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设置一段对话,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该怎么处理?
普通解决办法:
妈妈说:这个玩具你要和妹妹分享。
哥哥说:这是我的玩具,我不要和她分享。
妈妈对妹妹说:我们不要这个玩具了,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新的。
妹妹说:我不要,我就要这个。
妈妈对哥哥说:你要学会分享知道吗?一起分享才好玩,不分享怎么好玩呢?赶紧分享,一块玩。
哥哥说:我就不。
妈妈急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我数三下,赶紧分享,一、二、……妈妈从哥哥手里抢过玩具送给妹妹,哥哥哇地一声哭了!
哥哥知道了分享就是东西被夺走了给别人。他学会了分享,但是他讨厌分享。
较好的解决办法:
首先妈妈问大家:发生了什么事(弄清楚问题所在)
哥哥说:妹妹要我的玩具,但我不想给她。
妹妹说:我想要他的玩具,我特别想玩。
接着妈妈问双方的感受如何:那你们两现在的感受如何?
兄妹说:不高兴。
第三步:我们一起玩是为了高兴是吧,为了能开开心心的玩,谁有办法让大家高兴起来呢?(鼓励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妈妈继续说:咱们来玩一个游戏,看看谁能给让大家开心。(家长要随时随地地调动孩子去玩游戏,小孩最喜欢的就是玩游戏。)
第四步:双方提出想法后,家长要把想法记录下来。并和他们探讨想法是否可行,这就是在帮助他们练习解决问题。
哥哥说:我可以给他玩,但是她不能带走
妹妹说:我不带走,我还可以把这个小玩具给你玩。
妈妈说:拿你们现在感受怎样,都开心了吗?
最后一步就是帮助孩子体会。告诉孩子们刚刚这个行为就叫做分享,
这是听过辅导的方法,而不是告知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方法会在处理问题之后,孩子拥有成就感,他会觉得自己又学会了一件事。孩子与孩子之间有问题的时候,有三个原则特别重要,
第一、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
第二要让孩子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替孩子解决问题
三、思考的过程是重点,而不是每件事都要做到完美。
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并不难,难得是要让孩子成为主角,而不是父母。
分享包括有形的物品分享,比如玩具、零食,无形的包括情绪感受,2岁小朋友的特点就是对于人或者物有专属的拥有感,不太愿意分享,语言表达方面词汇量也没有那么丰富,那么如果引导小朋友进行分享呢?
可以通过绘本引导,读完绘本之后要进行互动和引导(提问式引导),跟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如果出现不愿意分享的情况,可以给孩子多点耐心,不要拿一起玩的小朋友的分享行为给制造心里压力,可以提醒一下绘本里的故事是怎么分享的,如果还是不愿意,等事后再进行沟通,并复盘当时的场景,约定下次怎么做,若做到给予适当的奖励
2岁小朋友还比较小,对于世界处于初步认知状态,社交圈也才刚打开,不要急,慢慢引导。
宝妈平时多带宝宝出去。宝宝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或者想吃别的小朋友的东西,当然前提是对方小朋友也有想交换的意思。那么宝妈可以引导宝宝跟其他人换着玩,通过换着玩来引导宝宝学会分享。
现在很多早教机构会出一些宝宝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学片或者绘本书,比如蓝迪智慧乐园中分着吃更好。在教学片或者绘本书中,会展示出小朋友和别人分享的乐趣,让宝宝知道分享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宝妈可以陪着宝宝一起看,看完跟宝宝再讲一讲。
2岁的宝宝基本都有物权意识了,自己的东西不准别人拿或者碰。即使是自己的东西放在那里不玩或者不用,只要别人去拿了或者碰了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很正常的。当宝宝特别排斥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的时候,宝妈也不要强制分享。慢慢引导不要操之过急,等宝宝大点可能就会好一点。
让小孩学会分享,如何引导
01
从小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想要让孩子养成一个优良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开始培养,父母如果想要孩子懂得分享,那么一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育,让孩子愿意跟别的小伙伴分享玩具,这样孩子长大之后才愿意分享更多。
02
教育时不强制孩子分享。许多父母想要更快的教会孩子如何分享,从而带有急于求成的心理,甚至是强迫孩子去分享自己的所有物,这样的行为容易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对自己的东西占有欲更强,从而更加不愿意分享。父母在教导孩子分享时,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教导,千万不能强迫孩子分享。
03
从角色交换的角度教育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分享的时候,是可以适当的采用角色交换的方法,让孩子明白自己愿意跟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那么小伙伴也愿意跟自己分享他的玩具,那么相当于两个人都拥有了更多的玩具,那岂不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通过角色交换让孩子更愿意跟朋友分享。
04
分享时限制时间。许多孩子不愿意跟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有物,是因为担心其他小朋友将自己的玩具占为己有,父母在教导孩子分享时,是可以限制分享的时间,让孩子明白分享之后自己的玩具依旧是自己的,这样小孩子才能够不排斥分享。
05
合理选择分享的物品。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珍爱的物品,突然就让孩子将自己最珍贵的物品跟他人分享,那肯定是非常难的,在刚刚开始教育孩子分享概念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分享物品,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好的接受分享概念。
06
分享时爱护分享物品。许多孩子不愿意与人分享,是因为担心自己的玩具分享之后可能遭到破坏,所以在分享之前父母应当先跟双方打好招呼,一定要珍惜相互分享的物品,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放心的去分享自己的玩具。
07
父母以身作则学会分享。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影响很大,如果父母平时就非常的自私不愿意分享,那么这样的家庭肯定教育不出愿意分享的孩子。想要让孩子学会分享,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首先学会分享。
其实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一部分原因,再有就是现在的孩子上幼儿园,老师都教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国学文化!就像我女儿就是2周岁去上的国学幼儿园,回家就说要跟小朋友分享!天天弟子规.三字经不离口……归根到底,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是精华,对于我们下一代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要不为什么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国学教育,这都是经过专家论证的
寻找原因:孩子为何不爱分享
1.天性所致,自我保护
小孩子因为对世界陌生,还不懂得思考,以为拿走就表示这东西不属于自己了,所以潜意识里会自动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我给你了,那我就没有了,所以我不能给你。”
2.不理解分享的含义
在孩子眼中,食物、玩具都是很重要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独有的,不舍得分享是正常的,而且他们不能理解分享会让大家都很快乐的道理。
3.被迫分享,产生抵触情绪
很多时候,成人为了面子,为了体现自己教育方式对,有时会强迫孩子分享,反而会破坏孩子养成分享的习惯,加深对分享的抵触感,自然就更不爱分享了。
制定策略:如何科学引导孩子分享
1.建立物品归属权,树立分享意识
物品归属意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物权意识。首先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立物品的归属概念,学会区分“我的”和“别人的”。
比如:我的物品可以怎么处理,别人的物品我可以怎么对待。我有权选择如何处理我的物品,我想分享可以分享,不想分享也可以不分享。
那么慢慢地孩子就会树立分享的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会分享。
例如:当孩子想要玩妈妈的手机时,妈妈可以对孩子说:“这是妈妈的手机,你不能随便玩。”又比如妈妈想用一下孩子的碗,就可以和孩子说:“妈妈想用一下你的碗,可以吗?”
渐渐地孩子会有清晰的认识,什么物品是属于我的,什么物品是不属于我的。同时,在帮助建立物品归属概念过程中,全家也可以通过一些行为让孩子明白怎样和他人分享。
比如:妈妈用烤箱做了一些美味的蛋糕,可以说:“今天的蛋糕真不错,分一点给隔壁的毛毛尝尝吧!”爸爸单位发了一些糖果,可以说:“软软的糖果真好吃,我愿意分给大家吃。”
在浓浓的分享氛围下,孩子会养成分享习惯,从家中物品到公共物品、从熟人到新朋友等。
2.互惠互利“共赢”,体验分享快乐
有了分享的意识,慢慢地孩子就会有分享的行为了,孩子会慢慢知道分享是安全的,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不会因为分享而失去,而且还能从分享中获得好处。
比如:在分享好玩的玩具时,孩子不愿意。妈妈可以说:“要是能和朋友分享,那就可以玩到更多的玩具了。”
互惠互利才能共赢,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手段,只有让孩子去体验,他才能真正接受。
3.尊重孩子想法,理解不分享行为
虽然说我们鼓励孩子分享,但是我们希望这种分享建立在尊重孩子物品归属意识的基础上,是遵从孩子的内心的行为。在分享时,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孩子刻意去取悦别人而委屈自己。只要他觉得分享是快乐的,就可以去做,反之,如果碰到不愉快的分享,可以让孩子学会拒绝,让他慢慢建立自己的物品分享规则,建立自己的分享圈,真正成为自己物品的主人。
如果你周围有学龄前的儿童,可以推荐他们用一下【猫小帅学汉字】这款识字软件哦~在手机上下载就能用,里面有丰富多彩的故事和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学习汉字。
这位家长,你的孩子的行为是正常的。
2岁的孩子由于自主性的发展,独立性迅速增强,开始对玩具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控。由于他们刚刚建立“我”和“物”的关系,所有拿到手中的物品都会认为是“我”的,所以不懂得分享是正常的行为。
这是因为,2岁是孩子对于物权的敏感阶段,这个时候,孩子会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如果没有及时纠正,慢慢就会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去建立独立,在家变成“小霸王”,养成了习惯,以后与他人相处也是如此,对以后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只会是负面的影响。
孩子的这种行为直到3-4岁时才能慢慢地改观,所以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既不能关键,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同时,也要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通过认识“我”“他”“物”之间的关系,逐渐让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情绪体验。
一方面,家长要思路清晰。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不是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要别人的东西,就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告诉孩子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自己的。通过反复的解说,引导,刺激,孩子也会在当中了解物权关系,在物权关系了解以后,学会分享既是尊重孩子也是让孩子更加明白分享的意义。
一方面,要牵手孩子和小朋友交往,通过互换玩具,通过相互游戏,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明白“我”的意识,当别人想要使用你的东西需要得到你的同意,同样你使用别人的东西也要经过他人的同意。这种交换的意义在于,孩子懂得了“我”“他”“物”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迅速建立并增强,独立意识不断成长,为儿童期的到来做好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