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与刘墉斗法这只是宫廷剧里的场景罢了。而历史上真实的和珅与刘墉之间的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了。首先是他们的年龄,和珅生于1750年,活了48岁。而刘镛生于1719年,活了85岁,可见刘墉整整大和珅31岁,都可以做他的父亲了。和珅在二,三十岁就已经得势了,而此时的刘墉都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
其次是他们的官职。和珅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被册封为一等忠襄公,这在异姓功臣爵位里是最高等级,再往上就是要封王了。公爵是超品,就是比一品大员还要地位高崇。和珅做过最大的官,是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正一品。刘墉做过最大的官,是体仁阁大学士,正一品。从官职上看两人好像都是正一品,刚和珅却是首席大学士,而且是清廷权力核心军机处的头子。而刘墉根本就没有进入这个权力核心。和珅可以说是清朝这几百年中汉人官员中官职最大权力最大的了,没有其二。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倾朝野,除了皇帝以外,没有任何人可以与之抗衡。况且刘墉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外派,真正在京城里的时间很短。
最后再说说他们的能力。和珅并不是只知道溜须拍马,他的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并不在刘墉,纪晓岚之下,不论是他的学识还是为人处事方面。据说他精通多种语言而且熟读四书五经。据说有一次西藏方面给乾隆帝送来一份公文,因为是藏文写的,朝廷里的很多官员都不懂,最终还是和珅搞定了。为人方面,他除了会哄皇帝,对下也很会笼络人心,通过一些小恩小惠,买官卖官等手段编织自己的人脉网。处事方面更是可圈可点,在皇帝身边出谋划策,为治理国家,整顿军务,增加国家财政方面大显身手,因此毫不夸张的说乾隆盛世离不开和珅的功劳。和珅还是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直接负责四库全书的编撰,是纪晓岚的顶头上司。为了给乾隆祝寿,和珅搞了个“千叟宴”,招集全国七八十岁的老人来京为乾隆帝祝寿。 此举不仅彰显了乾隆的爱民,同时也满足了乾隆的虚荣心,博得了乾隆的大为赞许。还有大家都知道乾隆也是个花钱如流水的主,为了解决财务危机,和珅向乾隆献策,搞个“议罪银”,让所有官员都交一部分钱,作为自己的免罪银,一旦获罪,论罪大小从“议罪银”中抵扣。这可是一大笔钱啊,这些钱直接进入乾隆的小金库,而这个小金库还是有和珅来管,因此和珅从中也捞了不少。大家都知道和珅是清朝有史以来最大的贪官,他除了假公济私,买官卖官,接受贿赂,自己也投资房地产,开钱庄当铺商铺,赚的盆满钵满。这里就不说了。其实对于乾隆来说,和珅的所作所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只不过是睁一眼闭一眼罢了,对于忠心耿耿为自己忙前忙后的小弟赚点外快也就不去计较了。
对于刘墉来说,和珅年轻有为而且深得乾隆爷的宠幸。自己年老体衰,而且长时间在外做官在京与和珅接触的时间又不长,又不在朝廷权力核心,同时表面上和珅对自己也是比较尊敬。有必要撑破老脸与这位乾隆爷的大红人较劲吗?得罪了和珅不就等于得罪了乾隆吗?因此这点刘墉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这是政治和历史,核心权利的分工不同而已,实际上当朝皇帝在做权利平衡,当然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财智!
谢邀,题主把戏说和真实历史搞混了。真实的历史上,和珅和刘墉不会因为贪腐而斗争,同时由于两人的从政履历不同,两人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才有了同朝为官的经历。而此时刘墉61岁,和珅31岁;刘墉的职务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相当于今天的监察委主任);但同年和珅作为钦差外放甘肃镇压叛乱,直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和珅才回京,而此时的和珅已经是赏双眼花翎,充国史馆正总裁、文渊阁提举阁事;同年刘墉又外放出任直隶总督。
之后虽然刘墉和和珅在北京有所重合,但是刘墉基本是一路曲折,和珅则是高歌猛进;刘墉根本无法与和珅进行权斗。
历史只是历史,毕竟不能等同于清宫剧!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其父刘统勋官至宰相。刘墉在乾隆十六年中进士,一直任地方官吏,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乾隆四十七年,刘墉才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
刘墉前期一直独善其身,直到入京任职后,面对炙手可热的和珅,他一改为官处事之道,“委蛇其间,唯以滑稽悦容期间”。和珅生前刘墉并没有与和珅一党发生过正面较量,而只是委婉地协调与各方之间的关系。乾隆驾崩之后,此时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积极参与对和珅案的处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墉死后,嘉庆赠刘墉太子太保。
两人不是一个级别,钮枯禄氏是二品大员,基本和低品级汉臣见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