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无线登录
视野无线

端午节的由来?

> 交通

端午节的由来?

问题补充: 一年一度端午节到了,人们庆祝节日之际,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产生的呢?

1046人浏览更新于 2023-05-31 05:16:47
回答
共69个回答
2020-06-22 10:31
+关注

01端午节的源起

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由来一样,但过法有别。传说楚国的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五月初五,伤心愤怒地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汩罗江。为了不让鱼虾伤害他身体,乡亲们用竹筒把米投进江里。之后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

端午节最初是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古代部落举行的图腾祭祀节日。春秋以前,百越地区就有以赛龙舟的形式祭祀龙神的习俗。

因为诗人屈原端午节跳过江,把自己献给了爱国主义,所以也把端午节作为一个节日来纪念屈原。有些地方还说他们纪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

端午节源于我国是个明显的事实。因为人类的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必须具备唯一性、完整性、真实性三个特点。其他国家的端午节不符合前两个条件。韩国江陵端午被批准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韩国的申请成功取决于人家自身的保护和重视程度,我们有学习的空间。

0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划龙舟?

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屈原家乡流传。屈原投江后的一天晚上,家乡的人们突然梦见屈原回来了。和以前一样,他的脸有点悲伤和憔悴。村民们喜出望外,冲上前去向他致敬。屈原还了礼,笑着说:“谢谢你们的好意。楚人爱憎分明,没忘了我。我死了没有遗憾。”

谈话间,人们发现屈原的身体不像以前那么好时关切地问:屈先生,你吃了我们送你的米了吗?”

屈原起初很感激,然后叹了口气说:“对不起,你给我的米饭都让水生动物吃了。”

村民们听后都很着急:“我们怎么能不让鱼和虾吃呢?”

屈原想了一会儿说:“如果把米包在箬叶里,做成尖角,水族看见了不敢吃,以为是菱角,这就好了。”

第二年端午节,村民们把米包在箬叶里,扔进河里。

然而过了端午节,又梦见屈原说:“我吃了你送我的很多米,但是很多又被水族偷了。”

每个人都问他:“我们还能做什么?”

屈原说:“有一个办法。你可以在丢米的船上加上龙的标记。因为水族都属于龙管理,到时候他们认为这是给龙王送来的,再也不敢去抢了。”

从那以后,包粽子和划龙舟的习俗从屈原的家乡传到了全国,从古至今。

03端午节为什么把菖蒲和艾草挂在门口?

唐僖宗年间一个端午节,黄巢起义爆发,到处都是尸体和火焰。人们听到黄巢的到来,首先逃离避难。

有一次,黄巢看到一个女人在逃离人群中的行为与普通人大不相同。普通人总是把年幼的孩子抱在怀里,而这个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大孩子,手里领一个小孩子。

黄巢觉得奇怪,拦住那女人问道:“你为什么不把小的而是把大的抱在怀里?”

女人含着眼泪,指着怀里的孩子对黄巢说:“这是我哥的孩子,万一情况危急,只能救一个,打算牺牲自己的孩子。”

黄巢听了非常感动,对女人说:“快,走吧。回去把菖蒲和艾草放在门口,我的军队看到不会伤害你。”

女人回到城里,告诉了大家这个消息。不久,黄巢的军队入侵城市,看到菖蒲和艾草挂在每个门。为了信守对女人的承诺,黄巢不得不带兵离开,整个城市幸免于难。

04 小 结

在危险的关键时刻,一个普通女人的正义拯救了整个城市。一个女人之所以能感动杀人不眨眼的黄巢,是因为她愿意牺牲,愿意付出如此珍贵的代价——她唯一的血肉。她平时一定人好,又有德行和威望,所以城里所有的人才听了她的话。

05 端午节名家古诗句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作者:方广 不喜可喷,喜请关注,谢谢。

2019-11-18 16:25
+关注

端午节是因为纪念楚大夫屈原投汩罗江而来的

2017-05-29 14:23
+关注

时间有限,借此机会,简要普及,端午节是祭祀屈原,怀念屈原,就好比清明节,祭祀祖先,怀念先辈,能快乐吗?当然不能。只能互相祝贺安康,

2019-06-09 19:09
+关注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众说纷纭,根据记载这节日的古籍年代远近和现在村中流行的习俗,我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周朝时期的驱邪避害保安康。

一、古籍记载。

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大戴礼记》(公元前一世纪)中的《夏小正》中记:“此日(仲夏午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另,《大戴礼记》有:“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兰草在古代被看做是一种能辟邪的植物,用兰汤沐浴的目的就是要辟邪保安康。

“人浴兰汤,事不忘于端午;客斟菊酒,兴常记于重阳。”《声律启蒙》(清朝)上的对联也印证着这一习俗。

端午节又称为浴兰节,屈原《九歌·云中君》中首句“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可见端午节在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之前就有了。

说端午节是源于纪念屈原的,最早出自南朝南朝(420年-589年)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朝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明显晚于《吕氏春秋》和《大戴礼记》,应是后人为丰富端午节的内容所为,与起源无关。说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某个历史人物是不符合历时事实的。

二.驱邪避害与时节相关以及习俗的延续。

五月端午,时值仲夏,阳光普照,万物丰茂,各种害虫、五毒与瘟疫也在悄然滋生发展,这方面现在我们都很好理解:端午节前后蚊虫等害虫开始活跃增多了,所以要此时尤须驱虫杀毒。雄黄是久传于民间的解毒医疮杀虫的药物,也有驱蛇等作用。千百年来,我国人民一向有在端午时节,盛夏将临之际, 饮雄黄酒的习惯,就是利用了雄黄的解毒杀虫的功效,其.驱蛇作用在\u003c白蛇传奇\u003e中也有体验。.前述浴兰汤是要去除身体的“污秽”之气,让人精神气爽,因为夏天出汗多。

门上挂蒿草、艾叶、菖蒲,都有一定的驱蚊除虫的作用(至少我知道艾草有驱蚊作用,还可以做艾灸治病),这种习俗,无论山内外现在家家户户都沿袭着,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在门边或插或挂蒿草、艾叶、菖蒲。因此,端午节的习俗的本质是驱邪避害保安康。

三、至于后来的包粽子、赛龙船,甚至纪念某个历史人物,是端午节随时代进化,其文化内容不断丰富的结果,与起源无关。

随着端午节设为法定假日与“文化自信”的提出,表明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端午文化必将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我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周朝时期的驱邪避害保安康,其本质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其文化内涵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

注:图片源自网络。最后一图是两广端午特色的灰水粽。

2018-06-16 12:43
+关注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民族古老的节日。《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又称端阳节。有的还称 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龙舟节等。端午节一般北方有吃粽子、挂菖蒲、挂蒿草、挂艾叶和薰苍术等习俗;南方是吃粽子、赛龙舟、白芷以及喝雄黄酒等习俗。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1.端午节最早起源于是古代百越地区(即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百越人是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在这日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族图腾祭祀的活动。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古越人),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古越人已经融合到南方民族中去了,端午节最先在南方,后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2.纪念屈原,屈原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士大夫。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他的主张触碰到贵族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后被奸人进馋诬陷,免职赶出都城,流放到外地。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看到楚国灭亡,满怀抱负却无力回天,心灰意冷,写下绝笔《怀沙》,端午这天抱石投入汨罗江。屈原的爱国情怀永远值得后人颂扬。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的人们划船打捞屈原,把准备的饭团、鸡蛋,雄黄酒倒进江里,来祭祀他。后来又怕饭被蛟龙吃掉,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用来纪念屈原。

3.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楚国人,父兄都被楚王所杀,后来子伍弃暗投明,投奔吴国,助吴伐楚,攻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后来吴王夫差继位,吴又伐越,越国大败,越王勾践献出美女西施,使范蠡请和,夫差应允。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西施和范蠡里应外合离间夫差和伍子胥,伍子胥渐受冷落和不信任,吴国大宰辅伯嚭受越国贿赂,进谗言陷害子胥,夫差赐伍子胥宝剑以自刎。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并留下遗言,说自己死后,将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东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人为这天纪念伍子胥。

4.端午节还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因父亲溺于江中,几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为了传颂她的至孝,在这天纪念她。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至于起源是纪念谁,都是后人牵强的穿凿附会,实则就是南北各族人民风俗融合的产物。个人见解,不足之处多多评论。

2019-06-09 19:09
+关注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众说纷纭,根据记载这节日的古籍年代远近和现在村中流行的习俗,我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周朝时期的驱邪避害保安康。

一、古籍记载。

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大戴礼记》(公元前一世纪)中的《夏小正》中记:“此日(仲夏午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另,《大戴礼记》有:“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兰草在古代被看做是一种能辟邪的植物,用兰汤沐浴的目的就是要辟邪保安康。

“人浴兰汤,事不忘于端午;客斟菊酒,兴常记于重阳。”《声律启蒙》(清朝)上的对联也印证着这一习俗。

端午节又称为浴兰节,屈原《九歌·云中君》中首句“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可见端午节在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之前就有了。

说端午节是源于纪念屈原的,最早出自南朝南朝(420年-589年)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朝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明显晚于《吕氏春秋》和《大戴礼记》,应是后人为丰富端午节的内容所为,与起源无关。说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某个历史人物是不符合历时事实的。

二.驱邪避害与时节相关以及习俗的延续。

五月端午,时值仲夏,阳光普照,万物丰茂,各种害虫、五毒与瘟疫也在悄然滋生发展,这方面现在我们都很好理解:端午节前后蚊虫等害虫开始活跃增多了,所以要此时尤须驱虫杀毒。雄黄是久传于民间的解毒医疮杀虫的药物,也有驱蛇等作用。千百年来,我国人民一向有在端午时节,盛夏将临之际, 饮雄黄酒的习惯,就是利用了雄黄的解毒杀虫的功效,其.驱蛇作用在<白蛇传奇>中也有体验。.前述浴兰汤是要去除身体的“污秽”之气,让人精神气爽,因为夏天出汗多。

门上挂蒿草、艾叶、菖蒲,都有一定的驱蚊除虫的作用(至少我知道艾草有驱蚊作用,还可以做艾灸治病),这种习俗,无论山内外现在家家户户都沿袭着,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在门边或插或挂蒿草、艾叶、菖蒲。因此,端午节的习俗的本质是驱邪避害保安康。

三、至于后来的包粽子、赛龙船,甚至纪念某个历史人物,是端午节随时代进化,其文化内容不断丰富的结果,与起源无关。

随着端午节设为法定假日与“文化自信”的提出,表明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端午文化必将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我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周朝时期的驱邪避害保安康,其本质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其文化内涵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

注:图片源自网络。最后一图是两广端午特色的灰水粽。

2019-05-23 21:32
+关注

起源于爱国主义情怀!!!

端午节是民间自发祭奠屈原而起,为什么在那物质贫乏、时局动乱的年代,普通百姓要去祭奠屈原,而且无论改朝换代,绵绵二千年不绝,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究其缘由就是从古到今、深刻在所有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也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而延续至今的支柱!无论端午节起源传说是真是假,最重要的是为了屈原……一个被贬的、无权无势的官员,为了他高风亮节、为国为民的的爱国情怀!这就是民族魂、所有中华儿女的民族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附:

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粽子,妇女和孩子们还喜欢用丝绸之类缝制成小小的粽子、鸡心、葫芦、樱桃以及小猴、小虎等形状的手工艺品——香包,挂在胸前。认为这样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阳正午时,把它扔掉,称谓“扔灾”。

相传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国的都城)。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皇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2019-06-04 13:19
+关注

(5)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的由来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一屈原,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公认的。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土被侵略,祖国伦陷,心如刀割,但是始终难舍自己的家园,并于农历5月5日写下绝笔之作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身殉国,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篇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

2019-05-23 23:56
+关注

只要是中国人,个个知道端午节跟屈原的关系,题主此问,想来是探讨先有屈原,还是现有端午的问题。我认为,先有端午,而后有屈原。且待细细道来。

民族的,世界的。中国的端午文化,世界的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起源考。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

1、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神话志怪小说)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2、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百越)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3、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4、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我更倾向于闻一多先生的观点,端午节是原始的图腾崇拜活动,而后与屈原等历史人物结合。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百越是崇拜龙的,并认为他们是“龙子”。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据考证,端午的\"龙舟竞渡\"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古代南方地区于春秋时期之前就有在端午日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族图腾祭祀的习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据《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又《淮南子》载:“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这两则文献,均记载了古越人“文身象龙”的习惯,其实即是古越人(长江中下游以南沿海一带先民)对龙图腾的原始信仰。

故言,先后端午,而后有屈原,纪念屈原的端午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中国的节日大都与时令、节气相关

中国古人在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中,总结规律,为重要的时间节点,设置祭祀活动,成为后来的节日。例如,中原地区农耕民族通过对太阳的观察,发现了物候与播种的关系,制定了24节气。24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古代社会,人类文明混沌初始,对一切特殊时间点,总是要祭祀膜拜,形成一种图腾式的原始崇拜。年初年尾、月初月尾,都是要拜祭、重视的,如传统文化里,农历的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五月五的端午节,也就不为稀奇了。

人物与节日相关联,是民众情感的抒发与寄托。

中国的节日,总能找到对应的人物或神祗与之对应,彷佛有一个与人间相对应的世界,和我们遥相呼应,相伴相守。那些原本只是单纯的时间节点,因为有了人物或神祗的参与,变得丰厚、鲜活,动人起来。如三月三,王母娘娘过生日;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会;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奏报……节日,就是民众情感的抒发与寄托。端午,从最初的图腾祭祀到屈原纪念,是一次文化的升级。

端午民俗何其多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定是要趋吉避凶、祈福消灾的,节日的必要活动自然都是围绕这些展开的。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每年端午节前后,扒龙船、挂艾草与菖蒲、包粽食粽、沐兰汤、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九狮拜象、游旱龙等等诸多特色节庆活动在全国各地都有开展。这些民俗活动,很少能和屈原真正联系起来,可见,纪念屈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个内容而已,并不是端午节的全部。

综上所言,当是先有端午,后有屈原纪念活动。纪念屈原是端午节文化内容的一次发展、一次扩充、一次升华……其实无论端午是不是由纪念屈原而设,并不影响屈原在中国人心里的崇高地位,也不会耽误大家过节、赛龙船、吃粽子、放假、旅游……

2019-06-07 11:43
+关注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节日名称最多的一个节日。如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下上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好的日子。所以人们将五月初五定为\"端阳节\";重五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又名\"重五节\"或\"重午节\",有的地方也叫\"五月一节\";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天为\"天中节\";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收兰草汤沐浴去汚为俗。汉代《大戴礼》记载,\"午时以兰汤沐浴。\";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长度,长者为胜。故称\"解粽节\";女儿节,据明《宛署杂记》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的习俗;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最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为此在门上挂菖蒲、艾叶等,故叫\"莒蒲节\"。

2019-05-23 22:46
+关注

端午节,起源于咱们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既是龙族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抱石跳旧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屈原的节日。

2017-05-29 11:06
+关注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

汨罗

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

闻一多

《端午考》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2019-05-23 22:55
+关注

感谢邀请,回答不对的地方还请谅解!

端午节,古时候也被称作为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比较传统的日子,端午节来源于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内容,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的发展中荣和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内容丰富,扒龙舟于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习俗,这两大传俗在中国流传至今。

端午节和春杰,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民间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文化在世界上影响也比较广泛,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有庆祝端午的活动,所以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

2020-06-24 20:12
+关注

随着人们对历法排演的精确,用来计算日常和指导农事活动成为主要功能。同时,对一些特殊日子便产生了意义,像生日、祭日,当然也包括5月初5这样的日子,据说这个时节楚国一带瘴气升腾,蚊蝇肆虐,极易产生瘟疫,所以人们往往要挂菖蒲、艾叶驱赶蚊蝇,喝雄黄酒壮阳,这便是端午。

一、端午到端午节

又到端午,楚国亡国,屈原投汨罗江自尽了。附近的人们纷纷驾舟争先恐后地打捞,徒劳无功。人们害怕屈原的尸身被鱼虾蚕食,便又纷纷往江里丢下米粒。世人对屈原的殉国非常伤心,便在他的忌日,划船抛粽子来表示纪念。

久而久之,端午便成为了端午节。每到这天,人们要挂艾叶,佩香囊,包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吟屈原诗歌,把强身健体与纪念屈原相结合,宣扬爱国主义,这已形成传统。

二十四节气很多,但很难像端午节这么隆重,可以说屈原成就了端午节。当然,随着端午节人们对屈原诗歌的传颂 ,屈原成了爱国诗人的代名词,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端午成就了屈原。二者在时间长河中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文化与节日融合的使命。

这当然是楚国的全国通行版本,在晋国却有另一版本。

二、晋源端午节纪念台骀

台骀被誉为治理汾河的水神,他打开灵石口,控出太原城。所以,晋源区居民在端午这天纪念的是台神。习俗也有自己的特色,2006年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晋祠镇产大米,包出的粽子特好吃。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还有好多版本,但全国通行的就是屈原版。所以说屈原成就了端午节一点也不为过。

2019-06-07 19:53
+关注

端午节,即中国农历的五月五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由来可以从周边一些同样过端五节的国家的习俗看得出来。比如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大多是祭祀天象或祖先,祈福风调雨顺,家人身体安康以及驱邪免灾而来。常以吃糯米为主而做成各种食品来庆祝节日。最为常见的就是粽子。因为周边国家的很多节日由于历史渊源,大多来自于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国。而且至今没多少变化。所以,端午节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祖先对天象的崇拜和祭祀。

而中国,随着时间推移,再加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端午节的习俗,除延续了以上基本的习俗外。至今,已演绎出各种各样丰富多彩不同习俗。比如赛龙舟,挂艾草,菖蒲,挂香包,糸五彩绳,纪念历史人物(如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勾践……)饮雄黄酒等。且叫法很多,象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粽子节,女儿节,五黄节,屈原日……从中也反映出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

2019-05-23 22:13
+关注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和纪念曹娥说;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考证,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

  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

2019-11-18 17:51
+关注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2019-06-07 17:05
+关注

端午,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燕京岁时记》:“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2019-06-07 11:21
+关注

为什么叫端午节

農曆五月五日,就是民間所稱的端午節,有關端午節的傳說及習俗不勝枚舉,而最為一般大眾所熟知的莫過於屈原投江的傳說故事。屈原是西元前三世紀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因得罪了王公貴人。最後被驅逐出楚國境內。他抱著一顆石頭投入汨羅江中自盡,人們知道屈原的正直,就趕到江邊去救他,他們搭著船努力地在江中尋找他,但已經無法發現他的蹤影,只能用竹葉包著糯米的飯糰投進江中給魚吃,希望魚不要吃屈原的軀體。留下無限的惆悵與遺憾。除了粽子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端午節相關的民俗活動或是應景產物。而本教案期透過簡單有趣的教學活動,符合低年級孩子的能力,體驗生動活潑的端午佳節,以此對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2020-05-27 08:09
+关注

【一】我国第一部汉语字典《说文解字》中有释:“仲夏端午,端,初也。”

自远古时代,每一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日,皆称之为“端阳”或“端午”。

五月,正值仲夏;初五,是仲夏的第一个午日,正是顺阳登高日,故称之为“端午节”。

【二】自黄帝尧舜时期开始,我国长江中下游南部一带的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落民族举行图腾祭祀,每年都选在阴历的五月初五日进行,因称之为“端午节”。

【三】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辅佐怀王、任三闾大夫时,忠君爱国,从政清正,遭奸臣谗言陷害而被放逐,忧国忧民,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遂于阴历的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而亡。

朝廷为了表忠彰扬,纪念屈原,将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日定为“端午节”。

2019-02-02 18:13
+关注

在我国古代湖南一带流传着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门上插艾,吃粽子,到江边湖畔参加或参观龙舟比赛。

相传,这些民宿是为了纪念伟大都爱国诗人屈原的。

7

屈原是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楚国三闾大夫、诗人,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非但没有采纳他连齐抗秦的政策,反而放逐老他。公元前278念,秦军攻破出过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一消息,非常悲痛,五月五他来到汨罗江前,抱着石头跳河自尽。人们聪四面八方赶来划船抢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给鱼虾吃,使它们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时划龙舟吃粽子的来历。

其实,在屈原之前,就有类似的风俗了。因为爱国诗人屈原品德高尚,诗篇感人,人们敬重他,便把这些活动和救屈原联系起来。从此,这个传说便传遍各地。

2019-11-17 21:07
+关注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荫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在上述这些传说中,端午纪念屈原之说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诗作的深远影响,秦汉以后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广为流传,为人们所认同并相沿迄今。

2018-06-13 17:20
+关注

一、纪念人物说如流传广的爱国诗人屈原、春秋时期伍子胥、春秋时期介子推、东汉孝女曹娥

二、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

三、恶日禁忌说多参考于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

四、夏至说参考于黄石的《端午礼俗史》

2019-06-07 19:53
+关注

端午节,即中国农历的五月五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由来可以从周边一些同样过端五节的国家的习俗看得出来。比如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大多是祭祀天象或祖先,祈福风调雨顺,家人身体安康以及驱邪免灾而来。常以吃糯米为主而做成各种食品来庆祝节日。最为常见的就是粽子。因为周边国家的很多节日由于历史渊源,大多来自于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国。而且至今没多少变化。所以,端午节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祖先对天象的崇拜和祭祀。

而中国,随着时间推移,再加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端午节的习俗,除延续了以上基本的习俗外。至今,已演绎出各种各样丰富多彩不同习俗。比如赛龙舟,挂艾草,菖蒲,挂香包,糸五彩绳,纪念历史人物(如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勾践……)饮雄黄酒等。且叫法很多,象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粽子节,女儿节,五黄节,屈原日……从中也反映出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

2020-06-24 15:52
+关注

纪念屈原: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身汨罗江,百姓怕鱼吃掉他的身体,把米团投入江中。

纪念伍子胥:春秋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

孝女曹娥:东汉女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曹娥在五月五日投江。

2019-11-18 01:49
+关注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亦称端五,当天有很多习俗,诸如“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等,这些习俗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端午节的历史悠久,其蕴含着历史赋予其特殊意义,端午节的传承是履行文化流传的使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历史人物昙花一现,端午节是来源于对这些人物的历史铭记。

那么,端午节究竟有哪些历史渊源呢?

端午纪屈原

屈原是楚国丹阳人,战国时期著名诗人、政治家。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提倡“美政”,对内主张任用贤能,修注法度,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受贵族排挤,被流放到汉北和沅湘流域,直到楚被秦灭,屈原抱石投泊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开创了“楚辞”,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屈原满怀忠君爱国爱民之情,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投江而逝。屈原的一腔热血感动了人们,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以此纪念屈原。

端午纪伍子胥

伍子胥是楚国监利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因伍子胥之父兄被费无极谗害,其投奔吴国受到阖闾重用。

春秋诸侯争霸期间,伍子胥营造姑苏城,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使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吴越之争期间,伍子胥多次进言劝谏夫差诛杀勾践,缓攻齐国,而恼怒夫差,后夫差听信伯嚭谗言,逼迫伍子胥自杀,后又将伍子胥尸体装入皮革投入江河。

伍子胥有绝城灭国之功,最终被赐投江而亡。后人为纪念伍子胥,于是在五月五这天过端午。

端午纪曹娥

东汉有孝女曹娥,其父溺江而亡,尸身很多天都没寻找到,曹娥悲伤恸哭,没日没夜在江边寻找。十七天后,曹娥依旧没有寻到父亲尸体,于是投江自尽。五天后,曹娥的尸体抱着其父亲尸体浮出水面。曹娥孝感天地,孝行广泛流传于民间。后人在曹娥投江之日过端午,以纪念曹娥孝行。

端午祭祀“龙”

古时吴越一族自诩“龙”的传人,并以“龙”为图腾。吴越族有着每年五月五举行“龙”图腾祭祀活动,直至后来,演变成五月五过端午。

端午除“恶”日

古时五月五是俗忌日,古人们俗忌日挂艾草防止瘟疫蔓延。后来逐渐演变成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大节,它源于历史典故,传承到现在。过端午是铭记历史,传承历史文化,众多历史渊源赋予了端午节文化的气息,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底蕴。

我们要做到:了解历史,铭记历史,过好端午!

2020-06-24 12:37
+关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1][2][3][4]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5][6][7]。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020-04-12 21:35
+关注

感谢邀请,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等等,但据现代的考证却不是这样。先来看看具体有哪些种说吧!

1、端午节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端午节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时期人(公元前770-前476年),名员,楚国人。

伍子胥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东汉(公元23-220年)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近代考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楚辞》均没有明确说明屈原投江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最早记录屈原投江于五月五日是南朝梁吴均所作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响亮人物,史书上不该空缺的。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据专家考古考证及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杜撰附会之辞。

虽然说法有很多,但现在普遍接受的还是纪念屈原说。几千年过去了,到底是怎么来的,已经无从查起,也没有太大意义,最重要的就是在节日中祭拜先贤和传承快乐,你说呢?2020年端午节时间是06月25日 星期四,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欢迎留言评论,发表您的高见!

2019-11-17 21:20
+关注

这里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关于屈原的端午节来历传说最为广泛,不过其他的我们也需要了解下:

第一:屈原忠言逆耳,投身江河

楚辞一出,谁与争锋,流传千古的楚辞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文学滥觞;这也在某些方面将之后的端午节流传至今,甚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打下伏笔;先用很简单的话语将怎样产生的介绍下:“楚怀王不听屈原忠言,导致楚国被灭,屈原跳江自尽,最朴素的人们为了鱼虾不伤寒屈原尸身,而投食江中”的故事,这是后世人们对屈原的忠的纪念,也是对屈原那种浪漫的“单纯”的憧憬,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第二: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应该是最接近事实的;

从近代闻一多先生的《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闻一多先生的详细和精辟的考证,让研究文化历史方面的专家叹为观止,闻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目。

而且在近年来新出土的很多文物都与之相关,能够进行佐证,所以如果你和有“学问”的人谈的话可以搬出这一个说法,相信他会对你另眼相看的;

第三:就是不好的日子

也许大家都知道《老黄历》这本老一辈人经常提到的书吧,在其他类似这样的书籍《风俗演义》、《论衡》等都提到了不能将5月出生的孩子抚养成人,最为著名的就是战国时期孟尝君的父亲田婴不让家人养,可以看出那个时期很信命的人们对这个月份出生的孩子不能抚养的习俗,可以说是一种不怎么正能量的传承,我们应该淡忘这种说法;

第四:夏至

这是最近才提出来的一种新说法,

依据是《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的“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

咱也看不到,咱也不敢问,不过黄老先生是有名有地位的,他提出来的东西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2019-06-08 20:29
+关注

端午节原本是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五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2019-05-23 21:31
+关注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最初是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无论如何,端午节起源于祭祀,后有入夏祛病防疫愿望,加上名人纪念,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是赛龙舟、吃粽子两大民俗。

2019-05-24 00:05
+关注

这是在责疑"端午节"吗?怎么看来象在疑我们的文化!儿時听大人识过端午节吃盐鸭蛋,"春江水暖鸭先知"吧!吃粽子取粽叶之馨味吧!吃麦粑粑夏麦丰吧!"物华天宝"!划龙船,开颜航运之输气吧!总之过端陽各场份必划龙舟十里乡之山民必往聚河岸不变挤下河,生死都要去看,浓郁之情令人神往!若今若重庆今年划舟吗,綦江由县升级为区,不划龙舟已知!皇论小乡镇划龙舟从未闻也。在此讨论划龙舟过端午实在乏味,想想还想智能手机吗?想想再作。

杜甫巜五月五日戏舟得寒字》诗与过端午节起️关吧!因安禄山唐明逃成都思忠良,使中书舍人贾至往九江吊张九龄!杜甫同没同往?巜资治通鉴》没吗。总之杜甫吊屈原有诗多首,或因想张九龄而追思屈原巜️寒字》之原吧?与过端午节起源不无关係,近之读宋词《酒泉子》,表看象写看"钱潮"旦词"万(岁)面鼓声中(忠),弄潮儿在浪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象在划龙舟过端午节景!追怀今古,五月初五端午节为忙种日端阳,二百年间只一次正值五月初五,古称凶日!只知齐孟甞君生于此日。不知与过端午节起源️️关系?楚屈原比齐孟甞小三十五六岁。孔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大家去想,掌管国家文化的机关都搞不清楚,你、我,他,草民能说️清楚吗???我说不清楚,止口不说了。

2020-06-20 11:14
+关注

端午节,别称端阳节、午日节、龙舟节等。节日时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古代文化的传承。节日起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节日活动有赛龙舟、端午食粽、挂艾草菖蒲等。节日饮食有粽子、雄黄酒、五黄等。流行地区有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

2006年5月20日列入国家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名录。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午节、端阳节、重午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有:

浴兰节说,“恶日”说,追念历史人物说:“纪念屈原、迎接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夏至说,端午十说。

端午节的民间活动有:

龙舟竞渡、凤舟、悬艾叶、菖蒲、蒜头、写符念咒、射柳、打马球、采药、沐兰汤、采茶、制凉茶、“驱除”五毒、“倒灾葫芦”、斗草之戏、躲端午、端午雨、跳钟馗、端午佩饰等。

端午节的传统食俗:

吃粽子、饮雄黄酒、吃五黄、吃十二红、吃茶蛋、吃打糕、吃煎堆等。

端午节是一个很有文化影响力的节日,许多习俗保存的比较完善,人们都有庆祝节日的传统。国家每年端午节放假,让人们欢度节日!

2019-06-08 01:58
+关注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作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06-06 19:41
+关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而此前被韩国申遗的,其实是「端午祭」,与我国的端午节完全不是一回事。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传说在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属于龙升天的日子。

成语中的「飞龙在天」,便是形容当时的景象。

另有传说,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人因舍不得贤臣离去,便将每年的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不过,有史学家表示,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将其作为端午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获取更多健康资讯,请关注公众号【Eman迩文基因】ID:emangene

2019-06-07 17:46
+关注

感谢邀请!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大夫叫屈原,他不但是一个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当时,秦国把楚怀王抓走了,屈原建议楚怀王的儿子楚顷襄王把大王救回来,但楚顷襄王怕打不过秦国,犹豫不决。有一个坏人不想让屈原受宠,就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信了那个人的话,就把屈原的封地没收了,把他流放到汩罗江那里了。终于,楚国被秦国灭掉了。因为屈原是一个很爱国的诗人,他心如刀割,就写了一首《天问》的诗,决心和国家共存亡,在农历五月初五时,就抱着一块石头跳进了汩罗江,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到农历五月初五,就驾着船,向江里投放用粽叶包的饭团,并向江里倒雄黄酒,防止鱼虾咬伤屈原的身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并在这天,举行赛龙舟活动,并包粽子、喝雄黄酒。

祝大家端午安康,幸福快乐!

2019-06-07 10:53
+关注

端午节的来源,最普遍的说法就是纪念屈原。《辞海》对屈原作这样的评介:“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浣湘地区。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不过,《辞海》在这里没有说端午节与纪念屈原的关系。在“端午”条目中,也没有提到屈原。关于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后人们用糯米做成角状食品投入江中,希望水族们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乃是一种传说,是人们对忧国忧民的大诗人的敬爱的表现,这种敬爱之心后来便发展为以农历五月五日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经过千百年的流传,端午节纪念屈原,已经成为中国大多数地区和人民的共识。

  然而,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从古到今,有着多种说法,至少,除了屈原说,还有三种说法:

  一是夏至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至节。现在一般认为属于端午的吃粽子与赛龙舟,在不少古书上都明确记载为夏至的风俗。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岁时专著《荆楚岁时记》说:“夏至节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隋代杜台卿在他的岁时专著《玉烛宝典》中说:竞渡是夏至节的娱乐活动。司马彪在《后汉书.礼仪志》中更明确指出,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也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

  二是龙节说。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引据七十多种书目进行考证,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部落标志。伏羲、女娲和禹都是龙族著名领袖。后人自称龙子龙孙、龙的传人。每年五月五日,举行盛大的龙祭。叫做端午节。

  三是驱邪避恶防病治病说。主要在北方。《史记》、《论衡》、《风俗演义》等古籍都有记载。《岁功典.端午部杂录》说:“五月五日,采繁蒌、葛叶、鹿活草、槲叶、芍药、地黄叶、苍耳叶、青蒿叶和石灰捣为团,如鸡卵,暴干,抹以疔疮,大神验。”陕南群众流传说“端午百草都是药”。关中和陕南等地,小孩和少女要戴香包,香包用五色丝绸和布料以及五彩丝线制作,中间包着山奈、细辛、艾叶、藿香等香味药物,戴香包的目的是“消灾去病”。北方许多地方家家户户门前悬挂菖蒲、艾叶,说是可以“辟邪”。端午季节,进入仲夏,蚊蝇活动频繁,疾病易于发生,以上种种都有一定的避秽、去毒、防病作用,古人这样做,是有他的道理的。古人还有在五月五日这一天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这一天又称“浴兰节”。

  此外,这一天还是为着纪念诸多志士贤人,而不是只纪念屈原一人。有说是纪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陈临的。据说伍子胥也是五月初五那天被吴王夫差杀害。而伍子胥是我国历史上训练水兵的第一人,龙舟赛因而被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的活动。东汉曹娥的父亲是五月五日溺死于江,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地哭了七日,然后投江而死。这么多名人死于五月日,这就巧了。不过,在纪念伍子胥和曹娥时,没有吃粽子一说。至于陈临,商务印书馆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有条目,说他是“后汉香山人。字子然。为苍梧太守,推理而诚。尝有杀人者为吏所获,临知其无嗣,令其妻侍狱中,后产一男。郡人歌曰:苍梧太守惠及死,能令人死不绝嗣。”

  农历五月五日为什么称“端午”?“端午”是什么意思?“端”是初始的意思。古人常将“五”与“午”通用。按地支排列,五月又正是“午月”。所以端午又叫“重五”或“重午”。《辞海》说:端午有两个含义:一是“夏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本名‘端五’。”二是“泛指初五日。……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还须指出,古人曾将农历五月五日作为多个节日,除了上面提到的浴兰节外,还有道教的“地腊节”,明清时北京人将此日称作“五月节”或“女儿节”。

  综上所述,端午节的来历,至少有八种说法:屈原说,夏至说,龙节说,驱邪避恶防病治病说,伍子胥说,介子推说,曹娥说,陈临说。我的朋友巫其祥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著有《中国节气与节日》一书,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国节气与节日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述。他在端午节一节中概括说:“端午节的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这说法颇有见地。总而言之,端午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有多个来源,多种活动,内涵丰厚。

2019-06-07 18:38
+关注

纪念屈原先生

2019-05-23 22:51
+关注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延续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那么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呢?今天给各位看官简单说说端午节起源的三种说法。

说法一: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爱国诗人。他才华横溢、刚直不阿、忠心为国,却遭奸人污蔑,于公元前280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屈原,但却不见屈原的尸体。后来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划舟于江上,最后逐渐演变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保护屈原的尸体,后来也就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说法二: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的军事家。原是楚国人,因为其父亲和哥哥被楚王所杀,他被迫逃往吴国,吴国倚靠伍子胥等人成就春秋霸主地位。五年后伍子胥带兵伐楚为父报仇。后来伍子胥也被奸人污蔑,吴王命令他自杀。公元前484年农历五月初五,伍子胥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家人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后世人为了纪念他的孝道,以及宁死不屈的精神,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吃粽子,划龙舟等活动。顺便一提,伍子胥开挖了中国第一条人工江河——胥江,“一夜白头”的典故也是源自于他。因为伍子胥比屈原早200年,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伍子胥才是“端午节”的起源。

说法三:曹娥

关于曹娥的记载就有些神话了,相传曹娥的父亲曹盱在五月初五祭奠伍神(伍子胥)不幸溺水而亡。但是却不见尸骸。当时十四岁的曹娥,沿江边号哭,昼夜不绝声。17天后曹娥也投江而亡(也有说法是五月初五投江),最后曹娥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江面。后人感叹曹娥的事迹,于是便为曹娥立碑歌颂,曹娥为父殉江之江被后人称为“曹娥江”。

其实关于端午节的说法还有很多,如:越王勾践水上练兵、介子推寒食节等等。那么为什么屈原的说法流传最高呢?毕竟如果按照时间来说,伍子胥才是最符合情理的。小编认为是因为屈原的死亡是影响最大的,他的死亡也是最伟大的,相比之下屈原也是最值得我们纪念的。

2020-06-25 14:10
+关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查看交通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