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无线登录
视野无线

每个年龄段该读什么书?

> 城市

每个年龄段该读什么书?

1033人浏览更新于 2023-05-23 12:50:44
回答
共1个回答
2019-10-07 17:05
+关注

一、列不列书单,这是一个问题。

通常情况下,见到这类题目,我总会想起差不多100年前,《京报副刊》邀请一众大咖列出“青年必读书”的书目,而鲁迅先生交了白卷。也就是说,他一本都不推荐,如果一定要给一个阅读的大方向呢,他的意见是“少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鲁迅很多言论都是惊世骇俗的,但是背后都有深刻的道理。自身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颇深的鲁迅,不给青年列“必读书”的书单,还劝青年要多读外国书,当然也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更希望看到奋起图强的青年、积极学习世界新思想的青年,而不是钻在故纸堆里、心态上暮气沉沉的青年。

具体说到列书单这回事,我一直觉得鲁迅的态度看似无礼,其实有理。如果书籍代表思想,我不大赞同把具体的思想强塞给具体的个体。我以为,一个人的阅读,应该是从兴趣开始,阅读时不要先验地把书中的观点视为必然正确,而是带着批判的态度去阅读,广泛阅读,广泛比较,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才是有益的、真正消化了之后的阅读。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一开始就列出什么书单,很容易让尚未形成自己世界观、价值观的年轻人以为那些书就代表“真理”,这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了:读书应该是让人学会自己思考,而不是洗脑一般接受书中的观念。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独立思考能力的获得,恰恰也需要依靠广泛的阅读。所以在学习“学习”这回事的时候,书籍的帮助也是必须的。

那这个书单到底列不列呢?我觉得,对于年幼者和年轻者,这样的书单还是有帮助的。但是年长者在列书单的时候,应该侧重选择主观色彩比较淡的、趣味性比较强的书籍,避免阅读者过早地失去自主判断。

而成年以后呢,应该可以自己选择书籍了。这时就应该选择各种观点、各种风格的,有比较才能更加全面地接收信息,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选择。

二、不同年龄段阅读方向的建议

对于题主说的各个年龄段该读什么书,我个人给不出具体的名目,但是觉得可以有一些阅读方向上的建议:

1.胎教:

我不认为胎教真的能在胎儿的潜意识里留下烙印,但是胎教的过程能让准妈妈和肚里的孩子放松,这是有益的。所以我觉得好的胎教就是让妈妈觉得舒适的内容,只要不是太强烈的、很明显会造成生理不适的刺激,比如很大声的重金属摇滚乐什么的,妈妈喜欢什么,就给宝宝听什么好了。念念小诗、唱唱小曲、或者只是喃喃自语,和肚子里的宝宝对话,都是好的胎教。这样的胎教可以加强亲子之间的感情纽带,让准妈妈身心放松,(如果可能的话)也让宝宝在潜意识里带上“家族特长”的基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建议专门弄什么高大上、系统化的胎教课程,妈妈如果自己都不大懂或者不感兴趣,你觉得肚子里的宝宝会接收到吗?

2.一至三岁:

这个时候的宝宝脑子发育最快,也是幼儿教育的最关键时期。我的观点一向是不要给蒙昧天真的孩子灌输成人世界的道德理论,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发挥孩子与生俱来的与大自然的联结能力。所以我不赞成在这个阶段给孩子输入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什么国学、诗词、拼音、英语之类,我觉得就顺其自然地让孩子接触,不必刻意去讲解,更无须背诵。我比较赞同更多地带孩子出去接触大自然,接触一切生动的事物。书本的东西当然也可以接触,绘本就比较合适,至于文字,就当作另一种图画好了(这一点中国文字先天有优势),孩子感兴趣就教教,不感兴趣就让他自己看。

3.三至七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开始对世界有自己的初步认识,而且急于表达。孩子的兴趣特长,在这个阶段也可以初见端倪。所以我觉得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有侧重地选择趣味性强的读物。在选择读本时,可以增大文字的分量。如果孩子对某些学科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比如数学、音乐、语言什么的,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躲让孩子接触这些内容,看看孩子到底是不是存在这方面的天赋和兴趣。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就是要有意识进行“识字”的前期准备了。

4.一至三年级:

小学前半段,我认为是打基础,基础知识的基础。所以,跟随学校的安排,确保孩子能跟上功课进度就可以了。同时继续观察孩子的能力和特长。

5.四五六年级:

小学后半段,早熟的孩子都进入青春期了。孩子是块什么材料,这时候家长应该心里有个数。某些方面有天赋的孩子,不妨放手让他多接触那方面的知识。各方面比较平均的孩子呢,就让他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最好能让孩子在这个时候就形成一个观念:读书是应该的,是一辈子的事,是自己要主动去做的事。有了这个观念,孩子将受益终身。

6.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

我把题主问的这三个阶段放在一起说,因为我觉得每个个体都不同。有的孩子成熟比较早,可能初中时,思想上就是小大人一个了。有的孩子稚嫩期比较长,可能到了大学还是很天真很学生气。这都无所谓,我觉得从初中到大学,都是可以接受的成长期。关键是这个阶段是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对于形成自己的思想非常重要。

我个人认为,这个阶段首先要确保养成爱读书、大量阅读的习惯;其次是通过阅读,初步确认“我是谁”,比如有人喜欢趣味性的书籍,也许以后去做动漫师,有人喜欢思辨型的书籍,也许以后去研究学问,有人爱看小说,也许以后走文艺路线……

除了阅读之外,我觉得这个时候可以尝试创作了:写作、画画、做模型……一来,天才往往出于少年;二来,如果你是普通人,最后你会发现你一生中最有创作能力的阶段就是这个阶段,错过就太浪费了。

9.研究生:

既然题主说的是研究生,那就是走学术路线吧。理想的话,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自我认知,完成了作为知识储备的大量阅读,应该开始在专业上崭露头角了。所以这个时候的阅读,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基于个人爱好的阅读,没有一定之规,一部分是专业上需要的书籍,这是目的性很强的阅读,在这个阶段也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这个年龄已经是社会人士,也没有明确的专业钻研方向,只想做个快乐普通人的话,第一部分的阅读已经足够。

10.大师:

我不知道题主为什么用“大师”这个词,应该指的是成人吧。不是人人都走学术路线,最后都能成大师的。所以我打算从一般成人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阶段该读什么,即使你不走学术路线,我觉得这些阅读习惯,也是最后决定“人和人怎么这么不同”的关键所在。

三、成年人的终身学习,该学什么

这部分的观点其实不是我自己的,是我以前见过一位网友总结的,我觉得很有道理。原文好像是什么“你看的书暴露了你的阶层”,凭着记忆概括一下:

读书的五个层次,看看你能走到哪一层:

1.纯娱乐小说:

这个很好理解,大部分人都停留在这个层次。情节性强的小说、肥皂剧等等,一般的娱乐作品都属于这一类。它们当然都是“精神食粮”,但显然也流于肤浅,有时还被称为毒鸡汤。总之,除非是不识字的人,或者是对“精神娱乐”毫无追求的人,基本上每个人都经过这个阶段。

2.传统经典文学作品:

我偶尔会在尚可网回答一些关于红楼梦的问题。最近看到一个问题说,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把《红楼梦》列为看不下去的书的第一位。其实不只是红楼梦,估计很多经典,看的人都不算多。这不奇怪,经典的作品读起来肯定要费脑子的,很多人在年轻时没有养成“动脑”的乐趣,在他们看来动脑不是乐趣而是苦差。一旦过了养成阅读和思考习惯的年龄,他们就算“终身阅读”,估计也就一直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了。

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时间证明的。一个人好歹要走到这一步,阅读才能帮助他成为比较成熟、理性的人。

3.文史哲经典书籍:

我们常说文史哲,其中文学还是接受度高一点的,可以归入第二类,所以这一层基本上就是一些经典的历史哲学类书籍。和前面两个层次比起来,就是故事性更弱了,思辨型更强了,能接受的脑子,自然也是更加理性化、科学化、成人化的。

据说很多成功人士、行业大佬,思想层面就在这一层。这当然已经比一般人高出很多,但是还没有到看破一切的地方。

4.思想类的有深度的书籍:

这一层和上一层比起来,我的理解就是,更加“虚无缥缈”了。如果不是真的对思想感兴趣,估计这一类书籍,很多单是一两句就让人读不下去,因为很多用词和句子结构,基本上都不是“说人话”的。读这类书籍一定要动脑,只有那些喜欢“动脑”这件事的人,才会喜欢读这些书。

回报呢,就是接受了这些书籍的洗礼之后,一般会感觉有了上帝视角,什么恩怨情仇,人生况味,都是小CASE,不在话下了。

(可以想象,这一层的人碰上第一层的人,那种陌生感和隔膜感,绝对不亚于两种物种相遇。)

5.无法复制的个性化阅读:

就是说,到了这一层,你已经超然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类问题,对你已经不是困扰。你爱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没有一定之规。你已经形成了你自己的思想体系,你也有自己的私家书单,因为你已经不需要别人指导,你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书,也知道为什么要读。

我想,鲁迅当年不列书单,大概是因为他自己已经到了这一层了。他知道自己的私家书单对别人不适用。

这一层看来高不可攀,但原文作者很贴心地说,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经过前面四个阶段,才能来到这一层,有的人天生就是思想家,不需要读这么多的书,就可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反正,这一层的要义在于,你已经看透一切,不再被世俗中的人生难题所困扰。(我的理解就是,读书对你来说只是乐趣,已经不再是你迷茫时需要寻找的“指路明灯”。)

我赞同鲁迅的态度,大概就因为幻想自己也可以不通过前面几层,直接跳到这一层。——这当然是开玩笑。一句话,我们既要多多读书,也不要把“读书”这件事神圣化。

查看城市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