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无线登录
视野无线

历史上汉族的汉化能力为何感觉那么强大?

> 交通

历史上汉族的汉化能力为何感觉那么强大?

问题补充: 同样为文明古国,中国形成了以汉族为首的多民族国家,而印度却没有,连语言也没有统一。

1049人浏览更新于 2023-06-02 01:06:08
回答
共25个回答
2020-04-10 08:22
+关注

历史上汉族的汉化能力强,是因为我们汉族的祖先 ——华夏族融合发展的时间早,文化、文明发展成熟的时间早,并且早期汉族统治的时间长。

首先,是汉族的祖先融合发展的时间早

早在5000年前,汉族的祖先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就不断地融合发展。其后又向周围的部落,进一步地融合发展成华夏族。

由于华夏族,当时占据的广大中原地区。是极易于适合耕种的平原地区,使人们能更好地生存、生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资财富的增加,人口也不断地增加。当时的华夏族,也就不断地发展壮大。

正是由于华夏族,融合发展时间早。更能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能保持主体民族的稳定发展。

并且也能不断地向外发展融合,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汉族的文化、文明成熟的时间早。

正是由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物资财富的增加。华夏族最先由原始社会步入奴隶社会。

使当时由旧石器时代,步入到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及更易推广应用的铁器时代。这更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当时相对于那些少数民族来说。是更易生存、更加地先进、更能方便地生活。因此,也才会引起他们,都争相模仿、学习,并逐渐地融合发展。

此时,也由于文字的出现。更易于记录当时的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发展,促进了后世许多优秀文化的形成。

一个民族如果有了优秀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个民族就不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文明、民族的衰亡。

最后,是汉族早期统治国家的时间早且长。

从远古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时期。中国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步入到封建社会。国家统治的政治形态,已经成形。

直至刘邦开创的汉朝400多年的基业,都是由汉族人在统治。当然,先秦的华夏族也正是由于汉朝的长时间统治,而开始叫汉族的。

正是由于汉族的长时间统治,有利于汉民族自身的主体力量的发展。也有利于汉民族自身文化、文明的独立形成和发展。

为后期的汉民族和各民族融合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所以,在汉代以后。无论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还是在元、清时期。虽然都是由少数民族在统治上占主导地位,但都没有使我们汉民族被消灭、衰亡。反而使这些少数民族融入到汉民族或被汉化。

正是由于我们汉民族形成、融合发展的时间早,文化、文明成熟发展的时间早。使我们汉民族,占据了发展的先无优势。在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上,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也是我们汉民族,汉化能力强大的原因。

2020-04-09 15:30
+关注

1、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大部分的土地资源,经济相对发达,力量强大,在社会处于主导地位。汉族以此为基础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明,对其他民族产生了强烈冲击,对汉族文明产生了向往。

2、汉族建立了很多长期的大一统政权,在政治上实现了长期统治,使得汉族思想和文化具有强制性和合法性,迫使其他民族臣服或依附汉族,使其思想和文化逐渐被同化。

3、汉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得汉族人们不仅内部团结融洽,也很容易接受其他民族进行大团结,大融合。

2020-04-12 15:33
+关注

历史上汉族的汉化能力为何感觉那么强大?

关于你提的这个问题,我就简单说一下本人的一点观点:

首先,历史上汉族的汉化能力为何感觉那么强大?并不是那么强大,而是真的强大。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其他三个都消失只有中国5000年的文明延续下来了了,并且经过内忧外患一直延续至今,这个就是汉民族的强大表现。我们来说说它为什么这么强大。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耕种为主的社会,大多数朝代都是以农业税收业主的,才维持自己的国家机器运转。

其次,农业耕耘是古代带来了广大人民维持生活,以及争加收入最大的来源?我们来看看古代中国农民主要居住在广大平原和水源交通便利地区,后面都是拥有者悠久的历史。而这些地区最大的汉族人居住地。他们拥有者强大生产力,也可以说他们拥有者古代农业制度下最强大代表,周边的其他游牧民族和少数民族聚落群没有的。拥有者强大吸引力,这样的结果就是周边很多少数民族进行民族大融合,也就是汉化的过程。具体代表比如说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最大代表鲜卑族汉化的过程。

再次,汉族人在古代大多数都是在我们北方地区,经过北方多年战乱,比如说,南北朝时期很多人开始了南迁和南方少数民族进行生活,带去了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都是促进农业生产,很多人都喜欢,接受它。久而久之逐渐汉化,随着人口的迁徙比如说历史上很著名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这样的汉化直接影响到国外去了,到目前很多国外都拥有“唐人街”“中国街”。这完全证明了我们汉化强大能力。

总之,历史上几千年的过程证明了汉族的汉化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大,是一种拥有实力派的强大。我个人认为强大能力必须具备强大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这样才能影响到其他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而汉族在古代就具备这二个要素,所以汉族的汉化能力是一种实力派的强大。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青云计划#







2020-04-09 11:06
+关注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首先说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汉族同各兄弟民族一同创造了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关于汉民族的汉化能力强,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汉民族生产力生产关系更加先进。

汉民族的前身(华夏族)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文明,制造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能不断调和阶级矛盾。进一步完善生产关系并不断促使生产力发展。当其他民族居于统治地位时也必然要学习

2、汉民族文化更加先进。更具包容性。

汉文明在不断发展中创造并统一了文字,统一度量衡。逐步完善天文、医药学、数学、文学、军事等自然和人文学科。建立并完善了手工制造业、商业的行业。又因为文化包容性,可以将其他民族的文化吸收并融合进汉文明。相较于其他民族无疑在本民族文明传承上更具优势。在民族融合,文化融合时能更好的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影响外来民族。

3、汉民族人口众多。

由于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加上先进的文化。使汉族人口数量不断上升。优越的生存条件无疑对对其他民族产生文明向心力。当其他民族居于统治地位时,为控制人口庞大的汉族,必然要重用汉臣比如清朝时期姚启圣、张廷玉、田文镜等汉臣,学习了解汉族文化,这在无形中又加强了汉文化的传播。

田文镜(清)画像

基于以上原因使汉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始终处于文化输出地位。成就强大的汉化甚至同化能力。

2020-04-09 22:37
+关注

汉族汉化能力之所以强,那是因为汉族人口多汉文化发达。汉族人口多并非汉人比其他人会生,而是因为汉族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民族。汉族从来都不是以血统为基础的单一民族,而是以汉文化为标准的多民族融合体。可以这么说,只要你说汉语写汉字,喜好中华文化你就是汉族。同样汉文化也不是纯粹的某一单一部落或民族的文化,它本身就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丰满自身文化,同时又不断同化外来文化的多元文明。汉人对于各种文化的接纳方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待宗教神祗上,无论是什么神,汉人都拜,只要你能用汉语汉字表达的出来,我就能拜得下去。管你是一神教还是多神教,所有神我都拜,但又都不迷信,该干嘛就干嘛该怎么干就怎么干。表面上人敬神,实际上神只是工具,纵使神再大,祖先仍然最亲。在国外,基督是基督,天主是天主,东正是东正,耶稣是耶稣,纵使他们拜的是同一个上帝。象伊斯兰教,严格来说真主上帝是同一人,也应该算是天主教的一个分支,但在他们那些人眼中那是绝对不能混在一起的。甚至伊斯兰教的尼逊派和另一个派那是你死我活的,尽管信的是同一个真主,但绝不会相互混淆的。在中国就不一样,无论是佛是道,还是祖先或英雄,我们都是平等的。所以说外国文明是一个分裂的文明,中华文明是一个溶合的文明。

2020-04-09 23:21
+关注

因为汉族压根没想单向的汉化谁,没想强迫别人移风易俗,汉族一直在等别人拿好东西化自己。

汉族愿意采用所有可知的更有趣更有用的东西,以更好的认知世界理解世界进而运用世界。而无数次去芜存菁之后,剩下的都是最有用最有益的,那么其他人,只需要过来学就好了。

2020-04-10 11:44
+关注

历史上汉族的汉文化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以下四点所构成 :

一是人口因素。汉族从一开始就在有限区域内生存繁衍,经过很长历史阶段人口急剧增长,自然形成了不断吸纳外族人口进行吸收、消化、同化,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人口资源。

二是区域因素。人口不断增加使得原有的区域不能容纳太多人口,只有扩展居住区域,这就形成了开始向外发展,由此居住区人口的增加推动居住区域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和扩展又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文化因素。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区域性的不断扩展形成了自有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在不断繁荣发现的进程中进一步吸纳很多优秀文化真正融入,使得原有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原文化,也就是汉文化,汉文化的发展又推动形成了中华文化。特别是到了秦汉以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进一步并存发展,把中华文化推向了更加进步、繁荣发展的境地。而且,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进一步向现代文化不断推进发展。

四是经济因素。人口的增加,区域的扩展,文化的繁荣这三者要素互为作用形成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尤其是手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带动了内部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从而使得汉族对周边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力,使周边不断融入汉族区域,从而使得汉族的汉化能力有了无可替代的同化能力。

由此可见,汉族的汉化能力之所以很强,是由于人口因素、区域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所组成,从而形成了汉族强大的汉化能力。

2020-04-09 12:10
+关注

主要由于人口基数大、文化平和、大量聚居。

汉化能力强首先需要人口基数较大,不易被灭族。大量的人口可以保证每个外族的入侵都会权衡利弊,消灭如此大量的人口需要的时间、能力,收入和付出是否成正比。一般不会有外族狂妄的宣布可以完全消灭。因此,汉族会生生不息的生长,即使有一小部分被屠杀,但是大的群体依然在就不会被灭族。

文化较为平和可以使外族的平民易于接受,使得外族的平民逐渐的接受汉族文化,并慢慢上升到统治阶层。还有一点是汉族文化讲究纲常伦理,只要利用好了就不会出现叛乱,也是统治者最希望的文化,因此,汉族文化就会得到统治者的接受,并逐渐推广,也就是被汉化了。

大量聚居可以使少量进入汉族文化圈的异族可以很容易被汉化。大量的聚居对于少量异族的汉化效果显著,即使第一代没有汉化,但是第二代在聚居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改变,也就是汉化。

因此,汉族的汉化能力是基于人口基数大、文化平和、大量聚居的。

2020-04-09 12:01
+关注

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诸夏而夷狄,则夷狄之。

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含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含义,这种观念自东周时期就已经极其鲜明。

能接受中国文化的,中国人就愿意一视同仁。

汉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主流文化,还是整个东亚的主流文化。

汉文化如此兴盛,而且具有如此之强的同化能力,必然有其先进性。

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可以概括为放弃偏狭、侵略的国家主义,而采取文化的、和平的世界主义。

两汉时期对待匈奴、西羌等异族,采取招抚怀柔的政策,引其入赛。

南北朝时期北方士族多与胡人合作,抱有天下一体的民族观念。

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也有汉化的趋势,只是因为自安史之乱以后的北方社会文化基础已经被削弱,所以同化能力不够深刻。

蒙古人以军事武力自傲而鄙视汉文化,同化效果也较弱。

满人与蒙元不同,他们并没有足以无视文化的强大武力,进入中国以后便开科取士、公开政权,按照中国传统政治体系施政。

汉文化对满清的同化作用效果是极佳的。

中国传统汉人政权经历多次异族入侵,屡次崩塌,但汉文化依然兴盛依旧。

汉文化在古代社会具有优越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同化能力超强除了具有优越性也具有其他诸多复杂原因。

首先汉文化主要是脱胎于中国农耕民族产生的农耕文化,在这种农耕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安土重迁。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而农耕民族的人们长期聚居,其形成的文化就较为深刻,因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可以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而深化。

在汉人居住的土地上产生这样一个农耕民族,发展处这种农耕文化是有一定地理决定论因素的。

中国汉人居住的地区所处的气候和土壤都较为适合农耕,再加上有山川作为阻挡,大河作为耕作的依靠,汉人农耕文化的形成就顺理成章了。

然后中国汉文化的源头在先秦时期,西周奠定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内核,那便是天下体系,东周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儒道法为核心的制度与文化。

东周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本就是开放与包容的,秦汉统一天下以后偶也未曾改变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气象,所以自秦汉一直到唐代,中国一直都是开放和扩张的,也是开明与包容的。

有了这种文化基础,其同化能力的强大就有了源头。

由于中国以农耕为主,所以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其侵略性在自然经济时代相较于游牧民族就更低。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自古以来就矛盾和冲突不断。

抛开人类贪婪和暴虐的本性不谈,这种矛盾和冲突主要是因为生存的压迫。

自然经济时代的生产力本就较低,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满足相比就更谈不上生产力了。

农耕民族也还是要看天吃饭,只是在灾年时可以通过统一政府的救助而渡过。

但游牧民族一旦遇到天灾,又缺乏统一政府的救助,就只能南下抢夺汉人的粮食与财物了。

汉人文化的优越性也在于拥有统一的政府,在统一政府的治理下人们便能相对安定的生活,也就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所以汉文化的优越性是发展出来的,经过乱世的摧残和统一时期的巩固的,所以具有极强的同化能力。

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在天性上较为剽悍,所以其武力常常对南方汉人造成威胁。

对于汉人来说,打不过你,就同化你。

由此胡人便逐渐汉化,但汉化的同时也获得了汉人的统治智慧。

所以自唐代以后,中国胡人政权越加频繁的出现。

当胡人不懂得统治广大领土的时候,他们只是南下抢夺粮食和财物,但是在懂得如何统治广大领土之后,便倾向于占据领土,建立政权。

辽、西夏、金、元、清都是这种玩法。

要想实现稳固统治,还是只有依靠汉文化才行得通,所以汉文化的同化能力的优越性在统治艺术上也有体现。

正是由于汉文化具有统治上的优越性,所以胡人政权要想获得长久地统治,就不得不效仿汉人政治,并且不得不依靠汉人,因为汉文化还是汉人最为了解。

由于汉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的,所以胡人政权就无法消除农耕文化,甚至最终由游民民族转变为农耕民族。

胡人也并非都是被动同化的,也有主动学习的,比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如果他获得更久一点,也许当时的鲜卑汉化程度就会更高。

其实胡人汉化只是片面概括,因为汉人也在不断胡化,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汉人胡化的过程就没有停止过。

汉人胡化,但核心未变,也就是汉文化的核心传承未曾断绝。

无论胡人汉化还是汉人胡化都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

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充满了流血冲突,也充满了贸易合作。

在民族融合中,汉文化也在不断地进化,但一直都是主流文化,其核心未曾改变,其传承也未曾断绝。

2020-04-09 22:34
+关注

汉族人之所以可以有这么强的汉化能力,主要就是这些方面。

1.人口众多。汉族人口地处中原,人数很多,就算有其他少数民族入侵,比如五胡乱华,蒙古占领中原,汉文化都没有中断,都保护了文明种子,至于后边的清朝入关,那就是军事上的胜利,文化还得学习汉文明,不学习就得完蛋。

2.不断包容进化,文字传承。汉人文明只是跟周边少数民族相比的,周边的很多民族文字都没有,文化不容易传承,而随着常年战争于贸易,汉文明也在不断包容吸收其他文明。

2020-04-09 10:33
+关注

汉族汉化能力比较大的原因有客观的事实也有近代人的解读。第一,人口数量,中国古代主体民族是汉族人口数量在民族融合中的比例很大。第二,文化优势,自从甲骨文,钟鼎文,和到秦代的隶书的出现,使汉族在历史书写上占了优势。第三,朝代数量,汉族长期居于统治地位,长期贯彻汉族制度文化,在舆论上也占据优势。第四,近代需要,自近代以来,汉族民国等逐渐取得了统治权,所以在近代历史解读上取得了优势。但实际上,中国是一个互相融合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是蒙古,满族对中国古代的制度文化影响也很深远。比如,剃发,服饰,等等。

2020-04-09 21:19
+关注

纵观历史可知,汉朝之前的朝代都是不独尊一家的,是哪家可以使国家变强和易于管理便用哪一家,汉朝之初也是遵守道家的无为而治来休民养息,后到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四书五经来作科举,用科举来愚民管理,使得名利节操盛行天下,使得天下有所往,有所向,乌鸦也可变凤凰,使得外民感知到儒家文化下国家的休适性,也使得其他外国部族想学习这一套去管理自己的民众,这样便使得汉族文化在儒家学派的发展传承下得到了大面积渗透

2020-04-09 05:05
+关注

首先是汉族的文化沉淀和几千年的深厚底蕴,它的包容,先进和厚重让其他族群产生向往,进而融合。再就是汉族的人口基数,那些被凐灭的文明大都是人口基数太少,一场战争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比如巴比伦。

2020-04-09 20:41
+关注

汉文化的源头要追溯到西汉时期甚至更早以前。

有识之士都习掼追忆过去、寻找自己的归属、这种牵伴将分散的民族情感连接到一起。构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并有了民族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同汉文化一脉相连。

汉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提倡天地君亲师、团结友爱、劳动奉献、遵纪守法、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且当时国家很强大。

2020-04-09 22:03
+关注

这个要明确什么是“汉化”。

所谓汉族,就是以汉王朝为信仰核心建立起来的人类族群。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儒家平民建立的两个政权之一,另外一个政权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

汉王朝的理念核心是“平民治国”。

刘邦的杰出子孙汉武帝学习了秦始皇的“道家贵族联邦制中央集权”模式,有样学样建立了“儒家平民联邦制中央集权”国家。

其实,儒家首先是一个社会阶层概念,而不是像后来所理解的是一个学术流派。

平民就是儒家,“儒”的意思就是“根据国家需要而选拔产生的新人”,平民,就是原来低人一等的奴隶现在拥有与国人一样的人格的意思。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就是“平民术”为立国之本的意思。

“汉化”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平民立国”理念的建立。

由于儒家的领袖是文士儒家的儒生,所以儒家社会的第二个要求是建立“文官治国”的思想。

儒生的最大爱好是读书及学习,所以汉化的第三个特征应该是确立“学习立国”的思想。

所谓“汉化”,就是平民立国,文官立国,学习立国的思想建立过程。

为什么“汉文化圈”永远会出现“学区房”,就是我们汉族的学习特性所致。

2020-04-09 12:30
+关注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汉文化是农耕文化,东亚又没有海商文化,农耕文化明显领先于周边的游牧和渔猎文化。文化上的优越自然对周边低文化地区有强大的同化力。

2020-04-10 19:41
+关注

这种观点其实是有些狭隘。

“汉化”是汉族同化另一个民族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原先与汉民族格格不入甚至充满敌意的民族开始融入汉民族,代表案例是孝文帝改革,这是一次典型的汉化过程。

但实际上,高等文明对低等文明的同化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发生的,汉化只是其中之一。

在欧洲,有罗马“罗马化”北方蛮族,这一过程不是很成功,更典型的是日耳曼蛮族基督教化。

而欧洲各民族的基督教化与汉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基督教神父很热衷于传教,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做是基督教对欧洲各民族文明上的征服。

而汉化并不是主动的,而是游牧民族逐渐融入汉族,这一过程伴随着战争与和平,往往是游牧民族南侵,然后在中原地区定居,最后汉化。

伊斯兰文明同样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文明,与基督教一样,伊斯兰化也是伊斯兰教出动出击。不过与基督教不同,基督教传教是以神父为代表的,而伊斯兰教传教则伴随着战争。这种战争与汉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又不一样,对汉族来说,即使胜利了也不向外传播汉民族的文明。

一个典型例子是蒙古,蒙古消灭阿巴斯王朝之后建立了伊尔汗国,结果是伊尔帝国的伊斯兰化;蒙古消灭东欧诸国之后建立了钦察汗国,结果是东正教化;相比之下,元朝的汉化却并不是很成功,因为儒家文明并不是一个外露的文明而是含蓄的文明,如果统治者不吃儒家这一套,儒家读书人也没什么办法。

印度,则是一朵奇葩,种姓制度就是印度文明最大的特色,征服印度的国家有很多,他们的结局是融入了种姓制度,征服以后,他们一般是刹帝利。中国与印度关系还比较密切,交往也很多,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中国人是堕落的刹帝利,并不差。我想如果有中国的将领征服过印度,就不是堕落的刹帝利了,而就是刹帝利了。

所以说,所谓的汉化在世界历史上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斗争,农耕民族的文明程度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所以能够吸引游牧民族融入农耕民族自然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2020-04-09 10:47
+关注

从有准确历史记载的战国时代开始。中国因为对外战争与防御需要,所以对内管理上特别注重团结,特别注重把人口的增长放到第一位。

秦国解放奴隶政策

战国时代秦国国君为了增加人口,解放奴隶,让奴隶开荒种植。如果别的国家奴隶到了秦国,也赠予土地。给予民权。

这就是中国仁政的开始。仁政就是民为上,社稷次之,君为轻。君王为更长远的利益,所以想方设法团结国内民众,增加国内人口。

新冠疫情

就以这次疫情举例。这次疫情,中国就是以百姓生命为主,为了让更少的人死亡,让更多的人活着,一切都是可以放弃的。因为中国人认为生命是无价的。

但反观国外,为了资本家的经济,使得疫情暴发到几近不可控的地步。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资本主义政府丑恶的一面。

2020-04-10 10:00
+关注

因为华夏民族有文化基因,有文化传承

2020-04-10 00:02
+关注

不是汉族汉化能力强,而是中华文明的融合能力强。

2020-04-10 03:14
+关注

都没说到点子上,历朝历代,黄河流域的文明一直是高度发达且成熟的,生产工具、统治管理体系模式、思想道德水平十分完善,且大幅领先于周边少数民族的,特别是农耕文化、人口优势,在古代是构建发达封建社会的基。虽然各朝各代后期统治者昏庸无能导致被覆灭。但是新来的一看,这地方风水宝地,谁还愿意回山格拉里。

2020-04-10 12:44
+关注

这个可能就是文化的力量吧。也就古代先贤们经常争论的关于霸道与王道的区别与关系。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人抑或是一个群体能吃饱饭穿暖衣然后才能将就什么是羞耻,什么是荣光有面子。一个人抑或是一个群体在自己家里的粮食足够吃喝而不顾及一日三餐的情况下才有心思去享受生活,制定与实施每个人的行为规范,以及文明操守。

古代社会,整个东亚地区,除了中原以外其他地区的人们还都处在茹毛饮血,逐水草而居的状态下,每天就是为了一日三餐而奔波,那里还有时间将就什么荣辱,礼节。充满侵略性的各民族占领中原以后,生活质量飞速提高。闲暇时间也就慢慢的自觉接受了远在他们文明之上的中华文明,久而久之,也就被中华文明所融合在一起了,满清入关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满清皇帝与贵族们哪一个不是虚心好学的吸收中华文明的精髓与智慧。

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这样吧,许多的殖民地国家长期独立后,绝对部分国家还是在使用当初殖民统治时期的法律与文化。这个真的是文化与文明的力量。

2020-04-09 14:32
+关注

因为五千年文明从不间断,且十分完备

2020-04-09 12:46
+关注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那就不得不提到鲜卑族。隋文帝杨坚以及唐太宗李世民都拥有鲜卑族血统,然而提起这个民族的英雄,那就必须提起少数民族中的千古一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说起此人,我想很多人都十分熟悉,因为他是出现在教科书上的人物。那拓跋宏到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拓跋宏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元宏,这是一个汉姓。而拓跋宏的贡献,就是跟他的汉化改革有关。

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所以从拓跋宏被立为太子的那一天起,母亲就永远离开了他。对拓跋宏影响最大的人物,就是祖母冯太后。

拓跋宏继位的时候还十分年幼,由祖母冯太后执政。冯太后是主持北魏两代朝政的霸气女人,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女人,她主张北魏南迁洛阳,推行汉化改革,为民族融合做出了突出贡献。

受到冯太后的影响,孝文帝亲政后,决定深化祖母制定的一系列汉化政策,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

除此之外,他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联姻,打击反对改革的守旧鲜卑贵族。这一举动,缓解了当时的民族隔阂,让鲜卑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大大发展,史称“孝文帝改革”。

今天我们重点说说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起初鲜卑族的都城在平城地区,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资源匮乏,而且缺乏文化积淀。

而洛阳是华夏古都,殷商以来,一直汉族文化的中心之一,可以使北魏王朝以华夏正统王朝的姿态雄踞中原,更好地号召、笼络广大汉族士人效忠于朝廷,以求得王朝的长治久安。

从战略位置上看,洛阳四通八达,坚如磐石,北可救援柔然的侵扰,保障国家安全,南可进攻萧齐,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除此之外,洛阳底蕴深厚的汉文化有利于北魏的移风易俗,可以使之更好地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以便从文化、生活方式上消除胡汉差异,缓和民族矛盾。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在今天看来就是改变生活方式而已,怎么改革有利怎么改是对的,符合鲜卑族的利益,具有先进性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换一种角度来看,孝文帝的改革,让很多少数民族走向了灭亡。但是与其说是灭亡,还不如说是凤凰般涅重生,他们逐步融入汉族,让中华民族更加强大!

2020-04-09 12:25
+关注

汉族文化博大精深

查看交通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