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学无忧。
绝学,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理解的"拒绝或断绝"学问吗?大家不妨联系一下身边现实社会,不读书丶不学习知识的人多吗?当然不多,甚至是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知道不学习知识就会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多少钱,甚至会被社会无情淘汰!这样的人肯定是烦扰多多,还怎么会无忧呢?所以,把"绝学"理解为"拒绝学问",是与事实不符的!
绝学,它的正确解释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找几个用"绝"字组合的词语:绝代双娇、绝顶聪明、绝色美女。这里的"绝"就有"顶级"的意思,那么,我把"绝学"解读为"顶级学问",换句话讲叫"真理"!
绝学无忧,就是"掌握了真理的人,就不会有无谓的忧愁"!因为,掌握了真理的人,做事就会有正确的方法,不会做出会导致灾难的选择,所以无忧!
正因为真理的可贵,历代儒学大师才说:为往圣继"绝学"!
老子是中国最早的批判大师,当整个社会都推崇“智者”“唯才是举”“折腾百姓”的时候,老子出来反对“谋略”,反对“智慧”。所以,老子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他不去推广自己的观点,但该说什么,他就会说出来。他不会失言。正是因为他的说,中国老百姓少流了不知道多少血。他的智慧和哲学,可以让中国老百姓在某些时候过上和谐的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他也可以像庄子那样,逍遥游。
他的“三绝三弃”非常好,他很明白地看到,很多东西了解得越多,不但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反而会把我们的心搞乱,把我们的生活搞乱,甚至把我们的人生搞乱。
我每次跟作家一起开会时,大家都会谈发行量、谈获奖,有些人还老是问我,雪漠,你什么时候获茅奖啊?我一听这些,就不想再写作了。所以,我就对他们说,你们再不要跟我谈这些了。如果我写作是为了这些,让这些乌七八糟的观念把我的心弄得很恶心,我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大家想想看是不是,如果你在表达内心很多情怀的时候,背后却想着发行量、想着能不能用这个作品获奖,那这情怀变成什么了?我不愿为了那些很快就消失的东西,自己糟蹋自己。我宁愿像庄子那样,做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逍逍遥遥过一生,也很好。如果没了原则,少了一种质朴、无功利的心态,写作就没意义了。
老子活着时,肯定不在意多少人看《道德经》,他也没想过要影响世界,他只不过把自己明白、证得的东西,传给真心向他求道的尹喜,如此而已。他只是随顺一种因缘。
老子没想过要影响世界,却影响了世界,还影响了几千年。一切都能恢复本然,恢复本来面目,回归本源,才是最好的。
这也是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还有另一种理解:“绝学”是最好的学问,“绝学无忧”就是最好的学问能让老百姓不再忧虑。这样理解也是对的。佛教就是这个意义上的“绝学无忧”。它所有的目的,都是让人离苦得乐,让人从愚昧中解脱,得到一种不会动摇、也不会消失的快乐。这就是无忧。
道家从佛家中汲取了营养,佛家也从道家汲取了营养。禅宗六祖的《六祖坛经》中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和老子的“绝学无忧”非常相似,我的《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中关于本元心的描述,也跟那种无为的境界非常相似。所以,佛道两家都是“绝学无忧”。
老子反对求“智慧”,认为所有求“智慧”的人都非常诡诈;也反对求功利,认为所有求功利的人会想方设法地谋利;也反对求仁义,因为求仁义容易变得虚伪、作秀、装模作样、欺世盗名。总之,一有求就不好,所以,老子追求无求。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 雪漠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不是绝断的绝。是绝顶高深学问是没嘛可为它担忧的。也应该是对不好的,歪门邪道,不正统,有偏见,不成熟,导人向俄的学说要拒绝。当你学富五车,能用于指导你的行动行为,规范语言思想,你的文章写作,事业...那就不会有忧虑了!
“绝学无忧”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即中止或放弃学习、知识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但是,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见素抱朴”!
见素抱朴,即执一无为。为无为则无不治矣!既已大治,何忧之有?
这里的“绝学无忧”的“学”是有特指的,是指那些华而不实或者是损害他人利益的学问,比如现在大热的成功学,还有很多人推崇的厚黑学。这些学问要么没有实际的功效,比如成功学类书籍的作者往往并不成功,读了只能让人更加茫然,更加浮躁。要么害人害己,比如厚黑学,公然挑战社会底线,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危害社会。老子认为,学习也应该有所选择,有所扬弃,这样才能走上正道,真正“无忧”。
最高的学问就是“没有疑惑”!
把学问做透了,就不会再有忧虑不决的事情了。
“绝学无忧”,是说在洞察知识背后的规律,参透天地自然乃至民心之道之后,人就会超脱尘世,无忧无虑,怡然自得,便如梦蝶庄生一般了。
绝学无忧,每一个不同层面的人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这可译为,真正透悟的大道学习所俱有,是可以没有任何困惑忧虑的问题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了。绝学是无上觉悟智慧,无忧是没有忧虑的障碍。不知你认同吗?
如果只从字面理解古代智慧,往往会误解。
佛教有“无学”、“有学”。“阿罗汉可分四个果位,分别是初果,二果,三果,和四果罗汉,前三位是有学,达到四果阿罗汉可说是无学位了,也就是说不用再学习了。但事实上他们还有得学,按照大乘的理论,他们只是断了分段生死,还没有断变易生死,也就是说,只断了我们人间这种身体的分阶段死法,但还有念头的生灭。”
庄子所说的“绝学无忧”,——所有该学的已经学了,不再有任何烦恼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