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资以户科庶吉士身份,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以翰林身份,进行观政学习(观政进士)。所谓观政,似就是观察时政,加以研究学习。这对仕途生涯,是相当重要。学习业务同时,学习为官之道、之套路。兼而学之,为今后仕途打下基础,积累资本。
郭资,在翰林院“学徒”三年,心情舒畅,如鱼得水。本就是学生出身,书海泛舟二十年,可谓轻骑熟路。郭资作为贫民子弟,自是非常珍惜翰林院学习时光,不去浪费美好光阴。况且,庶吉士,乃天子得意门生,身份尊贵,前途无量。
这一期间,郭资珍惜机会,得以专心致志学习,为今后官场生涯积累基础。郭资三掌户部,善始善终,政绩卓越,备受信赖与器重。
原因如下:一是才干出色;再是为政清廉,三是术有专长,四是光明正大,五是尽心尽力,六是德高望重,七是一心为国,八是功勋卓著,九是历史机缘,十是和永乐、仁宗、宣德三位皇帝私谊较深。似是如此,三掌户部,顺水顺风。
郭资(1361—1433年),字存性,号静岩,武安西马庄村人。他曾为明代四朝重臣。明永乐年间,曾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师,他凭着自己丰富的治国经世之才,在促进社会局面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很荣幸身为西马庄村的一员,小编对郭太师的生平小有了解,也听长辈们说过很多关于郭太师的故事。
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来认识下这位伟人
郭资自幼聪敏好学,志向远大,常以历代社稷名臣勉励自己,年轻时从师学《春秋》,名声闻名乡里。他19岁即入太学, 22岁时考中举人。第二年会试、殿试“联捷”,高中进士。授翰林院户科庶吉士、户科试主事。为父守孝期满后,任户部湖广司主事,改陕西司文主事。后又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户部尚书郁新向明太祖朱元璋推荐了他,授北平布政司左参议,郭资深得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又晋升为本司左参政, 不久升任为左布政使,主管北平一省的行政事务,此时郭资才35岁。
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封他为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兼北平布政使, 公元1424年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炽继位。此时郭资已年逾花甲,但仍受到朝廷信赖和重用。又加封他为尚书兼太子宾客。后又念郭资年老有病,行动不便,不忍心让他再过度操劳,管理国家政事,特晋升他为太子太师,厚加赏赐,让他仁归乡里,并给以半俸,免除全家税粮差徭等优待,以享晚年天伦之乐。
郭太师任户部尚书时,为家乡办过不少好事。在这中间比较著名的是七星桥的建造历史。 当他看到河南百姓(武安当时属河南)由于赋税繁重,造成生活困苦,民不聊生时,他就想方设法,暗暗免去了河南老百姓的赋税。因此,河南百姓很快变得生活富足,吃穿有余。
一连过了三个年头,这件事终于传到了皇上耳朵眼,皇上就把郭资宣上金殿问他: “郭爱卿,三年不见河南粮草进京,这是为何呀?”郭资不慌不忙地说:“河南有一段路百姓无法通行,臣用三年税粮疏通了河道,为百姓修建了一座七星桥,该桥工程巨大,耗资无计,故河南粮草三年未得进京”。皇上又问:“此桥有多长多宽,竟要耗费河南三年粮草?”郭资煞有介事地说:“此桥不小,南至东西两广,北至东西二湖,横跨东西两马庄。”皇上一听有“二湖”、“两广”,觉得规模一定不小,便说:“等我有机会,一定亲自到河南去看看”。
原来郭资在免去河南的赋税以后,就命人在武安城西八里建起了一座小桥,以防不测。该桥起名叫七星桥,但并不像他描绘的那么壮观,是一座长不足三丈,宽不足八尺的单孔小石桥,结构简单,造型平常,很不引人注目。桥顶上有七个磨盘,中间一个,周围六个,组成圆形,七星桥由此得名。桥址就在团城乡东、西马庄之间的一条干河沟上。外人不知道,当地人一听就明白,“南至东西两广”,是指东广村、西广村;“北至东西二湖”,是指东湖村、西湖村,都是七星桥周围的村庄。
过了一年,皇帝出巡南方回京时,忽然想起了河南的七星桥,就命郭资带他去看看。郭资心想:七星桥光听听还可以,要是一看,可就露馅了。郭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郭资领着皇上来到河南境内时,派人逮了一个知了藏在袖筒里,趁皇上不备,郭资突然将知了放生,知了一边叫着一边飞向高空。皇上吓了一跳,忙问郭资:“此乃何物?”郭资说:“这是我家乡的一种蝇子,名叫猛蝇,异常凶猛。”皇上又问:“猛蝇咬人不?”郭资说:“这东西可厉害了,个儿大,别说是人,就是大骡子大马也经不住咬,凸起的疙瘩比拳头还大,如果不及时医治,轻者卧床不起,重者丧生毙命。不过,过了这个季节也就没事了。”皇上心想: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因为看七星桥把命丢了太不值当。忙说:“不看七星桥了,直接回京吧。”
这件事已过去近600年了,但人们仍在怀念郭太师的大恩大德。
郭资,字存性,河南武安人。洪武十八年进士。初为户部主事,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后改北平布政司右参议。因建言改革弊政,升为北平左布政使。
朱棣起兵靖难时,积极依附,高呼万岁。朱棣大悦,命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同时负责后勤粮饷,抚练兵民。
朱棣即位后,升户部尚书,掌管北平布政司。朱棣修建北京城,出塞北征,都由郭资负责工役劳役、军饷补给。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念其往日功劳,命兼太子宾客。又因郭资年老多病,特加太子太师并让他退休,回乡养老。赐白金百两、钞二万贯、彩币二十表里、免户内税粮、终身半俸。
到明宣宗宣德四年时,因户部贪腐日盛,有近臣向皇帝进言说,郭资刚直廉勤,虽老病,但可以坐镇。遂诏命郭资掌户部事,免上朝参拜。但郭资毫不怠慢,不论寒盛暑,必坐公署理政。宣德八年以病卒,年七十三。
宣德皇帝罢朝一日,命礼部赐祭,工部赐棺,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追封为“汤阴伯”,谥曰“忠襄”,以其子郭佑为户部主事。郭资善于管理财政,而且为官清廉刚正,从不贪腐徇私,深受四朝皇帝信重。去世后,家中无余财。
郭资,武安人。洪武十八年进士。累官北平左布政使,阴附于成祖。及兵起,张昺等死,资与左参政孙瑜、按察司副使墨麟、佥事吕震率先降,呼万岁。成祖悦,命辅世子居守。成祖转战三年,资主给军饷。及即位,以资为户部尚书,掌北平布政司。北京建,改行部尚书,统六曹事。定都,仍改户部。时营城郭宫殿,置官吏及出塞北征,工役繁兴,资举职无废事。仁宗立,以旧劳兼太子宾客。寻以老病,加太子太师,赐敕致仕。宣德四年,复起户部尚书,奉职益勤。八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三。赠汤阴伯,谥忠襄。官其子佑户部主事。资治钱谷有能称,仁宗尝以问杨士奇。对曰:“资性强毅,人不能干以私。然蠲租诏数下不奉行,使陛下恩泽不流者,资也
从郭资的为人处世上可以知晓一二。
郭资自幼聪慧,关键还志向远大。
他22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
入仕为官,那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在职期间廉政、秉公、不畏强权、无惧恶僚,所以在35岁的时候就被朱元璋任命为北平一把手。
朱元璋去世后朱棣登基,之前因为郭资是在朱棣的封地任职,那时候朱棣就知道郭资的才干,所以朱棣成为皇帝后,也是对郭资信任有加,可以说郭资在朱棣的手下,真是如鱼得水,更是做出了对当时百姓许多优惠的事情。深得君意民心。
朱棣死后,仁宗继位,郭资已是花甲之年,仁宗看郭资年老不便,再次厚赏重封以后,郭资荣归故里乐享天年。
仁宗之后宣宗继位,郭资再次出仕,还是兢兢业业凡事亲自断批,
但终究是老迈多病,于任上逝去。
可以说郭资的一生为明朝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宦海得春也是理所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