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立业、立家!《三十而立》选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更多的应该是“立身”。三十是人生的分水岭,如果不能较好的修正心性,拥有独立的人格意识,那么很难在四十做到“不惑”。希望能帮到你,谢谢采纳!
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论语 . 为政》里的一段话。为何要三十而立,立什么,我们作以探讨。
首先要立身 ,就是要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做到自立、自强、自信。
其次是立业 ,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自己比较固定的职业了。也就是说应该具备求生的手段了,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三观”基本确立。
第三是立家 ,这个年龄应该有自己的家庭。在当今社会,虽然多数年轻人有了推迟组建家庭的思想和观念,但从人类繁衍的角度而言,这个年龄正为合适,精力旺盛、身体健康,老人不老、社会压力不大,立家是最佳时期。
所以“三十而立”是有道理、有学问,也是正确的!
我是玻璃猫,我的回答是:
“三十而立”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是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
玻璃猫在这里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三十而立,“立”这个词让人想到的是顶天立地的形象,是像大山一般的坚韧,强大。
人们总喜欢用“顶天立地”来形容一个男子的豁达,高大,可靠,那么这个“立”给我的感觉也是如此。
人到了“三十”这个年龄段,是个什么形式呢,那必定是上有老要照顾,下有小要来依靠。这时你肩上所承担的担子是一种卸不掉的责任,担子虽重,而你却不愿意卸,你还会甘之如饴。
这时这种责任会把你整个人的形象拱托起来,你在父母的眼里不再弱小,而是挺拨;你在儿女的眼里像一座山一样结实,高大,可靠。你是孩子眼里的世界。
而这个时候是你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因为你会为了他们而去拼搏,你不再是那个曾经躲在父母的翅膀下“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状态。
这时你已跳出那张保护伞,你开始也化身一颗,一颗参天大树,你需要去强壮自己,努力去伸展去“开枝散叶”,以便能够去呵护,去保护你想要保护的人。
你肩负这种使命感让你的形象高大起来,你自己也想着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去给自己最爱的人。
“三十而立”是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段时光,他的光辉在于他开始懂得他生在这个世界上他肩负的那种责任感,一个责任感满满的人,往往是这个人最美光环的开始。这时候的你是壮志凌云,满怀斗志。因为你有儿女要依靠,这种依靠驱使你努力奋斗,因为你想给家人们创造一个岁月静好的世界。
最后结语:
“三十而立”是人一种对自身责任的认知和执行,并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这个年龄段,能够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
我是玻璃猫,喜欢文字,希望能和你一起探讨文学,感谢你的阅读!
三十而立:
年纪没办法快进,只能一天天过。
现在我就处于这个阶段,古人说三十而立,有自己的事业工作。
这个是正确的答案,在更细一点的理解分析一下。
除了有自己的事业工作,这个笼统的标准。更多的是让自己,有立足的能力。
可以各方面独立,做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有养活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工作上是学习阶段,掌握各种方法,成长提高自己。整体来讲,就是找到各种方法,而且是具体的套路使用。
这个年纪需要干货方法,可以操作执行。背后那些大道理,不是这个阶段需要操心的。
多讲行动,就是干。
生活上的独立,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承担责任的独立,不依赖别人的独立。
心理上的独立,完整的人格,行使成人权利义务的能力。明白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想得到什么必然有其代价。
知道世界并非自己一人,不是所有人都在意你的感受。清楚生活从来不会简单,辛苦、努力是为人的常态。
做一个完全独立存在的人,有能力独立的人。
就是三十而立的体现。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了。
三十岁是青年脱离校园安逸,闯入社会、家庭生活而来的开端,就业工作、婚姻夫妻重重困难随时出现,父母亲友尽孝思德责任在肩,如何在市场社会、科技创新的时候,掌好创业持家、安居乐业的接力棒,少走弯路,不走怨路,借自身的本事创劲,不断磨练提高,立志人生,拚至不惑之年,才是而立之年的青年们较难应对的一副答卷。
大丈夫三十而立现在有好几种理解。
普遍认为是三十岁开始要有自己的事业。
不过我参考了各种的分析后更认同另一种,大丈夫到了三十岁不一定是你干成了什么事业,但是一定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要立志,能做到知行合一,至少已经行在追求事业梦想的道路上
“三十而立”出自孔子《论语》的为政篇。先整段放上来,好分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他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已经确定在儒家思想这条道上一路走到黑的意思。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了。到了五十岁,悟得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的道理。到了六十岁“耳顺”了,就是不管别人好话坏话说得再多,自己都听得进去而且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很平静;称赞我,我也不为所动。然后再加十年,七十岁才“从心所欲”,但是“不逾矩”,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
拿自己来对比
孔子短短几句就把自己的一生概括起来了。如此看来,孔子出道算是比较早的,十五岁就已经立志要做学问了。我记得我小时候十五岁是读的初中的年龄,还懵懵懂懂,啥也不清楚,啥也不懂。只知道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的高中,再接着考个好的大学,简单又粗暴的理想。但是在十五岁的年龄这就是我的志向了。孔子好厉害。十五岁就已经立了志,要做学问,一做还就是一辈子,十分让人佩服的。
经过十五年的修炼后,孔子三十岁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已经确定下来了,不变了。该怎么去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该如何去对待朋友,该如何去对待这个社会。已经了然于胸。对比之下,我三十岁的时候才刚成家不久,就没孔子的能耐,为人处世顶多也就凑合凑合。很多往来的礼节都不太懂。也是一路磕磕碰碰,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学起来。
高情商
一对比,就能发现。“三十而立”约等于是高情商。孔子的情商明显是要高于我许多的。在三十岁的“而立”之年,正是自己为人处世的世界观的初步建立,然后再经过十年的一一践行,摸爬滚打,到了四十岁的“不惑之年”,才最终确定下来这一套自己独门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世界观。所以,凡是能够做到三十而立的人,无疑是一个高情商的高手。
人过三十。以定了性格,不能胡闹了!有信心!有原则!对自己和家庭有责任心!
“三十而立”,我再加一个“六十而休”。
这前后两个三十年,就把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年段,高度概括,浓缩总结。
大丈夫三十而立,这个“立”字,当然是说的事业。
前三十年,蹒跚学步的幼儿初长成,又历经学前教育,然后是连贯的小学,中学,大学全程教育。毕业后,进入工作流程,初识职场规矩。
后三十年,应是人生中回报社会的重要阶段,用所学的知识去贡献个体力量,开始人生仕途,所选专业和从事的工作尤为重要,所以才有三十而立之说。
这能立而不倒的,就是一个人用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这份职业的梦想,可能是医生,教师,工程师,军官,经济师或者艺术家……。这份职业的策划书,最初可能来自儿时的梦想,然后再体现在中学的学科偏爱上,大学时的专业选择投报表上,进入工作单位后的热情钻研中。
人生行止三十,已获足够起飞的能量,只待从业单位小施东风,便可展开飞翔的双翼,在事业的蓝天中展翅翱翔,去博取人生最有纪念意义的,后三十年业绩。
待到六十而休时,可以无悔的对自己说,我这三十年前的决定,没有错选主题。
基本上这个年纪各方面阅历也进入成熟稳重了,对事业,家庭包括社会有一定责任心了,干事业正是敢想敢干敢拼敢闯的年纪。
我觉得三十而立就是,上有老下有小,有一份能养家的工作,是家里的顶梁柱,什么事情都得出面。要学会省吃俭用,养家糊口。
首先你要知道这是我们伟大的儒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论,儒家思想,讲究忠孝礼仪,言行举止!
所以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更多的是讲究你的礼仪,和言行举止,一个人的处事姿态。
言:谦卑中传递祥和。
行:举止彬彬有礼。
现常被人用来说三十岁要有所成就,比如常说的:成家,立业。
这是《论语》中“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中的一个年龄段,表层意思是说到了30岁就是事业有为之时。我们要清楚“三十而立”这个时间段是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那个时代的青年属于早婚早成家,自然在思想发育各方面存有不足,导致才有了“弱”冠的说法,以此类推到了30也就是事业做大做强之时。但是放在我们今天,即便在农村结婚早的也到20好几。对待绝大多数求学上进的青年,大学毕业一般都在20多 ,再求求职,历练一年半载,步入婚姻殿堂也在25、26。要是在考研读博,基本在30出头。所以,“三十而立”对于当下不太适合。当然,也有特殊个例。总之,“三十而立”是一种激励,提醒青年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撸起袖子加油干,让事业在奋斗中绽放。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刍议以为,三十而立至少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立:
1.立于德。德,即品德,道德。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个人层面说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对每个公民的道德约束,爱国是一个公民的基本德性,没有国哪里家,敬业是对职业的态度,工作可以平庸,但不能无为,诚信是基本的道德素养,无论对单位还是个人,友善是衡量一个人德性的标尺,一定做个善良的君子。
2.立于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是要求说话办事不可口是心非。说话是一门学问,人到三十了,应该知道怎么说话,具体是急事慢慢说,大事好好说,是非事想想说,人家的事谨慎说,原则事实话说。
3.立于行。行即是行动、作为、办事。三十而立就是会办事,按照民间说法就是办事靠谱。有成年人的稳重和成熟,有能办事的方法和思路,有办好事的心地和良心。
4.立于心。有一颗善良的心,始终保持大爱无疆的胸襟,多为他人着想的境界,宽广厚道的胸怀。有一颗真诚的心,待人真诚,说话有分寸,行动有讲究。有一颗上进心,有事业敢和责任感,热爱工作,热爱职业,有人生追求并为之努力!
“三十而立”原为孔子的一段话
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这里所学的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已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三十而立不仅仅成家立业,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意识、独立的责任意识,对自己、对社会有一个明确且正确的认识,以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发愤努力,为个人、为家庭、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体现出人生的意义。
我是文化创作者,欢迎讨论。
三十而立,首先要理解啥叫立,对于一个刚生下来的小孩子来说,立起来了就是说他不用爬了,就是将要自己可以走路了。
那么这里的立,显然是这个引申意义了,在易经系辞里面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这里的安其身,其实就有立的意思在里面,古人说安身立命,都有类似的意思,安身说白了大概有两个方面,第一,你有了可以在社会上生活的技能,也就是说你可以在社会上混了,即使没有父母的帮助,你也可以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生活了,就是找到了比较稳妥的工作,或者说你有自己的手艺,不管怎么说,你在这个社会上找到了用武之地,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个一席之地就是你可以安身的位置,就是说你作为一个人,可以立在这个位置上,可以生活了,所谓找到了这个位置,你也就立起来了,人立就是位嘛,所以说三百六十行,总有一个位置是你能生活的,只要你把握住了这个位置,那么就是你能立起来了!
上面说的是你在社会上立的位置,不管你是领导也好,科员也罢,还是技术工作者,他都是你在社会上的这个位置,那么第二个立呢,就是你在家庭上的立,我们说成家立业,古人是先成家,后立业,现在呢,可能有很多人先在社会上立足,然后才能成家,安身嘛,就是你要有个栖身之位,有个小窝,白天你立业,晚上要立身嘛,说白了,你要有个待着的地方,白天也好,晚上也罢,不至于睡大街。
有了家,还不算完,你还要有个伴侣,天地有位,夫妇也有位,你在这个家庭中要有自己的位置,就是说你在家庭关系中,有一定的话语权或地位,而不是受家暴,跪榴莲,那样的话你一样是没立起来。
综上所述,你就是外能立身于江湖朝野,内能安身于父母夫妇子女。
然后呢,什么时候立呢,古人认为,到三十这个时候就该立起来了,为什么是三十,因为人生六十退休的话,三十整好正壮年,那现在社会来说,22大学毕业,到三十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三十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点,那有的人天赋好些,可能早一些就立起来了,有的人家庭条件差些,那也可能晚几年,但绝大多数都基本可以立起来了。
所以三十而立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为身体还不够健壮,又称弱冠,而立就是指人到了30岁就小有成就,有了自己的地位与威望。人到了40就会有成熟的想法,会变得理智。知天命就是认为成事在天,50岁的老人对事情不在有所追求,对荣辱不再关心。
吾于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包括后面一直到七十岁的总结,都是基于第一句话而起。十五而“志”于学,说的是十五岁时便立志做学问,接下来三十而立,是指三十岁时,孔子自己多年所学有了一定的肯定,自信其学问已经可以独立于世。孔子三十岁时,他的政治主张的确已经被很多诸侯所关注和重视。
现常用来指人开始有所成就。
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加油]
个人觉得三十而立,就好比婴儿到了开始会站立起来,接受更多知识。人到了三十,走过青春,走过了懵懂,应该树立核心价值观,确定人生方向,而不是一路走马观花。
能够成家立业,对自己和社会有明确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人格独立!再者有一番作为,一番事业。自我感觉做到有一番事业很多人很难做到,但是能够做到衣食无忧已很完美了!
能够成家立业,对自己和社会有明确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人格独立!再者有一番作为,一番事业。自我感觉做到有一番事业很多人很难做到,但是能够做到衣食无忧已很完美了!
理解
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给出的解释有很多,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初二年级语文书:30岁做事和于礼。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在对生命之\"立\"反思意识有所忽视和遗忘的公元2017年,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三十而立是一个汉语成语,来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他三十岁时他对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指他三十岁的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后人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而现在“立”的意思多指成家立业,有所成就。
想要达到“立”的境界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然后通过不断学习充实锻炼自己的能力素质,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才能真正立于世。
做事要稳,说话要实,有担当。
古代汉族的男子到了三十岁才可以把头发梳成发冠,没到三十都是散发。所以这叫三十而立。
从以上文字来看,这“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除了找到自己外在的“坐标”和内在的衡量标准即“清明的内省”,及“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三件事之外,似乎就没什么了。 然而,孔子讲的“三十而立”的“立”,难道仅仅如此吗?我看未必就是如此。这有点象向人头上喷了点雾水,虽有凉意,但达不到够爽的程度。如果从让大众都能够接受和认可的角度来看,这种解释显然还不够通俗化。愚以为,如果能让孔子的这一思想更贴近群众的话,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揣摩和理解“三十而立”这句话的含义。 其一,以干事业而言,一个 人到了30岁时,应当有所成就了。因为在封建社会,人们结婚的年龄一般比较早,大多男女不到20岁就已成婚,或养育子女了。那么,从20来岁结婚,到30岁时,已有10来年的时间了,孩子也快长大了,如果还没有干成自己的事业的话,或仍然依靠着父母,就说明你这个人本事不大,还没有立业。这时,就应当抓紧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了。所以,孔子用“三十而立”这话来教育大家,就是警示世人,人到30岁时应该有所成就。 其二,以思想和道德修养而言 ,一个人到了30岁时,应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了,用通俗的话讲,这时应该懂事了。如果一个人到了30岁,做事还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懂得基本的社会常识,就说明你这个人还不成熟,是比较笨的表现。这时,你就应该作自我反省了。要认真学习,时不待我了。 其三,以社会责任感而言 ,一个人到了30岁,应该有独立自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了。人到30岁时,正值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之际,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承担着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育子女的双重责任。更重要的是,青壮年时期,也正是为社会承担责任多做贡献的关键时刻。所以,人到了30岁时,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无论是家庭负担,还是社会负担,都非常繁重。这时,就特别需要做一个大有作为的人,特别需要做一个让家庭和社会放心的人,特别需要表现得不但有成就,而且有责任。
就是人到了三十岁,要有自己的事业,或有一定的成就。一个人到三十多岁还没啥发展的话,以后就很难了。
三十而立是一个人成长的年龄区间,寓意是指在合适的年龄要做合适的事情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这句话里的三十而立的“立”,和“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一样。都是指人所达到的状态或者境界。所以“三十而立”只有“立”或“不立”的区分,以及“如何立”或“怎么才算立”的问题。把“三十而立”单独拿出来,从立什么的角度去讨论,有点偏离。本来是“人立”,现在变成了“人立XX”。 而人可立的东西太多,立德立功立言?还是立业?这就偏向了另一个问题。这就好像“我睡”的问题变成了“我睡谁”。如果一定要从“立什么”这个角度理解“三十而立”的话,那就是“立身”。
关于“立”。就《论语》本身来说,最直接的线索就是“立于礼”。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
“礼”既是方法也是标准。学礼知礼而行礼,便可“立”了。“三十而立”便是三十而立于礼。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
《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简单来说就是《礼记正义》序言第一句所言:
“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
礼是一种本于天地而达于人情的总规律和规则,于国而言是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命的典章制度。于人而言是心中的道德信仰与外在的行为规范。而这正是孔子的全部。
《礼记·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他只把自己看作“明”礼者。但现实礼崩乐坏,他所推崇的“礼”的典章制度已不可直接恢复而达成王道。那是否就可以随波逐流呢。不是的。虽然典章礼制毁坏了,国将不国了,这一切都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但是,至少,我能把握自己。“我”是不是守“礼”,这是取决于我的。“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知道“道之不行”,之所以这样的坚守,不是为了现实中能起到什么效果,而是自然而然的必须这么做。“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所以,在礼制王道不由人的情况下,理想人格的追求与修养,便具有了更优先的意义。而这,是个人对于“礼”的尊奉与追求。
立于礼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先得从“学”开始。这里的的 “学”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学,学的不仅仅是某些知识,而是学道德修养之道。到后世的“知”,也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而是对道德修养的自觉。所以至于学其实是志于道。“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另外更多地例子比如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所以孔子所言“学”,并不只是指学习学问,而是指关于道德修养的自觉与方法准则。十五志于学,志于道。到三十才能“立”。正如《朱子语类》所言:
“三十而立,不是到那三十时便立,须从十五志学渐渐化去,方到。”
孔子在另一处也提到了一个进学过程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论语集注》引程子语曰:“可与立者,笃志固执而不变也。”引杨时语曰:“信道笃,然后可与立。”所以“立于礼”首先就是道德信仰的坚定。这是最根本的。因为有了这样的道德信仰,所以在明知道之不行的时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能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便钱穆所言:“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
虽然道德信仰坚定,然则毕竟是三十岁,修为还达不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具体行为上还需提防,仍需要“礼”的外在约束,使自己的言行得当。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乱,直而无礼绞”。《论语·泰伯》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所以“立于礼”的第二层内容就是,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要行止有度,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毋过无毋不及。而最高准则是“中庸”。这一层意思和道德信仰是一体两面,内外并在的。
“三十而立”是一种道德,人格与修养之立。是内有坚定的道德信仰,而外在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因为“三十而立”是孔子自道之言,说得是自己。对孔子来说,他的三十而立除了上面两层内容,还要多一层,那就是对周礼典章规范的学习与尊奉。但孔子的这一层意义不适用于其他人。因为那些东西毕竟是过去式了。孔子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
这些所有的行为,皆是弟子记录的状态。孔子本人也并没有明确教弟子必如此。
有人从学问的角度理解“三十而立”,并用《汉书·艺文志》中所言证明:
“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用少而蓄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
但这其实只是看到了一个表象的东西,是对古之“学问”的误解。就好像说你学了三年英语,学成了。那意思不是你三年学了几本教材的知识,而是具备了英语能力。如果一定要从学问的角度理解。大概对于孔子对周礼典章的学习与尊奉而言是可以的。孔子三十岁而系统掌握了周礼并切身奉行。但若言三十而立只是学问,就不妥了。那不仅仅是学问的完备或者确立而已。到三十应该是道德人格的“确有所立,不退不转”而言行能够“约之以礼”了。
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对《论语》中某语句的理解,还是要放回《论语》。就目前我对《论语》的理解,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从《论语》中关于“立”的描述和要求来说,指的是个人有道德信仰,言行守礼。特指孔子的话,还要加上尊奉周礼规范这一条。以学问或者其他什么来理解,我觉得都是不妥当的。
三十而立告诉人们三十岁后需要有担当和责任心,勇于承担家庭、生活、工作等责任。
三十而立是一个汉语成语,来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
言:谦卑 中 传递祥和!
行:举止 彬彬有礼!
现常用来指人开始有所成就。
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
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给出的解释有很多,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我觉得三十而立应该是指: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并不是说一定要有多大的成就。
人从呱呱坠地到翩翩少年,是一个很复杂而又很自然的过程。从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一步一步感受接触这个世界,再到对世界有了自己的认知理解,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从幼儿园的时候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都很单纯,单纯的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你不知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在哪方面有天赋,怎么办呢?只能帮着孩子从各种兴趣班里挖掘,在众多的兴趣里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然后再从这一方或多方下功夫发展。
二十岁之前,你需要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属于一个人生充电的重要时期,这个时间段你要掌握在这个世界存活的技能。
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的这个时间段,是你尝试运用你前二十年的所学所识,你可以变着花样的的玩转这个世界,你可以借鉴不同人走过的路,即使失败了也不用害怕,大不了从头再来,这个时期是我们人生的一段生存能力实践期。
通过前三十的学习与实践,三十岁以后你就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了,三十年的时间和经历应该使你沉淀下来了,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为着你认定的某个目标和方向而一路努力走下去。
三十而立,我理解应该就是三十岁应该成家立业了。因为到了这个年龄经济也独立了,生理心理也都成熟了。
我觉得三十而立应该是指: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并不是说一定要有多大的成就。
人从呱呱坠地到翩翩少年,是一个很复杂而又很自然的过程。从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一步一步感受接触这个世界,再到对世界有了自己的认知理解,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从幼儿园的时候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都很单纯,单纯的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你不知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在哪方面有天赋,怎么办呢?只能帮着孩子从各种兴趣班里挖掘,在众多的兴趣里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然后再从这一方或多方下功夫发展。
二十岁之前,你需要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属于一个人生充电的重要时期,这个时间段你要掌握在这个世界存活的技能。
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的这个时间段,是你尝试运用你前二十年的所学所识,你可以变着花样的的玩转这个世界,你可以借鉴不同人走过的路,即使失败了也不用害怕,大不了从头再来,这个时期是我们人生的一段生存能力实践期。
通过前三十的学习与实践,三十岁以后你就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了,三十年的时间和经历应该使你沉淀下来了,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为着你认定的某个目标和方向而一路努力走下去。
三十而立是一个汉语成语,来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给出的解释有很多,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初二年级语文书:30岁做事和于礼。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在对生命之\"立\"反思意识有所忽视和遗忘的公元2017年,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给出的解释有很多,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初二年级语文书:30岁做事和于礼。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在对生命之\"立\"反思意识有所忽视和遗忘的公元2017年,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人到三十,思维趋近成熟了,心态逐渐稳定了,目标自然更加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