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版的《深夜食堂》电视剧因为太多的广告植入和直接照搬的情节让广大网友吐槽,豆瓣评分只有2.8分。
梁家辉的电影版《深夜食堂》,尽管有一大堆明星的加持,如邓超、刘涛、彭于晏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仍然不能吸引人。
日版的《深夜食堂》无论从饮食文化还是情感维系方面都取得了超高的口碑,但是中国两次的翻拍,可以说,都搞砸了。
这告诉我们,从外引入的翻拍剧,不过不能很好的本土化,对于越来越高审美的国人来说,再多大牌,没有剧情,对不起,我们不会再买单!
1、一家上海弄堂里的片子由香港演员当导演,然后香港编剧改编。说实话,光这个阵容,我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没有那么大的共情能力。虽然大陆和香港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真正考虑实际情况,在饮食文化方面由于香港受西式文化的影响跟大陆饮食文化已经产生巨大的差别了,虽然影片中的美食,拍的就像是《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是好的美食,但过于强调美食,这个深夜食堂的老板,也就是梁家辉,存在感就没有那么强, 貌似还是有些喧宾夺主了,毕竟是一部将人、情、美食的电影,主次还是要分清。
2、日本的饮食文化跟中国实属不同。
日本有一种说法,把上班的人同意称作社畜,他们的宵夜文化更多的是强调辛苦工作,身体和心理紧绷了一天以后的肆意放松,他们不光喝酒也会吃饭。但反观中国人呢,我身边包括我自己,平常人的夜宵就是呼朋唤友,往夜宵摊一坐,啤酒烧烤,麻辣小龙虾,老板,全拉给我来一份儿,放开膀子吃,很少有人这个时候会吃主食。
这些摊儿或者店的老板,我可没看见一个头上绑头巾的,大夏天的,空气油腻,穿个大裤衩子,一个白背心,往那儿一站,基本是这个形象,所以我说梁家辉版的这个很难引起共鸣,因为跟实际生活并不那么契合。
3、影片中的情感,应该是食物来维系的,但是给人的感觉其实有点断层。
魏晨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和一心想当模特的女友,因为女友做直播,对其破口大骂,甚至觉得是网上乞讨,这种观念其实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集体批判,电影应该是带给人思考的,但是谁给了编剧这么的权利去对当下年轻人的某种生活方式去进行批判,觉得对,或者不对呢?情感应该通过食物来维系,但是他们从分手倒两年后重逢都是在深夜食堂,虽然最后两个人都对彼此的生活方式释然,但是这个情感的维系,并不能打动我,强行煽情的后果就是尴尬以及四不像。
中国人讲究饮食大于天,一桌一椅,一餐一饭,人间烟火,细水长流。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导演想做好电影的决心,和我们能看见的用心。
只不过,改编电影,长路漫漫,仍需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