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有没有大规模的后宫群?这算不算帝制的一种进步?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是有一定的问题的,因为帝制延续到了清朝,已经达到一种登峰造极了。无论是从版图还是从这个集权的角度,权力的集中方面都达到一种登峰造极了,然后他的后宫群相对来说比明朝名义上是少了一些,但实际上的人数并没有少那么多。
就比如说清朝的整个的历史之中,皇后之外,有皇贵妃,贵妃,还有其他的妃子,如这个庄妃,瑾妃,珍妃等。后宫制度的规定也是相当的严格了,嫔妃数目呢,出入也比较大。比如说康熙,他拥有后宫嫔妃79人。乾隆,他的后宫数量更是大大超过了规定的数目,而同治,光绪也就一个皇后,两个妃子,总共才三个人,又远远没有那么多的嫔妃。
而后宫的晋升制度也没有特定的模式。有的是属于逐级晋升,也有的是越级加封,还有的就是有封有降。一般来说呢,清朝的这个宫女的数量比明朝减少了,一般就是规定是要在300人以下,但是实际上呢,也不止这么一个数。就比如说这个皇后,伺候皇后的宫女呢,一般是有十人,伺候皇贵妃呢,是有八人,然后伺候贵妃的,大概是八名宫女。其他的妃子一般是有宫女六名伺候,然后贵人呢,共有四名宫女伺候,常在呢,是共有三名宫女伺候,伺候答应的宫女一般只有一名。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表面上后宫数量也没有这么多。但是有的皇帝,比如说康熙会就会有比较庞大的后宫群,乾隆的后宫群数量更大。说到同治,光绪这两个皇帝,还有这个宣统,他们其实都是1840年之后的皇帝,鸦片战争之后受到西方人的影响比较多。一个是这个列强的入侵,老是战败,对他们的皇权呢,有一定的这种威严上的损低,然后呢,自己也多少受到一些这种西方文化的影响,故而他们才只立了一个皇后两个妃子。尤其是宣统,只有一个皇后,还有一个妃子,就两个人,基本上给人的印象就好像是后宫比较人比较少。
其实,从整个的清朝看,不管是康熙,还是乾隆这些皇帝,他们的后宫数量是非常庞大的,个人觉得,清朝的后宫制度并没有比前朝多么完善,人数也并没有比前朝少多少,因而也并不能从这个方面来评判说,清朝的这个帝制是有所进步的还是有所倒退的,这个是没办法能比较出来的。
清代妃嫔最多的皇帝是康熙,55个,也有说65个的。其次是乾隆,41个。光绪最少,只有三个。
清代后宫人数少,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的两条:
第一、清代的皇帝,除了后来的同治与光绪外,都是有一定选择范围的。想当皇帝的人,要与其他兄弟竞争一番的。
清代自康熙后不立太子,各皇子在父皇去世后,要静等遗诏来揭晓答案。因此,对于每位皇子来说,生前势必要在父皇面前好好表现一番。如果一个皇子非常好色,身边的女人一大堆,让父皇一看就是个酒色之徒,那他还怎么当皇帝?
清朝中年继位的皇帝不少。雍正即位时45岁,嘉庆即位时35岁,道光即位时39岁。很显然,他们几位在当上皇帝之前,肯定都是想尽办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位清心寡欲的高尚人士。等到真的即位了,也是人到中年,精力也不够了,也没那么多心思去享受艳福了,所以妃嫔也就相应的少了。
第二、由于清代皇室长期的内部近亲通婚,导致了生育能力的下降。同治、光绪、宣统三代皇帝无子嗣。这是长期近亲通婚造成的恶果。皇帝自身力不从心,当然就提不起纳妃的兴趣。这也是清代后宫冷清的重要原因。
何差异?
关键在于,我们对渔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政治经济文明文化思想,不但不知道不了解,而完全单纯单一的农耕民族汉族的传统传承的历史观念去看去理论去理解。
清王朝统治者从始至终竭尽全力保护保持自己渔猎民族的生活习俗习惯,坚持坚守自己民族独立不同于汉族的文明文化与其本民族的文明文化意识形态不动摇,不被农耕民族的传统文化同化。
比如无论是驻守北京还是各地的滿族人,都是严格的与汉族隔绝开,独立居住而且滿族可以与所有渔牧民族通婚,而绝对不允许满汉通婚,而且所有滿人都集中居住于滿城之内,有按滿族严格的严苛八旗组织制度履行职责完成任务,及其必须遵守八旗原始的思想生活思想方方面面渔猎民族传统传承的教育。
统治中国的滿族上上下下一致严苛严格要求,上上下下决不松懈马虎。
在清王朝统治时期始终如一,自律性极端强势,决不允许违背,更谈不上违反。
从皇帝到最下面的满人统统如此一致的严苛严格要求自律,只要违背即按渔猎民族的原始处理处罚方式方法去办理。
你说是不是历史封建农耕帝国帝王制度的一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