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无线登录
视野无线

王阳明致良知的良知是什么?良知从哪里来?

> 城市

王阳明致良知的良知是什么?良知从哪里来?

1025人浏览更新于 2023-06-01 01:06:11
回答
共8个回答
2019-10-24 23:04
+关注

个人理解:良知即天理。

2019-10-24 14:18
+关注

良知就是心的呈现。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就是以圣贤之心,实证圣贤之道,拥有圣贤之德,创立和成就圣贤之事。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学说,就是告诉我们人生重大的秘密是心中拥有无尽宝藏,人生重大的战略是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通过探究心的奥妙,以百千种方便路径启示我们: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2019-10-24 15:28
+关注

致良知就是凭良心,凭心而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种方式比较客观,不是以主观为依据,更加因地制宜。

他是从外到内,就像里面有台超算,找出最合理的方式,然后做出决定。

良是良心,知是知道。

2019-10-25 08:43
+关注

良知是“物”也就是阳明先生格”物”中的那个”物”不可以把它等同于格”竹子”之娄的理解,它是精神层面的寄托,或者叫境界。

2020-03-31 12:23
+关注

感谢题主,我是新农行者。致良知出自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心学精髓之一。良知是什么?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从哪里来?“致良知”则是心之本体,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本体,所以,良知来源于心善。



每个人对致良知理解都不径相同,无论是个人的身心,家庭生活,还是事业,做人做事有底线有良知,本不费力,关键在于你心底有多大愿力。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更真更善更美的自己,只需发现,不需改变。



疫情期间如何致良知?


这次疫情,对国家是一场大考,全社会的精力首先是解决疫情。在这过程中,我们都应尽自己一份力。如果你是房东,可以给租户一些减免的机会;如果你是租户,也为房东着想,大家都不容易。所以,在疫情时期时期,我们做到:要做好自己,链接好政府,站在善解人意的角度上,做好所有让客户安心的问题,这就是良知的体现。


企业如何致良知?

对于一个企业家,一个从业者而言,要激发自己心中的大我、大爱。当我们将大爱激发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企业要做良知企业,做产品要做良知产品,将每一个产品都用善心和良心去做。你会想着你的产品的使用者是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兄弟姐妹。那么,你就不会做出低质量的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2019-10-25 05:01
+关注

良知就是我心中的天理,能分辨是非善恶。天理就是有良知的大多数人对一个道理达成的共识。王阳明龙场悟道最终得道的根本就是他弄懂了:一切良知、天理都在我心,不需外求。格物致知的格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致知就是从内心良知探寻解决的办法。然后必然知行合一,因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

同时,每个人的良知都会被物欲、私欲遮蔽,想要获得完全的良知,就要把物欲私欲祛除。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要把沾染到天理上的尘埃擦拭,让它恢复本来面目。存天理自然就是去人欲,一个人只要恢复内心天理,内心必然强大。正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善恶在你心中,遵循天理即为善,为气所动即为恶,心所安处就是良知。

最后,只有让自己良知正常工作,就能做到定静安虑得。修养自身在于端正心智。同时,要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练事的最终目的是练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大事可成矣!

2019-11-16 05:26
+关注

阳明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这里的“良知”,指的是“至善本心”,是每个人生来就具备的,根本不需要向外界去寻求。

01 什么是“至善本心”

王阳明的《大学问》指出:“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

也就是说,看到婴儿掉到井里去,就会担忧恐惧、同情不已,这是每个人生来具备的至善之“本心”,也就是“良知”。

这也就是阳明后学、明代思想家李贽所说的“童心”:“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说》)

既然人人具备至善之“本心”,也就是说人人生来都具备“良知”,但为什么还会有圣人和凡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呢?

对此,王阳明是这样解释的:“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大学问》)

也就是说,圣人和凡人、君子和小人,区别只在于至善之“本心”是否被私欲障蔽,如果至善之“本心”被私欲障蔽了,那就是凡人、小人;如果心地无私、廓然大公,那就是圣人、君子。

02 如何“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心是天渊,无所不赅。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传习录》)

意思是说,人心是高天和深渊,无所不包。本来只是一个天,但因为私欲障蔽,则天之本体、心之灵明就被蒙蔽了。如今时时教人致良知,将私欲障蔽清除干净,则心之灵明便可臻于灵觉不昧、粹然至善之境。而这一过程,既是致良知的过程,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因此,“致良知”,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去除私欲之蔽,彰显吾心本有的粹然至善之良知,从思想道德修养上达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至善境界,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2022-11-01 12:37
+关注

借用禅宗的比喻,人的“良知”像一面镜子,正常状况下会立即照出事物的模样,是好是坏清清楚楚。

然而人一生下来,和外界接触,这面镜子就开始受到各种欲望、经验与扭曲教导的污染。如果上面沾满了各种污迹,表面产生了起伏不平,那么镜子上显现的就不会真实了。

于是虽有“良知”,但不见得人人的“良知”随时都在正常运作。

也因此重要的功夫不是去外求事物的道理,那是“事理”“物理”,而是检验、打扫自己内在的“良知”。这样的功夫叫作“致良知”。

真正值得学的,只有“人理”“良知”,相应地,学习的方式不是外求的、累积的,在外追求了再多“事理”“物理”,无助于认识自身“良知”的状态。

“知”的程序与方向,是往内的,是做减法的,将扭曲“良知”的各种因素予以扫除,还原“良知”,也就是恢复“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本原状态。

查看城市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