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无线登录
视野无线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非常残酷又非常宽容的时代吗?

> 城市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非常残酷又非常宽容的时代吗?

问题补充: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550年中,充斥血腥、暴力、阴谋、诈术、战乱,但也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空前绝后的活跃局面。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极其残忍又极其宽容的时代,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1030人浏览更新于 2023-06-03 04:19:35
回答
共8个回答
2019-08-25 22:10
+关注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在政治上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原因是,称霸战争需要以政治经济作为后盾,进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诸侯国实力的必要手段。从春秋到战国,是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在改革中国家强盛,在战争中国力受创。

公元前221年,秦国靠着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再加上秦国的军队制度优于其他六国,于是积蓄了几十年商鞅变法的变革力量的秦终于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象征着国家历史由封建贵族执掌天下向封建官吏政治的转变。"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形成思想统一,政治统一,文化统一的大一统局面,结束了纷乱复杂思想自由的春秋战国时期。

2019-08-27 11:32
+关注

春秋战国其实是两个时代,但是鉴于历史的连续性,的确又有不少相似之处。春秋战国的脾性来源于“动荡”,残酷自不必说,它的宽容性也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政治方面

西周时期,贵族始终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而下层阶级则世代处于被统治的地位。春秋战国之交,原有贵族阶级不断瓦解,新兴的士族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可以像原来的贵族一样拥有自己的政治权利,参与国家的事务。秦孝公为了摆脱国家贫穷落后的局面,就重用士人商鞅变法,打击旧贵族。这不得不说是对“士阶层”的极大宽容。

军事方面

第一,战的同时讲“义”。春秋时期,两国交战就像今天举办奥运会,他们先由一方递交战书,约定好时间地点,战前双方都留给对方充足的时间来排兵布阵,交战中,双方按照规定作战,不能使用阴谋诡计,只能靠双方军事实力硬碰硬。比如楚宋泓水之战,宋国已经排好阵势,楚国却还没完全渡河,宋司马目夷让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不肯,楚军渡河后正排兵布阵,目夷再次请求宋襄公攻击,宋襄公还是不肯。结局大家都知道,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还受了伤。但是宋襄公并不后悔,还说:“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宋襄公的言行常被后世所诟病,但是殊不知那在春秋时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体现的是一种对“敌人”的宽容。直到后来晋楚城濮大战才第一次把“计谋”运用到战争中。

第二,兼并同时讲“赦”。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权谋的不断运用,“义战”变得不合时宜,战国时期的战争更多的表现为残酷的现实,白起伊阙之战斩首24万,他一生斩首人数更超过百万。中原和南方平原广袤,水系众多,“淹城”等战术常被运用到战争中,比如秦楚鄢之战,白起用沔水淹楚陪都鄢,除了大量兵士被淹死,受灾的民众更是不计其数,城市也被毁坏。但是秦国在战国中后期的兼并战争中,也常把新得到的土地上的“罪人”赦免,迁到别地以充实劳动力。比如公元前二百八十年,司马错攻楚,就曾“赦罪人迁之南阳”。这无疑是对民的一种宽容。

文化方面

争霸、兼并和民族文化融合。春秋战国的主旋律是称霸和兼并,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和土地,长年累月进行着战争,在战争的过程中,蛮夷戎狄逐渐对中原文化取得认同,并产生归属感,民族交流和融合不断加强。比如楚国在西周时期还被视作蛮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表面上还自称蛮夷,但是他们被中原的文化深深吸引,就在不断地去蛮夷化,使自己中原化,到了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楚国季子到中原学礼,然而鲁国却不能完整的进行一套礼仪,季子却能对礼有深刻的见解和践行。可见中原已经不知“礼”了,楚国却成为最“守礼”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原也在吸收其他游牧部落的精华,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褪去了宽衣长袍,换上“胡服”,马上拉弓射箭,极大的增强了战斗力。可见那时中原与各国相互交流,不断融合,是民族具有的大包容。


由礼乐制度到百家争鸣。西周时期,国家文化的主流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西周王朝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约束人的言行举止,人的思想容易被束缚。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一个新的阶层士诞生了,他们敢于挑战旧的秩序,同时又拥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于是在学术上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比如法家、道家、儒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杂家等。他们各自著书立说、相互争吵,形成了文化领域的繁荣景象,人们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可见当时的文化的包容性。

人才方面

“人才无国界”。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使得国家的政权和军权始终掌握在贵族手中,到了春秋战国之交,士的阶层产生,他们不仅可以参与本国的事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主国”。比如商鞅曾经是卫国人,却在魏国相国公叔痤处任职,后来因为得不到重用,又来到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并大获成功,当时并没有人指责商鞅“卖国”,因为那是很平常的事情。这就体现出时代对人才的宽容。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时代,在战争中追求认同,在认同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9-08-27 12:29
+关注

要不说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前战国就像现在中国的各个省一样。也是各个部落逐渐扩大地盘后产生的结果。于是各个国家都想占领掠夺其他国家,于是朝秦暮楚合纵连横,每一个人都绞尽脑汁的想方设法的展现自己的才能,于是出现了一些魏国人去秦国献计献策对付自己的国家。于是人类的思想空前开放,有的人以为人要管,提出法治,有的人觉得这样好,就提出什么。本国不行了明天我就出国了,也许他国的老板入耳。因此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2019-08-26 22:33
+关注

春秋战国时期,大概就是指公元前770年—前221年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西周旧的制度逐渐遭到破坏,频繁的兼并战争,使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当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对乱世的思考与改革,使得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纷纷著书立说,迎来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代!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政由方伯,齐桓公与晋文公先后称霸。春秋中期后,秦晋和秦楚之间的战争陆陆续续打了近百年,之后上演的便是吴越争霸,在相互兼并中的同时也促进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土地制度和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铁制农具及牛耕得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中国进入了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也是战争频繁时期,各国远交近攻,合纵连横,著名的战役数不胜数,如著名的“围魏救赵”,“乐毅伐齐,“长平之战”等,战争的同时也是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时期,当时封建制度已占主导地位,新的生产方式正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列国诸侯为了在兼并战争中抗衡和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眼界大为开阔,思想大为解放。各派学者竞相发表新学术,新思想纷纷涌现,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他们的文化影响至今,有如孔孟代表的儒家,道家文化的老子,军事家代表孙武、孙膑,医学代表《黄帝内经》等!

为谋求国家强大,不被弱肉强食,各国纷纷重金引进人才,变化图强。比较著名的便有赵国的“胡服骑射”,魏国的“李悝变法”,但最彻底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让秦国横扫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是一个残酷的时代,群肉强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但也是一个宽容的时代,思想百家争鸣,人才辈出,许多著作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部分,影响至今!

如果你也喜欢历史,刚好路过看到,就给个关注吧

2019-08-26 10:29
+关注

“天下纷错,士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乘乱反目……”

从鬼谷子这段话来看,哪里看出来宽容了?人少杀一点就是宽容?在人头翻滚的战争时代中出现的百家争鸣就是宽容?

百家争鸣恰恰是王家官学道裂为百的开始,大家各执道的一端,就以为是道的全部。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思想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像这种思想也在互相攻伐的时代,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种宽容?

就好比说,有个贼来你家抢劫,把所有东西都抢走打碎,然后给你留了几本书,你会觉得这个贼宽容吗?

然后,你们家族又有几十人,把这本书扯开了,每人都拿着书的一部分,到处去传播自己的学说,都认为自己的学说才是治国正道,这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这也是宽容是吗?

所以说,这个问题的这种说法,毫无道理可言。

2019-09-07 15:49
+关注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号称春秋战国的时代被后世誉为大争之世。说它残酷是因为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运动期间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这就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宽容。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个既异常残酷又非常宽容的时代。

2019-08-25 23:53
+关注

春秋战国是一个以下犯上,次序崩坏的时代

首先是诸侯以下犯上天子,卿又以下犯上诸侯,比如三家分晋,田氏取代姜氏,谁有实力谁就是王,谁都可以做天下霸主,实力既然那么重要国君自然热衷于增强实力的办法

那么各种有智慧有见地的人会提出自己的强国思想,首先最先闪耀的两颗明星是道家和儒家,代表人物我就不说了,虽然是两家却有共通之处,他们认为天下大乱是因为天下人不遵守次序,道家认为人应该效仿天地的次序来指导自己,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天地是怎么做的,你就怎么做,天地都不做的事你做了自然要倒霉的,儒家在道家的基础上把天地次序阐述的更详细,君就是天,臣就是地,父为天,子为地,夫为天,妻为地,因为天即使宇宙,宇宙孕育了地球,然后地球和宇宙共同孕育了人,那么自然天是最大的,三纲五常的理论依据也是效仿天地,儒家认为就是因为周朝的天子不干天该干的事情,烽火戏诸侯,所以导致地也不干地的事,忘记了祖先曾经受过周天子的恩惠,开始欺负周天子,只要人人遵守这个次序天下就不会打乱了,也有说孔子拜老子为师

到了战国时代天下更乱了,周天子的地盘更小了,诸侯自顾不暇,天下次序彻底乱了,道家和儒家的主张虽然很美好,有点像养生之道,对身体绝对有好处,而且修炼好了,不用打针吃药,还能延年益寿,这对有点亚健康的人很有用,可是到了战国时代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慢慢来的治疗明显救不了急,本来有71个诸侯国,到战国时代只有七雄了,可见竞争之惨烈,生存下去是最重要的,其根本还是强国,道家和儒家也没办法了,既然你们需要猛药我也有,道家里通晓阴阳之道的鬼谷子衍生出,阴阳家,纵横家,兵家,儒家的荀子衍生出法家,当然在他们之前也有这些家出现,只是他们的弟子是真正发扬光大的,天下重新恢复了它的次序,阴阳家用阴阳五行之道为帝王正名,纵横家用阴阳平衡之道去合纵连横,兵家用阴阳虚实之道去攻城略地,法家把儒家里的宗法礼仪贯彻的更彻底,并且把三纲五常的关系变得更简单,君就是天,万民都是地,对我有用就算是平民也赏,对我无用就算是贵族也罚

可惜秦虽然统一天下,忘记了阴阳平衡之道,一个已经渐渐康复的人一直吃猛药,那就是服毒,所以二世而亡,后世的帝王重新重视阴阳平衡之道,既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正真的王道,内法外儒

春秋战国只是一个次序崩坏的时代,乱世出英豪,很残忍,但并不包容,没有用的思想就被淘汰,比如名家,就算是墨家也有独到的守城之术,所有思想只是为了适应这个乱世,为统治者服务而已

2019-08-25 22:43
+关注

春秋战国时是很残酷,但说宽容这个也不太准确,为什么这么说呢?

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春秋时还好,东周虽然无力约束各诸侯国,但影响力还在,诸侯国众多,其实力尚不能取东周而代之,所以“争霸”成为各大诸侯的政治目标,其战争规模还比较小。

经过春秋时不断的兼并战争,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东周更是承认其身份分封他们为诸侯进入战国时代。因为连年的战争,所以涌现一批为终结战乱、图强的思想家。

而进入战国以来,战争开始以歼灭战为主削弱对方,为了战胜对方无所不用其极。所以,人才是各国最需要的,最紧迫的。所以各国都有所谓的“招贤馆”,招揽天下“学士”,比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各派代表在此阐述各家学说,形成“百家争鸣”之势。

如果哪国残杀或怠慢名士,则那国臭名昭著。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如此就会把各种人才赶到别的国家去,简直就是就是自找死路。所以,即使名士怎样抨击一个诸侯国的过失,各诸侯国轻易不会乱来的。这跟宽容无关,当时的国家形势与学术氛围,各诸侯必须要这么做。

查看城市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