!

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分别是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其中文永之役爆发于1274年,当时元朝初建,忽必烈一直想拉拢日本,以期将南宋流亡朝廷逼入绝境。所以多次派出使者寻求合作。

但是那个时候的日本深受中华文化熏陶,同情汉人,看不起蒙古人,认为那是蛮夷,甚至于传说南宋灭亡时日本还举国哀悼。所以,日本对于忽必烈的示好一直不怎么搭理。

后来忽必烈以战争相威胁,日本幕府丝毫不惧!

于是“文永之役”爆发,元朝纠集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600人、水手6700人,共计3.23万人,东征日本。结果战势高开低走,元朝军队无功而返。

文永之役以忽必烈失败而告终!

忽必烈对此当然不会善罢甘休,1281年,忽必烈借口斩首元朝使者,发动第二次元日战争,即弘安之役。此役元朝共集结蒙古、汉人、高丽人联军14万大军,誓要荡平日本。可结果大家也知道,元朝再一次输掉了战争,大军损失殆尽!

为什么会输呢?

第一:天气问题,日本有“神风”加持。

1274年,盛极一时的蒙古军团对着日本展开了征讨行动,本次蒙古共出动三万多兵力外加九百艘战舰。

本以为这样的兵力进攻日本,对方基本上没有抵抗的能力。当时的朝鲜已经算是蒙古的地盘了,以朝鲜为后方跳板,让这次的行动变得更加有保障。

随后,忽必烈带领这支舰队来到了九洲岛的最南端,在这个时候日本也拿出自己的一万兵力尝试抵抗,无奈兵员素质以及兵员数量皆不敌蒙古,这次的征伐行动从表面上看已经没什么问题了。不过当蒙古取得优势以后,一股剧烈的台风灾害侵袭了海岸,这支军团的大部分战舰和兵士都在这场灾难中被摧毁。面对着这样不利的局面,忽必烈也只好撤兵休整。

1281年,上一次的失败让忽必烈非常不甘心,毕竟“老爷子”征服了这么多强大的国家,这么一个岛国他还不怎么放在眼里。相比较于第一次出征,这一次蒙古准备的更加充分。

兵员增长到14万,战舰增加到1400艘,如此大的阵仗,他是想最快速的解决日本。本次出兵做了严密的部署,大军一共从两个方向进攻,其一是朝鲜,其二是今天的宁波。

大军的组成有近十万人是汉族和朝鲜人,剩下的是蒙古人,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后勤保障,这一次的军队都能让日本胆寒。不过还没等到双方真正的交战,又一场大型台风袭击了舰队,原先的1200艘战船仅仅剩下200艘可以继续作战,虽然剩下的人也想继续攻击日本,但是无论是兵力还是战船都没有什么优势了,在不敌对方的情况下只好再次撤退。

所以从上面的这些情况来看,日本的运气还真不是一般的好,如果没有两次突然的台风,如果当年的蒙古顺利到达日本,估计整个日本历史就要被颠覆了。

第二:人心不齐

元蒙军中有很多南宋汉人降兵和高丽部队,这些人也是被征服者,不愿为蒙元卖命!

第三:日本其实并不弱

诚然,在正面对抗上,当时的日本“村民”,无法抵挡蒙古铁骑。但是日本有着地利优势,后期蒙古人进入腹地,当地的山林地势,让蒙古骑兵没有了用武之地。而且当时后勤补给困难,日本是岛国,农业并不发达,深入腹地的蒙古人以战养战的办法也不管用了。

从整个战争过程看,日本方面情报扎实,战争准备充分,作战顽强勇敢,虽然武器、战法落后,最终得以取胜。元朝对于日本毫无了解,错误估计对方实力,军队内部矛盾重重,大部分军队出工不出力。

所以元军时处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的被动形势之下,最终输掉了战争!比起所谓的“神风”,这个原因才更加致命!

2020-02-24 08:57
+关注

神风特工队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那是二战中日军的敢死队,为啥起名叫神风呢?其来源就是蒙古当年2次攻打日本,在海上都遇到台风,未能占领日本,日本非常感谢这两次的台风,认为神的旨意,开始膜拜神风。其实不是风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人不懂天气预报,假如蒙古铁骑踏上日本,日本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蒙古人高超的战争艺术肯定会碾压日本武士道,大好的日本河山也许成为蒙古人的牧场,将会改写历史。但是历史不容假设,只能说日本是幸运的。

2019-12-14 22:09
+关注

蒙古人的特长是骑马射箭,而扬帆破浪正是其先天难以逾越的短板,故草原上纵横驰骋的强虏终于葬身日本海,成为鱼鳖的美餐。

2020-02-23 21:51
+关注

首先,不叫败给日本,是败给了台风!

他以前打南宋,可以说是沿海作战,不是真正的海军,水军的升级版而已!

这次是跨海作战,不了解海洋就敢远征,没有做好后续跟进工作,导致上岸的军队只能被消灭,让我想起叶飞将军的金门海战,那么近,只能眼睁睁的看见自己的部队被歼灭,️

用的大多是投降的宋军,让他们远征,后果可以而知!后来日军也把他们三六九等分开,宋军的待遇还不错,️,

2019-04-11 11:57
+关注

无关军力,台风太厉害。

2019-12-14 14:36
+关注

与其说元朝打不过日本,不如说打不过老天爷。

忽必烈曾派遣使团到日本,要求日本向元朝进贡,遭到了镰仓幕府的拒绝。公元1274年,元朝和高丽联军在日本登陆,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使一万多士兵丧生,几百艘战船沉没,余部仓皇逃回国内。

崖山之战南宋彻底失败后,元朝又一次征讨日本。这一次的兵力更多。然而,历史再次重演,台风忽起,横扫九州海岸,远征军损失惨重。第二次讨日不了了之。

两次救了日本的台风,被岛国称为“神风”。蒙古人也开始迷信地认为老天爷在帮助对手,慢慢淡化了征服日本的欲望。

2019-04-11 11:46
+关注

倭国作为大唐的高徒逆徒,大化革新,全面学习大唐军事科技文化,国力一直上升,倭国当年战斗力并不差,倭国战胜伪元,利于东亚文明的存留。

2020-02-24 00:53
+关注

1274年也就是元朝11年,忽必烈下令驻高丽元军筹划第一次东征日本,1274年10月元军3万余人从高丽出发向九州岛进攻,初期登陆作战元军大获全胜,但是九州岛腹地地形崎岖,元军不适应山地作战,同时在日军激烈抵抗下始终无法突破,连元军左副帅刘复亨都受了箭伤,元军不得已撤回战舰,不巧的是撤回船上当夜又刮起了台风,200余艘战船被刮翻,元军无奈只好撤退。

在征服南宋后,忽必烈于1281年再次对日本发动第二次东征,此次东征元军兵分两路,一路4万余人从高丽出发,一路10万余人从中国宁波出发,剑指日本九州岛,在经历“博多港之战”等一些列战役后,元军又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经历2天的台风袭击元军舰队并摧毁大部分船只,日军借此机会对元军展开猛攻,元军溃败。

元军不论第一次还是第二次对日作战失利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2点:

1、政治因素。对日作战部队大部分为宋朝降兵,从内心深处来讲不愿为元朝卖命,同时作战中将领相互猜忌,掣肘。

2、技术因素。对日作战前元朝下令高丽半年内造出900艘战舰,按照当时高丽的国力,姑且不说用料问题,正常工序下规范的修建900艘适合海战的战舰比登天还难,为了按时完工保住性命,高丽工匠故意错误选择适合内河航行的平底船,并且偷工减料,使用二手木料,这就造成战船抗撞击性能大大下降,直接导致战船遭遇台风经不起相互碰撞。

2019-12-15 19:52
+关注

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在陆地上是强项,但在海面上不行打不过日本主要是在海上遇到台风。。

2020-02-23 20:30
+关注

元朝至元十年,忽必烈大军已经控制了长江以北所有土地,昔日里和宋朝并立的西夏、金国、大理都已不复存在,高丽国也匍匐在忽必烈脚下,沦为了元军的马前卒。放眼东亚,只有南宋和日本还保持着独立地位。宋太祖曾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如今这句话也成了忽必烈信奉的格言,在对南宋发起最后的总攻之前,忽必烈决定,先行东征,拿下日本。

  至元十一年,忽必烈下令,驻守在高丽的凤州经略使忻都和元朝高丽总管洪茶丘,组织军队远征日本。元军不擅长水战,更不会造船,水兵和船只都要靠高丽供给。于是元朝高丽总管洪茶丘便给高丽人下达了一项死命令,要求高丽提供五千名水兵,还要在半年内,提供九百艘战舰。元朝的高丽总管就好比高丽太上皇,高丽人不敢不从,只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份差事。

  提供五千水兵,其实不是什么难事,但在半年之内,造好九百艘船,这可愁坏了高丽的造船工匠。因为造船所需的木料,是需要自然风干的,不能暴晒,也不能烘干,否则木料的密度太大,下水后根本禁不起大风浪。而自然风干,就需要时间,短短半年时间,小小的高丽根本无法备齐造船所需的木料。

  这可怎么办呢?如果无法按时完工,耽误了东征的时机,那肯定有性命之忧。在元朝的逼迫下,造船工匠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果然按时完成了任务,保证了大军能够如期出征。出征当日,大小九百余艘战舰,铺天盖地的向东而去,海面上旌旗招展,随风猎猎作响,看到这等气势,元军的统帅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日本的末日。

  未曾想到,大军到达日本后,先是遇到了顽强的抵抗,然后天公也不作美,竟然吹了一场台风,将元朝舰队,吹的全军覆没了。台风过后,日本得以转危为安,日本人得意的把台风比作神风,元军也信以为真,觉得是上天在帮助日本。那么问题来了,元军的这场失败,真的全是台风的原因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学家在日本海域发现了数艘元军战舰的残骸。他们将残骸打捞出水后,经过仔细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统一的结论:元朝 被高丽人坑了。考古人员发现,这些沉船所用的木材多为二手木料,有些木料在当时,已经被腐蚀,这样的木料遇到大风浪,肯定会导致船体进水。此外他们还发现,木料的拼接之处,缝隙过大,有些缝隙还残留着胶水的痕迹。这就说明船板是粗制滥造的,工匠们只是把可能渗水的部位,黏上了胶水。这样的豆腐渣船只别说遇到台风,能安全到达日本已是万幸。不过回头一想,元朝要求半年造九百艘船,高丽工匠们为了保命,也只能偷工减料了。

2019-12-14 22:09
+关注

海洋阻断元朝进攻日本,望洋兴叹啊。在当年那段历史,坐船去日本都是很艰难的,鉴真东渡渡了多少次才到日本,所以对于那段时期的元朝去攻打日本简直天方夜谭

2019-12-14 17:55
+关注

要是东北和日本大陆连上,就知道元朝能不能打过日本了,日本还存在不还两说

2019-12-16 06:00
+关注

元朝不是打不过日本。而是元朝在忽必烈时曾两次攻打日本。均遭遇台风而失败。那时候日本还不知道这是台风。声称是神风保佑了他们。所以二战时候日本有个飞行队叫神风敢死队。如果元朝攻打日本能避开台风,现在的日本说不定是中国一个省呢?

2020-03-01 06:03
+关注

随机看了几个回答,发现胡说八道的有点多,而且回答问题直接回答好了,干嘛搞那么多废话凑字数呢。忽必烈几次派遣使者要求臣服,日本方面都没怎么搭理。元日战争主要两次,第一次叫文永之役,元军从高丽的合浦出发,在占领俩小岛后登陆攻击博多湾,战胜了日本守军,但由于到了晚上担心敌情不明因此退到船上,是夜大风忽起吹翻了很多元军的战船,于是元军退却,北条时宗带领下的镰仓幕府取得幸运的胜利。

在第一次战争结束后日本方面加强备战,沿博多湾海岸修了一道20公里的石墙防止登陆,并且派遣御家人(将军直属武士)加强九州岛的防御。期间忽必烈又派遣使者,最初的没杀,后来杜世忠等使者还是被杀了,第二次战争爆发。元军兵分两路,一路从高丽合浦出发主要是蒙古、高丽、女真、北方汉族等军队,4万人;一路由南宋降将范文虎带10万原南宋兵从宁波出发。一起攻击九州岛。过程细说就太多了,反正也经过几场战斗,最终被石墙阻挡难以登陆博多湾。之后将领们产生路线分歧,于是舰队在伊贺西北部海域驻停了差不多两个月,到了八月台风突起吹翻了很多船,将领们都乘坐坚固的大船逃跑,留下没有组织和物资的大量士兵。这些士兵后来都被日本方面俘虏,北路军都被杀,原属于南宋的南路军没被杀而是沦为了奴隶。这场战争被称作弘安之役。

这就是两次元气战争的粗略经过,不要被那些带着V挂着三张图胡说八道的人忽悠了。一大早晨本来只想在被窝里随便看看,没想到打了这么多字,主要是看不得一知半解就出来胡说的。

2019-12-15 04:58
+关注

元朝打不过日本,是在元朝的境内打的还是在日本的境内打的?日本把元朝灭了还是让元朝称臣了,要是当时的日本渡海过来进攻,作者你确实当时的元朝打不过他们?

2019-12-14 08:49
+关注

元朝时中国人就像一群,来了几只狮子,对弱的进攻,有其它牛再打击被狮子攻击的。这群最终被狮子打败,并且牛只会奔跑着躲开。

查看交通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