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熟悉《弟子规》吗?今天的年轻人学习《弟子规》有什么重要意义?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作为《弟子规》虽然晚于内容全面的《三字经》,但其专业的主题为年轻人的行为准则作了更规范的警示,在成长期的待人接物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老漁认为,修习《弟子规》是在感受传统文化的经典中领悟为人之道里的方方面面,在成长的过程中以他人之长弥补己所不足,同时在学习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弟子规》规范了为人之道的方方面面的细节之处,就像一面镜子,习透《弟子规》,经常的在生活里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
读《弟子规》的时候我已经成年并形成自己的三观了,所以是以比较主观的意识看待的。
弟子规的大部分内容在特定时代是很有意义的,有些内容在当今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比如说“首孝悌”中“物虽小,勿私藏”“德有伤,亲心伤”是从“孝”的角度教育孩子谨修德行。
但放到今天来说,更多的是不适合的。比如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孝也是要有主观意识的,愚孝并不叫孝。
读书还是要与当下时代特色结合为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弟子规》这本书还是节选与时代相合的部分来读比较好。
你熟悉《弟子规》吗?今天的年轻人学习《弟子规》有什么重要意义?
感恩邀答:
因为这个题目在本人在《弟子规》在说什么?我们需要对父母嘘寒问暖吗?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此也不累赘。孔子从《尚书·虞书·尧典》:“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中学习总结出孝的重要性,传授给曾子,曾子书《孝经》,《孝经》是大经,接着后面就出现了《弟子规》的目,最后面是《二十四孝》的举例说明,这是一套系统传承工程。
今天的年轻人学习《弟子规》有什么重要意义?
我们常常让别人学习,让年轻人学习,实际上我想告诉您,既使您已经很老了,还是应该学习《弟子规》,所谓“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在贤德者面前,自己永远是个弟子。
我们东方以人为本位的文明之根,即孝、悌、谨、信文化。今在西方神+科学文明的冲击下,要重新塑造、融合和检验。
古人的以人为本位的人,是指众人,是指天下人;
今人以人为本位的人,完全是以个人为本位。这样就需要完全抛弃那些需要受约束的古典籍,为自己开脱个人至上的自由与享乐。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整个国家的每个个人都是如此,我也不知该如何说了。
这里还想说一句,行为约束是为了心走得更远一些,心胸更广阔一些,还能起到养心然后健身的目的。敬奉!
今天的大人(70后以后出生的)学习《弟子规》是补习传统文化做人为人。《弟子规》最好是幼儿园就开始教起,不过老师要有水平喔!要结合时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教孩子学习,比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辨,酒肉绝。”这就要告诉孩子,不能再照古人的说法做了。如果亲人去世,只需要节哀常念,化悲痛为力量做好自己的事,以告慰亲人在天之灵;亲人去世后,夫妻也不需再按照古人的做法,分居而睡,吃饭时酒肉也不能吃。总之,绝不可全盘照搬。
《弟子规》不但是对现在的年轻人,是对所有中国人都有最重要的意义。《弟子规》的核心只有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弟子规》不但对现在人类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而且对将来人类也有着不可替代教育意义。
《弟子规》主要讲的是儒家的基本思想,对于今天的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学习传统文化需要有好的老师进行指导和切身的体验。
谢邀!关于《弟子规》,目前社会上有两种极端的态度,认同者把之奉为经典,反对者认为是封建糟粕约束人性。
吾之陋见:没有象反对者说的那么不堪,一本《弟子规》就把孩子的天性抹杀了?也未必,目前现在社会上很多的父母没教孩子们何为规矩,那《弟子规》就是一个很好的规范,让熊孩子们知道何为规矩。“首孝弟,次谨信”,若孩子有一个“孝”字种入内心,也是一件好事;“兄弟睦,孝在中”,“孝”字在心中,家庭更和睦。
有些人拿了《弟子规》当作圣经,言必《弟子规》行必《弟子规》,孩子做错事,让自己对照《弟子规》,然后再罚读多少遍,这样做也不需要。
其实《弟子规》是让我们为人父母学习的,作出榜样然后让孩子效仿,而非父母拿《弟子规》来教训孩子用的。另外《弟子规》只说了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没有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读《弟子规》时一定要读四书,才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丧三年常悲咽”,那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在《论语》阳货第十七,孔子与宰我的对话中说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很诚实的说,我没有读过《弟子规》,但是对里面的某些些规条比较熟悉。其中有的规条对于现代社会的文明礼仪之风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做为中国的年轻人,学习《弟子规》也是需要的,学习并不代表要完全去遵守所有的规条,《弟子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祛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弟子规》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由于疫情原因,不能出门,更不能工作,表哥觉得这个时间正好可以修身养性、感悟人生。大家觉得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身边有这些问题:许多夫妻之间整日争吵,可以说是家无三日宁。亲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反而不如与“外人”谈得来。婆媳之间常常发生矛盾,明争暗斗从不和睦共处。孩子成家之后便不愿与父母同住,非要分家。父母年迈,子女们互相推诿不愿侍奉,即使讲好兄弟之间轮流照顾,也多有慢待,心不甘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难道父母的养育之恩换不来安享晚年?难道兄弟只为了争夺父母的微薄的家产?难道婆媳之间就不能和睦共处以礼相待?哦对了,正是因为这“礼”已经丢失,岂能再以礼相待?正是这“礼”已经丢失,岂能在和睦共处?正是这“礼”已经丢失,剩下的只有“利”了。利益熏心,岂能家庭和睦?表哥自幼生长于农村,眼见过太多的父子反目,兄弟为仇的类似情况,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表哥想到《论语》的一句话,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的,用政策、法规可以约束人们,设置刑法可以让百姓不敢不遵守,人们可以限制自己的行动与言行,而没有教化的内心,不知道为何而做?也不知道何为羞耻?而如果用道德引导人们,用礼节规范人们,让人们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话可以说;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话不可以说,做了说了是羞耻的是耻辱的。现在人们所缺少的正是这“道”和“礼”。
表哥愿与大家一起学习儒学经典,寻找这丢失的“道”和“礼”!表哥认为国学经典是修身齐家的秘方,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法宝,当然对自己的事业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表哥以前也写了一些三农方面的文章,自我感觉一点用处都没有,好似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倒不如来点实际的,一起研究一下古典国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扰。
《弟子规》弟子:指的是学生,也指子女。规:就是规矩。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孩子们读的启蒙教育吗?”表哥认为成年人更应该读一读,而且细读精读,用心的细读精读,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弟子规》作者李毓秀,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虽一生没考取功名,但一生研究《大学》《中庸》,颇有建树,加上自己的实践,写下此书。初名《训蒙文》,后被修订者改为《弟子规》,广泛流传至今。
《弟子规》整部360句,1080个字。开篇8句是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弟子规》这本书是先贤圣人孔子传下来的道理,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说话做事要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亲近有仁德的学说,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就应该去读学习其他的学问。
我们可以看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是第一要求。而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如果做到了“孝”与“悌”又岂能家庭不和睦呢?如果能做到谨言、慎行、言而有信,又岂能得罪于人使人产生厌恨呢?如果我们能够胸怀宽广、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多读圣贤书,又岂能整日忧虑、抱怨不断呢?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并不断的追求更多的知识完善自我,又岂能对人生迷茫、岂能默默无闻呢?那么,如何才能做得到这些呢?关注表哥,请接着与表哥一起学习《弟子规》,探讨与农村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