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隔水隔语言。
端午节将来临,我说一个方言谜,你们猜:
田家的女,
竹家的衣。
下河洗澡,
上坎脱衣。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领悟分布又广,在没有推行普通话之前,都是靠方言交流着。随着改革开放,人口流动多了,方言渐渐地跟不上时代了,导致现在的方言都快没落了。
因此,喜欢模仿方言的汪涵,出于爱好,出于一个文化人的使命,投资了四百多万,开启了保护方言计划。
他计划用五到十年的时间,组织十支调查研究团队,对家乡湖南50多个地方方言进行研究收集,用声像方式保存资料,整理完后捐给湖南省博物馆。这是一项有意义的事。
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汪涵的《有味》,你就能理解他的情怀。还可以去看看易中天的《大话方言》。
古时没有飞机,轮船,汽车,电话,电视,电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规律,乡规民约在一个区域内都一样,不仅语言交流形成了方言,而且长相也有相似的地方,动作,神态,也很像,连病也有地方病……
方言多是坏事吗???对于答案,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方言多恰恰体现了汉语言的多姿多彩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音乡情的魅力是只会讲普通话的人一辈子都体会不了的!每个地方的人都有保持己方独特性的权利!况且,现在普通话早已是铺天盖地式地普及,极大地压缩了方言的生存空间,还有必要考虑方言多会影响不同地域人的交流吗?
最初是 人口迁徙→外来语言上层+原住民语言底层
后来是 地理原因→自身独立演变+邻近方言影响,文化交流→其他方言影响+共通语影响+外语影响
和水土有关。中国地形地质复杂,水土也自然复杂。所以,比如一个定居呼市的天津人,经过几十年,还自以为保持着天津特有口音,周围人也以为然;忽然有一次,他去了外地,却惊讶地发现别人一听就知道他是呼市人而不是听出他是天津人。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二者的相同点:第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第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自然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
中国的方言多得数不清,实在是太多了,例如长沙市内与只隔几十里路浏阳、望城的方言就不同,就是住在不同地域的亲戚讲话都各不相同。更奇怪的是有些方言的字和词在字、辞典中根本查不出,只可意会不可字传。中国的方言真夠文字研究者研究十辈子的。
方言我认为是文化的形成,是不拘一格的艺术,在不同的地方又有相同,是文化的沉淀。同时我认为又是没有界限的,就像中国有a(啊)o(喔)e(鹅),外国有ABC,都是贯通的,只要用心体会,不是很难理解方言。正如我说的方言是一种文化,语言是一门艺术,想要在语言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就先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吧。方言是从文化中来的,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我认为中国的方言是由于每一个地方的水土不一样,还有饮食习惯不一样,风土人情不一样,所以才会形成各地不一样的方言。
总体来说,汉语方言是北方差距小,基本上北方各省发音就算不完全一样,但基本上都能互相听得懂,甚至全国人民都听得懂北方各省方言。南方方言极其复杂,我在安徽省庐江县,我们县方言都有许多种。下面我分析一下南北方言不同的原因。
为什么北方方言相对统一?
北方多平原,少河网,古代交通便利,受战乱饥荒等因素影响人口迁徙频繁,比如东北很多人祖先是从山东迁过去的,交流频繁导致方言差距小。
为什么南方方言差距大?
南方首先地形复杂,山川河网密布,交通困难,又受古代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影响,基本上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活相对封闭,一帮人固定生活在那个区域。甚至古代有些妇女一辈子没有出过村庄都有,语言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走各自的发展路线也就形成了今天方言差异,比如蜀道难,古代四川的居民,可能数十代人没有离开四川盆地,外面的人也很少进入,相对来说与世隔绝。两广地区古代以前是发配犯人的地方,没有多少外地人愿意去,也是当地居民世代居住在此。所以各自封闭发展,语系十分繁杂。
这就是我国方言差异的原因。
方言是祖辈传来的
每个地方,都有很多民俗习惯,经过很长时间,形成一定言语,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就成方言了。
方言当地居民祖先们说话交流形成的本地人音腔。一直都被子弟沿用。尽管现在用普通话教学,孩子们回到家还会用方言跟家人交流。
方言就是地方话,我觉得这是区域和环境不同形成的
方言,方是地方,言是语言,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语言。
方言的形成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的变迁,民族的融合等原因所形成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在古代又不统一,各地区相对独立,又封闭,几乎不对外交流。因此各地方就形成了自己的方言特色。
由于战乱的原因,人口的迁移也形成了一些方言。比如,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使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同时也形成了和原著居民不同的客家话。
即便是同一个地域,各个区县的语言也有差异。主要是语音的差别,声调不同。比如 陕,这个字普通话是三声,可陕西方言却念四声。
再比如陕西方言,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书同文,那时的关中话的地位如同今天的普通话。到唐宋时期,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关中话己不再是官方语言了。而关中话就现在来说,又分东府话(西安 渭南 铜川),西府话(宝鸡 咸阳西部)。
而陕北的方言又受到山西的影响,与西北的游牧民族交融,也加入了一些蒙语。
而陕南话,又受到西南方言区的影响,楚语,蜀语的影响,比如汉中人说话吐字较快,发音轻,接近四川的口音。而靠近关中的洋县,它的语言又接近关中话。
这些也就是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语言,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地理环境的原因,也有我们是个多民族国家的原因。
正所谓:中华历史五千年,南腔北调各不同。
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古代时候由于交通不便,使人们沟通范围缩小,久而久之,一种口音便成了一个圈子的官方语言,彼此能懂,就形成了固有的方言形式。
随着交通,商贸不断发达,方言也从一种固有的发声被交流圈的另一种或几种发声所影响,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改变,这也是十里方言不一般的原因。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各方言之间并未斩断一切联系,他们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基本上还是相同的。
社会的发展往往造成社会内部进一步的分工,这样,同一分工的人群在语言交际上就具有某一社团的特征,产生了语言分支或者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社会的发展往往还伴随着人群生活地域的扩展或者迁移,这样,原来是同一种语言的语言群落,由于地域的变更,某一地域的语言变体就会跟原来的语言逐渐有了差距,各地域之间的语言变体有了自己的稳定性,就产生了地域方言。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都是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范围不同。
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而地域方言则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所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虽然都叫方言,但划分的角度是不同的。
(2)内部差异不同。
域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语音上,同时也反映在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方面,而社会方言的主要差别则在一般词汇方面,语音、语法方面没有差别。
(3)发展趋势不同。
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独立的语言,或在社会高度统一融合情况下可能消失;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的基本词汇、语音系统、语法结构,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相关,都是单一语言分化而成的后代。但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1)从社会分化看,地域方言是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不完全的结果;而亲属语言则是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进一步加剧而完全分化的结果。
(2)从语言分化看,地域方言是随着共同语分化发展,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但地域方言的新词、语法格式等与共同语有相当大的共同点;而亲属语言中的词语、语法格式等不断扩大自身的特点,并向不同方向加速分化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立的语言系统。
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方言还是不同的亲属语言,主要取决于社会分化的程度以及共同语是否继续存在。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语言逐渐产生了方言。方言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例如长期的小农经济、社会的分裂割据、人口的迁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抵触、相互影响等。
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方言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汉族的先民开始时人数很少,使用的汉语也比较单纯。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者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人发生接触,汉语就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扩展资料
方言多的省份介绍:
1、安徽省: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吴语、徽语、赣语等等。
2、广西壮族自治区:粤语、桂柳话、客家语、平话、湘语等等。
3、福建省:闽东语、闽南语、莆仙话、闽中语、客家语等等。
4、湖南省: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家语、湘南土话等等。
5、江西省:赣语、客家语、江淮官话、吴语、徽语等等。
6、海南省:闽南语-海南话、粤语-儋州话、迈话、疍家话、临高话、军话等等。
方言多恰恰体现了汉语言的多姿多彩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乡音乡情的魅力是只会讲普通话的人一辈子都体会不了的!每个地方的人都有保持己方独特性的权利!况且,现在普通话早已是铺天盖地式地普及,极大地压缩了方言的生存空间,还有必要考虑方言多会影响不同地域人的交流吗?
大家好,我是一个头条创作者,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提问,在答题方面,我有着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方言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有地理的区隔,比如大山大河的隔断,行政区划、国家边界的分隔,这样不同地区的口音才能够各自独立地变化;另一方面,移民和外族入侵的影响也很重要。汉语的官话方言声母韵母合并、声调简化、失去入声,一定程度上是近千年来外族与汉族融合的结果,契丹、女真、西夏、蒙古、满洲各民族的入主北方,在基因和语言上都留下了痕迹。被外族统治少的区域,语言就比较存古,比如中国的长江以南(这其实可以分两层看,第一南方高山大河多,游牧民族入侵者很难打到那里,第二一旦北方发生战乱,北方的豪门望族经常举家迁往南方,他们的语言也就在南方得以保存,这一点上客家方言是很好的例子);地理交通闭塞的区域,语言也倾向于存古,比如整个北方,仍然存在入声这一古老特征的,就是分布在黄土高原上的晋语,还有山东丘陵深处的几个语言点。
以上就是属于我个人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开开心心的做头条,头条作品能更进一步,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回答,谢谢大家!
官话在学术里就叫官话方言,也分了很多种,中国自古以来疆域就大,而且古人往来之间并不象现在这样方便,所以基本上各地都以自己当地语言为交流语言,这种语言是随着历史变迁、地理环境等因素行成的,并没有完全统一的一个标准,现在的八大方言形成是因为使用这些方言语言的人相对形成区域,某区域内的大部分人都使用这种语言交流,就形成了现在的八大方言,但如果细究,就同一方言区域,各区县语言都可能不一样,这就是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方言没有人规定,只是大家习惯约定俗成的语言。官话是因为各地区之间需要交流,大部分人都能听懂的语言就逐渐成为了大家共同使用的语言——官话。一般来说官话都是统治者所在区域的语言。比如现在为什么国际通用英语,就是因为英国的殖民主义时期形成的,汉语开始热,是因为中国逐渐开始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重要力量。所以,是先有方言,后有官话的
哪里都有方言,外国人也如此,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天经地义啦!
和地有关,地气的不同导致了 文化语言上的约有差异
人口迁移,文化融合,就这么来的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各方言之间并未斩断一切联系,他们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基本上还是相同的。
社会的发展往往造成社会内部进一步的分工,这样,同一分工的人群在语言交际上就具有某一社团的特征,产生了语言分支或者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
社会的发展往往还伴随着人群生活地域的扩展或者迁移,这样,原来是同一种语言的语言群落,由于地域的变更,某一地域的语言变体就会跟原来的语言逐渐有了差距,各地域之间的语言变体有了自己的稳定性,就产生了地域方言。
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都是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范围不同。
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而地域方言则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所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虽然都叫方言,但划分的角度是不同的。
(2)内部差异不同。
域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语音上,同时也反映在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方面,而社会方言的主要差别则在一般词汇方面,语音、语法方面没有差别。
(3)发展趋势不同。
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独立的语言,或在社会高度统一融合情况下可能消失;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的基本词汇、语音系统、语法结构,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相关,都是单一语言分化而成的后代。
但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1)从社会分化看,地域方言是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不完全的结果;而亲属语言则是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进一步加剧而完全分化的结果。
(2)从语言分化看,地域方言是随着共同语分化发展,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但地域方言的新词、语法格式等与共同语有相当大的共同点;而亲属语言中的词语、语法格式等不断扩大自身的特点,并向不同方向加速分化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立的语言系统。
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方言还是不同的亲属语言,主要取决于社会分化的程度以及共同语是否继续存在。
方言就是吃水的 问题,水土对语音影响较大,时间长了就形成固定的语音,就是方言。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各方言之间并未斩断一切联系,他们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基本上还是相同的。 社会的发展往往造成社会内部进一步的分工,这样,同一分工的人群在语言交际上就具有某一社团的特征,产生了语言分支或者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社会的发展往往还伴随着人群生活地域的扩展或者迁移,这样,原来是同一种语言的语言群落,由于地域的变更,某一地域的语言变体就会跟原来的语言逐渐有了差距,各地域之间的语言变体有了自己的稳定性,就产生了地域方言。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都是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范围不同。 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而地域方言则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所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虽然都叫方言,但划分的角度是不同的。 (2)内部差异不同。 域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语音上,同时也反映在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方面,而社会方言的主要差别则在一般词汇方面,语音、语法方面没有差别。 (3)发展趋势不同。 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独立的语言,或在社会高度统一融合情况下可能消失;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的基本词汇、语音系统、语法结构,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相关,都是单一语言分化而成的后代。但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1)从社会分化看,地域方言是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不完全的结果;而亲属语言则是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进一步加剧而完全分化的结果。 (2)从语言分化看,地域方言是随着共同语分化发展,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但地域方言的新词、语法格式等与共同语有相当大的共同点;而亲属语言中的词语、语法格式等不断扩大自身的特点,并向不同方向加速分化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立的语言系统。 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方言还是不同的亲属语言,主要取决于社会分化的程度以及共同语是否继续存在。
这大概和地理位置和历史有关。
中国的政治中心长期在北方。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统一王朝京城的迁徙,大约是东进北上,转来转去,总在北纬34度以上,也就是黄河流域和黄河以北。如果跑到长江以南,那就糟糕,只能叫“偏安”了。所有的臣民,都会盼望那“王师北定中原日”。至于那些建都江南的,则多半是短命王朝,而且只有半壁江山,甚至半边都没有。比如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还有南宋,再小一些的不说也罢。定都北方,则往往都能长治久安。比如汉,比如唐,比如宋、元、明、清。明政权本来也是在南京的,后来被朱棣搬到北京去了,这一搬,很持久地就混了二百多年。要是仍在南京坐天下,那命运就很难讲。
北方总是趋向于统一。统一中国的,也总是北方人,或者从北方开始,南方则总是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包括说话。北方也容易统一,沃野千里,一马平川,站在高处喊一嗓子,大伙儿就全听见了。便是逐鹿中原,也痛快。不像南方,坑坑洼洼,曲里拐弯,到处是崇山峻岭,到处是江河湖泊,重重叠叠,云遮雾障,想抓个俘虏都不容易,人一闪就没了影儿,你上哪儿找去?所以,仗一打到南方,往往就没了快刀斩乱麻的痛快劲儿,拉拉扯扯,纠纠缠缠,没完没了。等到好不容易打下来,也就不再有进行文化统一的雄心壮志。只要南方人挂了降旗服了软,哪怕口服心不服,也就拉倒。过去怎么过日子,今后也还怎么过日子;过去怎么说话,今后也还怎么说话。哪怕是说“鸟语”,也不管不问了。不这么着也不行,管不了嘛!要管,也只管得了官,管不了民,而且,也只能要求官们在官场上说官话,管不了他们在家里面说土话。
于是统一的北方就有了统一的语音,松散的南方则继续七嘴八舌。前面说过,北方方言内部的分歧是很小的,语音系统也比较简易。北方方言四大块,华北、西北、西南、江淮,这是现代的分类。隋唐宋金时,北方方言却是汴洛(中原)、燕赵(河朔)、秦陇(关中)、梁益(巴蜀)四类,可见北方原先也不怎么统一,但后来汴洛和燕赵先统一了起来,成为北方方言的代表——华北方言,而且又占领了东三省。秦陇变成了西北,梁益变成了西南,江淮算是后发展的,它们与“正宗”官话(华北方言)的分歧,顶多也就是这三个次方言区中人,可能会男、蓝不分,跟、庚不分,信、性不分,或资、知不分,雌、吃不分,四、是不分。比方说,把“男裤子”说成“蓝裤子”,把“是十九路”说成“四十九路”。其他,也就是调门的事了。
南方方言就复杂得多,和北方方言相比也隔膜得多。比如一个南方学校的校长宣布:“教职工开会,家属也参加。”在北方人听来,便可能是“叫鸡公开会,家畜也参加”。光是听不懂倒也罢了,有些南方话,就连写出来也是看不懂的。比如“伲拨俚吓仔一跳”,“佢分一本书”,“我畀狗咬咗”,“汝店遮看会着”,你懂吗?其实它们分别是苏州话“我被他吓了一跳”,客家话“他给我一本书”,广州话“我被狗咬了”和闽南话“你看得见吗”。这种说法,不要说北方人不懂,南方其他地方人,也未必懂。
南方方言腔多,调也多。普通话只有三十九个韵母,闽南话却有七十五个,比普通话多一倍;粤语也有五十一个。当然,它们的声母要少一些,但发音却极难。声调呢?普通话四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吴语八个,平、上、去、入各分阴阳;赣语六个,平声和去声分阴阳,上声和入声不分;客家话也是六个,平声和入声分阴阳,上声和去声不分;闽语七个,只有上声阴阳不分;粤语声调最多,不但平、上、去、入各分阴阳,而且阴入还分上下(上阴入和下阴入),一共九个,有的地方还有十个。难怪北方人一听到南方话,尤其是听到粤语闽语,就一个头有两个大——人家声调就有你两个多嘛!
这大约就是所谓南北之别了:北方求同,南方存异。所以八大方言除北方方言外,吴、湘、赣、客家、粤、闽(闽南、闽北),七个在南方。八大菜系,鲁、川、苏、粤、湘、浙、徽、闽,也是七个在南方。南方总是比北方丰富多彩。
南方多样,北方统一。
和地有关,地气的不同导致了 文化语言上的约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