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无线登录
视野无线

曹操曾说世人皆看错了自己,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 城市

曹操曾说世人皆看错了自己,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1034人浏览更新于 2023-06-01 19:42:06
回答
共19个回答
2019-12-16 09:22
+关注

曹操说这话是有一定的根源的,虽然对曹操的丑化是从宋朝开始的,但从汉末曹操崛起到三国这段历史中来看,他形象已经被否定。

首先从朝廷开始,汉献帝最恨曹操,认为他是篡夺汉室天下的奸臣,所以他发密诏想调外来势力进京讨伐曹操,但被发现后事情败露,曹操也算是宽宏大量,没有杀他。

就当时的背景而言,汉献帝本是一个十分孱弱的皇帝,没有治理天下的韬略和实力,导致群雄逐鹿,天下大乱;而曹操正是顺应历史潮流,及时剿灭多路军阀,统一了北方,消除了战乱祸害,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曹操当时讨伐完袁绍后,实力大增 ,又控制着皇权,这无疑不仅在朝野招来骂名,而且在民间更是怨声四起;基本所有的人都认为曹操是朝廷不稳定的始作佣者,是战乱频发的罪魁祸首。

上面是皇帝及大臣恨自己,下面是老百姓对自己的行为不满意,曹操成了人人痛恨的过街老鼠,所以他才发出“世人皆看错自己”的感慨。

2019-12-16 11:40
+关注

或许就是因为挟持天子号令群臣吧,天子年幼懦弱,总得有个强大的人扶助的吧,但曹操并没有篡位,而是做了一件于国于民的一件好事?

2019-12-17 17:10
+关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提到曹操,瞬间就可以联想到奸臣等一类的词汇,可以说我们的脑海当中,曹操就是一脸奸诈的相貌,实际上真实的曹操当真如此吗?曹操曾经说过世人皆看错了自己,难道当真是我们看错了吗?

在历史上所谓的三国看似围绕着汉室江山的光复还发展,实际上却是所以人在一点一滴的瓜分整个大汉王朝。

不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势而努力,看似刘备满口的仁义道德,一口一个为了汉室江山,一个口一个为了天下百姓。

可实际上汉室江山跟天下百姓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冲突的观点。

汉朝之所以撑不下去,主要原因就是天下的世家贵族对于百姓剥削太狠了,这些世家贵族享受着自己的特权,同时还想着更进一步。

于是矛盾就这样产生了,可以说汉朝的哪些世家贵族几乎就是破坏整个江山与百姓的刽子手,如果真想让汉朝重新光复,这些世家与贵族理论是最应该被清除的。

而曹操一生当中都在为这件事努力,最初的时候,因为自己势单力薄,只能先依靠这些世家来给自己撑门面。

等自己的实力强大之后,果断开始发展寒门子弟,看一看曹操身边的人才就知道了,不论是戏志才还是郭嘉都是寒门子弟,还有典韦和许禇等人。

可以说曹操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削弱世家贵族的实力,比如说杨修等人就是如此,只能将这些中层的害虫全部清除干净,才有可能让整个大汉重回盛世。

我们先不说刘备与孙权等人,就拿袁家两兄弟来说,这就一定不是忠心汉室的,袁术想自己当皇帝,结果因为急功近利,被人一锅端了。

随后袁术为了袁家的梦想,居然把传国玉乐玺给了袁绍,我们都以为袁绍一定会痛骂袁术,没想到却是正合人家心意。

这就说明当时的袁绍早就想将汉朝取而代之了,只是以前没有机会而已,等官渡之战结束后,也就到了袁绍实现梦想的时候了。

谁会想到实力差距如此大的官渡之战,最后的胜利者居然是曹操,直接破碎了袁绍的胜利,同时也毁掉了袁绍的皇帝梦。

而刘备虽说以刘皇叔自居,但是在曹操身边的时候,有相当多的机会可以直接刺杀曹操,可他却从来没有这么做,而是跑到宫外,各种的招兵买马。

很明显这不是想为汉朝解忧,而是打算取代汉室江山,虽然前期各种的为了天下万民,可是等到了最后之时,马脚也露了出来。

所谓的爱戴天下百姓也只是一句口号而已,为了一己私欲,直接跟东吴产生冲突,最终让自己多年来的心血毁于一旦。

可以说曹操从来没有想过要当天子,可是刘备却在汉献帝还没有死的情况下,直接坐到了那张龙椅上面,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谁才是真正有野心之人。

所以当曹操说世人都看错自己的时候,哪是真正的失望,因为曹操从此自终都称自之丞相,哪怕封自己为魏王,也没有想过要当整个天下的天子,而大家认为最忠心的刘备却直接抢先开了这个头,只能说人心叵测呀。

2019-12-16 10:35
+关注

操曹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代奸雄,最有定意的一句话就是:只许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其实真正的曹操更加雄才大略,毕生力促天下一统,推进社会的进步,人民安居乐业才是他最终的期望!在我心目中说他是奸雄到不如说是一代枭雄!

2019-12-16 19:03
+关注

世人皆说曹操一代奸雄,但我不这么认为!!!

一说到曹操,我们自然会想到:“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等的语句。曹操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就是一个大奸贼,大坏蛋,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其实,人们对曹操的了解是从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获得的。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奸诈多疑的典型形象。出于文学,形象刻画的需要和曹操形象的大致影响,小说里的曹操给人留下了敌对和可恶的印象。为了刻画这个人物典型,作者独具匠心地通过借黄祖之手杀害曾帮助 自己解粮草之危、韬略满腹又恃才傲物的扬修的举动揭露他的奸诈和卑劣行径;通过描写曹操的梦中杀人以防随时的不测来表现其生性多疑、欺诈;通过借督粮官之 首以平众怒定民心来渲染曹操的诡诈和残忍。特别通过描写其杀害故人吕伯奢一家,然后竟声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毒心性刻画其忘恩负义和 残忍无情。

作者还通过曹魏集团的内部关系来刻画曹操对人才的迫害。文中的曹操为了罗致人才,往往不惜利诱和胁迫;对于已经到手的人才,又大抵充满猜疑和欺诈。一 些谋士对曹操事业的发展殚精竭力,屡建奇功,可当他们对曹操的愿望有所忤逆时,曹操便“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不久或赐死或借他人之手杀害。似此宅心, 小说中多所描绘。 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语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

可以说曹操奸险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已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这只能说罗贯中塑造的曹操形象太成功了。那么历史上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由于优越的生活环境,他养成了任性妄为,放荡不羁的性格,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但是他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了机智警敏,随机应变的能力,能辨别人才,更有笼络人心的能力。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像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他们都有雄才大略,能驰骋神州大地,创经世之伟业,而我觉得曹操更胜一筹。可是,曹操由于当时的形势没能完成统一大业。俗语说,“成者王,败者寇”,历史永远是写给胜利者的,况且《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小说的内容不可尽信,小说有时会加入作者的主观因素。

治国之能臣!二十岁时曹操就被举为孝廉,开始步入仕途。他在洛阳任北部尉时,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曹操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治理得井井有条,可见他是太平盛世中治理国家的能臣,更可以看出他有非常的能力。

济南国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当时正值东汉政权最黑暗的时期,而且国内还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军起义,可以说朝廷的威信力已经下降到可有可无的地步。对于济南国这个小地方,朝廷根本就管不了。处于这么乱的地方,曹操能处之泰然,可以看出曹操无论在盛世还是在乱世都是治理国家的人才。

乱世之英雄!汉灵帝死后,朝纲败乱,各地军阀割据,起义四起,人民急需一位能叱咤风云的能人来拯救。这个人是骁勇善战的吕布吗?不是!吕布有勇无谋,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百姓死活。那么是袁绍吗?不是!袁绍自恃三公之后目中无人,不听谏言,处事犹豫不绝,非大将之才。那么是孙氏父子吗?不是!他们雄而不奸,偏安一隅。那么是刘备吗?不是!刘备势单力薄,整天把“皇叔”挂在嘴边,有点招摇撞骗的感觉。他有严重的妇人之仁,拘泥于小节,受儒家思想影响太深,不敢冲破世俗束缚,没有帝王之风。

那么是曹操吗?他有匹夫之勇,只身一人刺杀董卓;他谋略过人,在进军遭遇水源断绝时想出了一招“望梅止渴”;他唯才是用,有拢略人心的能力,招揽了像郭嘉,毛玠,司马懿,张恰,夏侯渊等一大批人才;他有“若使国家无孤,当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自信与豪迈;他在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优势;他占据了中原地区,物产丰盛,人口庞大;他认清时势,在他有生之年不称王称帝,避免了成为众矢之的。因此,曹操是一位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王者。时势造出了曹操这样的大英雄。

当时东汉已经四分五裂,皇帝昏庸无能,忠臣死的死隐居的隐居,百姓流离失所,已经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曹操只是顺应大势,采用非常的方法,这有什么不对?说他凶狠奸诈就有点过了。生于乱世之中,他不凶狠就治不了暴民反贼,就不能做到令行禁止;不奸诈就不能以雄者姿态立于乱世之中。奸诈只能说明他处事圆滑,谋略过人。因此,人们说他是奸雄就错了,他其实是一位大英雄。向来皇位都是有能者居之,那么把他当做反贼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他关心人民疾苦,推动社会的发展。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可见,他的确是一位帝王之才。

曹操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文人,创作了《短歌行》,《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名篇。他还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个能在太平盛世中很好地治理国家的忠君爱国的大臣,更能在乱世中有所作为的英雄。如果撇开政治,他也是一个能舞文弄墨的大文人。曹操就是一个这样真真彻彻的人,不应该把“奸雄”,“反贼”这样的帽子强加在他的头上。还原曹操的真面目不是说硬要帮他平反,况且死者已矣,而是要我们学会用质疑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认清历史的根本面目,以史为鉴,不要一味地去追崇某个人或否定某个人。

有更多精彩回答,如:胡雪岩临死前说“白虎勿近”白虎是什么?西游记女儿国真的有吗?青楼女子生活?日本“帝银事件”?阿房宫有多大?“试婚格格”是什么?等有趣的历史问答?请关注@黑白史 ,带你了解历史的故事。

2019-12-16 19:11
+关注

曹操挟天子天下人误解他要篡位;代天子行使天子的权利被天下人唾骂为汉贼。这就是世人皆看错我的意思。

迎天子进许县,改许县为许都

长安之乱时,汉献帝趁机逃出长安移驾洛阳,而洛阳早已经被董卓一把火烧成废墟。正史中汉献帝进入洛阳后生活的落魄不堪。没有行宫,居住在大臣家中;上至皇帝下至士兵全都食不果腹,大臣更是以野菜为生。而这时各路诸侯都在互相厮杀、攻占底盘,没有人管汉献帝死活。

曹操知道汉献帝在洛阳后,荀彧建议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自己的地盘上。曹操听从了,出兵洛阳接汉献帝回许县,改许县为许都。

各路诸侯知道汉献帝的重要性后,曹操的这一行为遭到了各路诸侯的唾骂。说曹操身为汉相实为汉贼,这和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是一个道理。

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汉献帝生死存亡之际,无人问津。曹操迎接天子后代天子行使天子的权利,各路诸侯看见甜头了开始舆论攻击曹操了,让世人都认为曹操是汉贼窥视天子之位。

但实际上是汉献帝真的无能,如果曹操听从汉献帝的调遣,曹操不可能有此成就。曹操处于生存和灭亡的中心,也让大家产生怀疑和误解。

曹操的本心并不是篡位,确实是保护了汉室

曹操如果不接那汉献帝,那么再碰到董卓这样的诸侯会死的很惨。而曹操一生都没有更换汉献帝也没有替代汉献帝,而是真的在保护汉室,不然汉室早就灭亡了。如果曹操有不臣之心,早就把汉献帝杀了自己称帝。评定北方后曹操完全有实力称帝,也不用顾及各方反应,因为曹魏是真的强大。但是曹操没有那么做,一直没有忘记为什么接汉献帝到自己的属地,保卫汉室也是他最初的理想。

总结:曹操初心是保护汉室,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管内的疆土都是他自己南征北战打下来的,可不是汉献帝动动嘴皮子封给曹操的。所以曹操才有天下人皆看错我了这一说法。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2019-12-16 22:44
+关注

首先借助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对刘备说过的一句话:“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一方霸主,首先是要有异于常人的胆识与远见。《三国演义》将曹孟德描述成大奸大恶的代表,许多人都将他看作一个不可一世的枭雄。但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来说,曹操是个近乎完美的人,他不能说是奸雄,也不能说是忠臣。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三国时期,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逃走,先是被抓,被陈宫救下,一起逃亡,后因操不仁杀吕伯奢一家,陈宫弃之投了吕布,曹操回乡招兵买马,招贤纳士,开始逐鹿中原的一生。

曹操能取得后来的成功并非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比于其他诸侯,曹操其实起步更难。曹操既不是真正富二代也不是真正的官二代。大家都知道袁绍是四世三公,袁家故吏满天下,因此曹操自从反对董卓跑出来之后,就迅速扎稳了脚跟,天下名士争相来投,袁绍趁此机会发展壮大,占据了冀幽青并四个州。曹操呢,他虽然也是官宦人家,他的父亲甚至做到了三公之首的太尉,但是曹操并没有什么优势,甚至比起家世,还比不上卖草鞋的刘备。

曹操虽然挟天子令诸侯,但是说到底曹操还是尊汉统的,他有实力取而代之,但是到死他都没有迈出这一步。不得不说曹操内心还是人臣,他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梦想,那就死后能在墓碑上写上故征西将军就死而无憾了。由此可见曹操心中还是有汉的,所说以曹操不应说是奸臣,他虽然奸诈,但也是为了是生存。

曹操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人昨日看错了我曹操,今日又看错了,也许明天还会看错,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曹操不惧社会言论,敢作敢当的勇气。

在乱世中曹操先是剿灭青州黄巾,得到了三十万的初始部队。这在当时属于没人要的,但曹操独具慧眼,把别人认为的祸害收取之后,挑选精锐,去其老弱,得到了兵员优势。后又讨伐吕布,攻徐州,灭袁绍,无一不显示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之后赤壁兵败,曹操休养生息,开垦屯田,为后代做出了坚实的基础。

英雄都是孤独的,他们考虑事情的格局也要比正常人要大很多,所以不被世人看懂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正所谓“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只是看待事情的高度不一样,如果曹操能够被世人看懂,那估计也不会有后来的曹魏帝国。

2019-12-16 08:52
+关注

大拙:正,野史,传说,都说孟德,不愛民。说明,曹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统一没错,心需爱民。

2019-12-16 11:20
+关注

曹操在人们心中形象不好主要是文人的歪曲,作者的偏见,当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朝庭岌岌可危,百姓流离失所,饥饿死亡随处可见,可谓衷鸿遍野,如果没有曹操天下不知何时太平,人民对曹操最坏的映像应该是杀死逃亡途中热情款待的故友一家,加上杨修之死,故友属于错杀,杨修累泄军情,自以为是,就是现在也要交军事法庭。曹操军令严明,爱惜人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身先士卒,为国为民能征善战,可谓为国为民奋斗一生,临死之前对妻儿的教诲,难道不是一个非常俭朴重情之人吗?自古圣人谁无过,为国家前途背上骂名,这才有世人错看了他的慷慨。

2019-12-16 10:27
+关注

都说曹操是乱世奸雄,窃国大盗,但是曹操在扶持汉献帝的同时,独断朝纲,军政独揽,才使北方地区统一稳固。大权在握,却没有取而代之登基篡位,说明曹阿瞒知道自己的位置并能摆正。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嘿嘿,都是后人或对立面的攻击,同时也是为了彰显蜀汉宗室,恶心逆贼曹阿瞒。

后人都说曹操不好,有野心。为什么非得\"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直接\"当天子以令天下\"呐?曹操身边当事人不少都劝说其废献帝而取而代之,既然曹操真像后人所说的那样,就轮不上曹丕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在电影《关云长》里诠释的最好,曹操(姜文)对关羽说:天下人都说我\"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你们想过没有,皇帝是\"挟曹操以令诸侯\"呐?

2019-12-16 19:06
+关注

曹操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世人昨日看错我曹操,今日又看错,明日也许还会看错,可我仍然是那个我,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

一部《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把曹孟德刻画成了一代奸雄大汉之贼,可实际曹操是吗?

曹操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从客观角度来说,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来看,曹操是一位近乎完美的人,他不是奸臣,也不算是忠臣。

曹操能力非常全能,才华横溢,留下很多诗词传世,军事能力也非常强,纵横南北,征战四方,政治能力曹操也不弱,否则如何能当汉末二十多年的权臣。

毛主席对曹操评价最为中肯: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所以从各个方面来看曹操成就都非常不错,世人总是容易看到的是曹操奸雄的一面,但却总是忽略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作出决定的无奈,忽略了他本身的学识、军事、政治、诗情等等的完美。

挟天子令诸侯被后世称为大汉之贼

后世人总是抓住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做法,批判他为大汉之贼。

可是要知道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时,汉献帝不过还是二十岁还不到的毛头小子,如果没有曹操的话汉献帝又如何能兴复汉室?即使没有曹操,汉献帝很有可能流落到孙策或者刘备手里,从客观角度看,孙策或刘备能和曹操不一样吗?他们同样也是想挟天子令诸侯,只是被曹操抢先了而已。

在皇帝年少无人能出头时,曹操不做出头鸟,谁来做?刘备?孙策?他们做的话难道会比曹操更能好?他们真能兴复汉室吗?大家都是成年人,不要说傻话了,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皇权衰落的年代,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结果。

曹操在挟天子令诸侯期间他想废掉汉献帝易如反掌,但是曹操没有,他也想青史垂名,他不想为了一个皇帝名号落下千古骂名,况且他已经得到了皇帝的实权,他满足了,至于剩下的事那就是他的儿子曹丕该去做的了。

写在最后

曹操确实在历史上做了不少让人误会且怀疑其人品的事情,让人琢磨不透,但是客观来说很多事却又能说得通,能有几分道理。

但是曹操知道后人能凭着某人的某件事某句话而妄断这个人的人品问题,然后全盘否定这个人,可曹操却不在意这些,就如曹操所说“我仍然还是那个我”,曹操很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目的是什么,他在按自己的想法意愿行事,而不是为了他人,所以他不怕世人看错了他,他就是他自己。

曹操和刘备可以形成最为鲜明的对比,曹操一生都是在做真正的自我,而刘备一生都在为自己做人设,他不敢把真的自我展现出来,所以刘备这一生活的比曹操累多了,他到死都始终不敢率真的做一回真正自我。

而曹操从来不怕后世人对自己的看法,我就是我,我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后世人在说曹操为汉贼之时,可曾想过他当初也是一位热血青年,为了国家和司徒王允的嘱托,他孤身去行刺董卓,那可是九死一生的行为。

因为小说渲染的缘故,人们总喜欢将曹操的缺点和过失无限放大,片面的看待曹操,就像现在社会很多人专门盯着别人的屁股看,从不看别人的脸。

所以大家都带有剧烈情感色彩去说曹操是汉贼,但是曹操不会在乎的,即使世人皆看错我又如何?

2019-12-16 18:01
+关注

我觉得是世人都认为曹操窃取了汉室的江山,实际上是曹操保住了汉室的江山。

曹操掌握权利后,听取身边谋士的建议,迎回汉献帝,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这件事,曹操被世人诟病,说他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就是世人对曹操的误解。

但是当时东汉末年天下混乱,皇帝昏庸,汉室失去民心,灾荒战乱,百姓苦不堪言,这时是曹操站出来把控住了朝局,将朝局一点点稳定下来。

后来曹操势力不断扩大,孙权和刘备也养精蓄锐多年,三足鼎立格局已经形成。赤壁之战是曹操的耻辱,但是那也只不过是曹操想要统一,创造一个稳定的局面,让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

骂曹操窃取汉室江山,这江山实际上是东汉王室自己丢出去的,而且曹操从未称帝,他的存在更像是对各方势力的制约,就像曹操说的:“若我不这么做,不知道现在多少人称王,多少人称帝?”这就是世人看错曹操的意思。



2019-12-17 09:47
+关注

我最喜欢军师联盟的曹操,世人都知道他得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是治世时,平安时期的能臣,有能力,可辅国的大臣;若是乱世,战争时期,则是雄霸一方的奸雄。曹操开始想做忠臣,匡扶汉室,不然身边荀彧忠于汉室的人怎么会死心塌地辅佐曹操,后来随着情况变化,他觉得汉献帝确实无帝王之能,手下人也大多忠于曹,胜于忠于汉。

曹操霹雳手段能控制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若不是他,真的不知道多少人称帝称王,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若是这个天子真能令诸侯,怎么会等着曹操去迎,曹操那时候实力并不是太雄厚,但是他忠汉室的心比刘备那个汉献帝未死就称帝,给孩子取名封禅的中山靖王之后强多了。

曹孟德真英雄,历史上的曹操,武艺高强,更有胆略。他虽然没有刺杀过董卓,但是曾经潜入中常侍张让的家里,被张让发觉,但是没有人能拦下曹操,让曹操顺利逃脱。曹操是这个乱世群雄最忠于汉室的人,不然手下不会有那么多忠于汉室的文臣武将。

2019-12-16 09:02
+关注

其实,曹操内心深处也不愿意耍手段。也不喜欢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人。但是身处乱世哪有闲臣。乱世必用重典。刑典过重就会引起非议。

2019-12-16 09:44
+关注

曹操说:世人皆看错我。

他认为世人对自己误会太深,或许是一种高处不胜寒吧,一般人无法真正理解一代枭雄的所作所为和真实想法。

1、别人说他大逆不道、实为汉贼,他认为自己忠于汉室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很多人认为曹操胁迫皇帝,属于大逆不道。

而曹操则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忠于汉室江山,袁绍之徒都想废汉自立,而曹操反其道而行之。在他认为,别人想废掉一个十几岁没有实权的皇帝易如反掌,自己忍辱负重、挟天子是保住了汉室江山,是忠不是贼。

2、别人说他“好杀”,他认为自己实属无奈

曹操多疑,曾说过:“宁我负人,不容人负我。”为此,曹操确实杀过很多人。反对曹操的人说,曹操好杀,内心残暴。

曹操却认为自己并非好杀之人,自己所杀之人,都是对国家和大事不利的人,不杀之,就会坏了大事,属于不得不杀,并非是自己残暴无情。

3、别人说他只有权谋和征战,他认为自己只是无暇诗情

世人说曹操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就是一个只会舞弄权术的战争狂人。

曹操说,我倒是想闲暇后吟诗作赋,可惜世界太乱,我得平复乱世,争取和平。当然,即便在有限的闲时,曹操在诗词歌赋方面也造诣颇深。

客观而言,作为乱世政治人物,曹操确实做了别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被误解时正常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客观上上有利于汉室江山的维持不倒,但也是曹操皆以强大实力的险招。

我们无法切实体会曹操的真实想法,在历史当中,他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历史车轮的推动者。

2019-12-16 01:05
+关注

野心家怎会被世俗左右.第一.自信过头.第二.不相信自己

2019-12-17 21:56
+关注

英雄总是孤独的,寂寞的。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呲牙]…如果哪天我成为了世界名人,我也可以说一句,世人皆不懂我。

2019-12-16 08:56
+关注

我个人的理解,曹操的行动和梦想以及为人在当时并不被看好,他想终结乱世却被认为国賊,他送锦盒可能只是提醒吃饭,却被认为无汉食可食,他想保献帝平安,却反被认为要害他,这就可能是枭雄的孤独吧,为了大义做了许多不可违的事

2019-12-17 12:54
+关注

我们现在对于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通过我们播放的电视剧去看待所谓的历史人物,而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岁月长河中,我们对于历史上有一些人物是有很多片面的形象。

一代枭雄曹操,有人曾断言说曹操不过一个老匹夫而已。

一代老匹夫竟然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他只是看了《三国演义》就做出如此判断,而这样的判断是很片面,我们要了解三国中的一号人物,我们不能只是按照《三国演义》来进行一个所谓的判断,我们应当看《三国志》去了解这一代枭雄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担任汉天子的皇帝对于朝事不够理解,这个时候曹操只能用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且他自己大力去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但是在他还没有去世之前,曹操自己称言世人皆看错了自己。

他本身只是想要让他所处在的汉朝走向一个更加好的发展方向,但是他却发现这个王朝的统治者却并没有让这个朝代走向更为繁荣的方向。

但是等到他自己做到了丞相的时候,他发现无论他如何对于这样一位昏庸且无能的皇帝进行一个鞭策,但是这位皇帝过于平庸,出于乱世的皇帝应该拥有更加宏伟的一个方向。

曹操看到这样的皇帝,他只能顶着这样偌大的压力在外界看来他是挟持天子,我们也曾经以为他是真的想要替代这位庸且无知的皇帝。

但是我们根据历史可以知道直到他去世之前他还是将这位皇帝照顾的很好,没有丝毫亏待他的意识,只是我们后人因为看了《三国演义》之后对于曹操有了误解。

少年的曹操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曹操自己也是将自己所描写的于自己做到高度的一致。

他本不想当天子,他只是想要将汉朝在这乱世之间有一个地方可以傲视全雄,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曾说世人皆看错了自己,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查看城市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