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无线登录
视野无线

孔子如何评价《关雎》?对教育有何启发?

> 城市

孔子如何评价《关雎》?对教育有何启发?

1032人浏览更新于 2023-05-26 21:18:30
回答
共11个回答
2020-07-25 16:57
+关注

《关雎》是中国古代首部诗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它通常被认为是描述男女恋爱的情歌。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是:“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也就是说,音乐表达的情感应该是一种温和的社会情感,温和的标准应该是“与礼相称”。

孔子认为《关雎》表面上是一首爱情诗,但通过爱情诗要使人懂礼貌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好自己欲望的度。

孔子认为情感是不可避免的,艺术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手段。适度的情绪表达有益于个人和社会,而过度的情绪宣泄,就对个人和社会有害。孔子主张的是中庸和适度的情绪表达,反对过度和不受控制的情绪宣泄。

孔子的中性美学思想在古代得到发展,并延续到当今,它具有当代性和普遍性,是艺术精神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运用和发扬孔子的中性美学对提高我们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创作更精美的艺术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2020-07-25 19:19
+关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五经之一。《关睢》开卷首篇: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行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侧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此诗运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青年男女的思慕情爱,真挚朴实,文词尤美,音韵和滔,匀称整齐,独具艺术特色,尤以开篇四句,更加脍炙人口。

孔圣人《论语》传语作评:《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首描写男女爱情诗作,能得夫子的评说,实为不易。

静心思想,启发也多。爱情婚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一部份,也是文学作品书写描绘歌颂的题。

如何作到,质朴含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张扬,不渲泄的情感表白,又不沦入淫乐无度的情色境地,适可而止,确是难以把握和需要探讨问题。

纵观今曰之诗坛,人躁意狂,贪名重利,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便可一炮走红,而后"色解唐诗”,撩逗得网络之上,唇枪舌战,怼骂疯狂,唾洙横飞,甚嚣尘上。

今曰重温孔老夫子对《关睢》之诗评价,不失太多的启发和教育意义了!

2020-07-26 06:55
+关注

《论语》中,孔子这样评价《关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痛。

《关雎》是《诗经》第一首诗,是一首优美的情歌。原诗是这样写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中描写的这位君子,正在热恋一位在河边采荇菜的美丽姑娘,为了表达对她的思念,竟至于长夜难眠、“寤寐求之”、“辗转反侧”,被爱情折磨的寝食难安,这是初涉爱河的青年男女的真实感受。但是,这位君子并没有沉浸在痛苦的深渊里不能自拔,而是在梦中想象用鼓乐迎娶姑娘的热闹场面。喜欢她,却不是像《陌上桑》中的那位府君一样想方设法占有她,而是想象采用正当的方式迎娶她;有“求之不得”的哀伤痛苦,但更多的是沉浸在爱情中的幸福快乐,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首诗已被有的版本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可见它的思想内容是健康向上的,这与当今社会某些歌唱爱情的靡靡之音绝非一类。由孔子对这首诗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一个只会板起面孔来说教的圣人,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对人世间青年男女美好纯真的爱情持肯定、赞扬的态度,只不过主张要“发乎情、止乎礼”。的确如此,情如果不受礼的约束,不知节制,乐而致淫、哀而致伤,那就与一般的动物没有什么两样,这就是儒家一贯主张的“中庸”,一切事情都要讲究个“适度”,美好的爱情也是如此。

由此自然而然地使我们想到中学生“早恋”这一不可回避的事实。男孩女孩到了一定的年龄,对异性有好感,相互产生爱慕之情,这本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阻止,除非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出家当和尚。做为老师和家长,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往往感到无能为力,话说过了不行,容易出问题;不管不问也不行,学生一旦沉靡其中,又怕影响了他们的前途。

我并非赞成中学生早恋,早恋的确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乃至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负面影响,但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这个现实,至少应当尊重学生的感情,而大可不必避之如洪水猛兽,甚至武断地为其贴上思想“不健康”的标签,爱情和亲情、友情一样,都是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做为老师和家长,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将学生一棍子打死。孔子倡导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许对我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有积极意义。

其实,中学生早恋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许多国家的对此采取不是“堵”而是“疏”,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使其明确早恋的危害以及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体现浓浓的人文关怀。因此,对于中学生早恋我们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更不可斥之为思想“不健康”,我倒希望有条件的中学开设“爱情教育”这类的校本课程,让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将来走上幸福的爱情之路,这是对学生的现在负责,也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2020-07-25 17:28
+关注

《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在当代中国仍然能博得很多年轻人传唱,可见这首诗歌的魅力有多大,纯洁而又唯美的爱情总能钻进少男少女的心房。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孔子对《关雎》一篇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孔子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实质上表达的是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 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之美”。以“中庸”来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这种评价和处理不同于后世某些儒家学派所提倡的“灭人性,存天理”,完全否定情感 ,而是肯定了“乐”与“哀”的合法地位,只不过要求“乐”与“哀”都不过分 ,都有所节制罢了。

这当然是一种古典的审美观,给现在人的印象就是:谦谦君子、落落大方、情不逾理、理应容情。对“乐”与“哀”不沉溺,不放纵。这对现代人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锋艺术,寻找醉生梦死的强烈刺激,追求“过把瘾就死” 的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2020-07-25 21:31
+关注

孔子如何评价《关雎》?对教育有何启发?

答:题目立意好,特此感恩!

这首诗我跟文友曾经有一次长谈,因为是《诗经》的开篇,相当于为《诗经》定基调,所以不敢马虎。《诗经·关雎》他的意思:字字句句说的就是周文王与其妻的故事,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青年是如何审美的?在庸庸碌碌平澹无奇的日常劳作中,流露出来的青春活力气息,是最诱人之美,这样的认识与周文王太相吻合了。

我的意思:爱慕思恋是人的本性本能,从“礼”的框架下去表达,男追求女为正途,正是儒家思想精华之一,言下之意是泛指。就如《易经·上经》起始讲道——天地大道;《易经·下经》起始讲德——夫妇之德。

因为歌词中没有哪一句哪一字是明确指向周文王的,颂扬的就是人性之美。是对积极正面的社会现象的描述。

所以,后来争论的焦点成了泛指——“虚构”;周文王——“实有”两方面了。他说虚构在十五国风中是不存在的,他的定论,又觉得太玄了,最后不了了之。

孔子自己专门有描述,《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根据老夫子的教导:求之不得,寤寐反侧之苦;求而得之,琴瑟钟鼓之乐。有苦不失和,有乐不失正。这是特别关照的,其它的没说。

笔者还是坚持泛指,是夫妇之德前期的引领:寻找淑女、慎求目标、婚前止于礼、等待礼成、祝福百年好合。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别忘了是男子主动。人人知道了这个过程,教育便成功了,为未来幸福生活起了良好的开端。敬奉!

2020-07-25 14:16
+关注

《关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孔子在《论语.八佾》里中肯的评价:《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认为《关睢》宣扬了一种快乐但是不过分,哀伤但是不过度的理念。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首先反映了儒家“中和”思想、追求平衡的美学理念。其次,人不要碰到一件好事或坏事,就狂欢或者发泄,沉溺于大喜大悲之中。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念对我们现在仍然有很现实的教育意义。如果读懂了孔子这些理念,“狂躁症”、“抑郁症”、“路怒症”……就会减少很多。

2020-07-26 16:55
+关注

孔子思想大部分以经落伍了,没落伍那一小部分今天谁学。当今最该学的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最适合中国人民。毛泽东思想包括了人间所有的真理与道理。

2020-07-26 08:52
+关注

这首诗表面上是讲情,侧重在表达义,情融于义里面。教导年轻一代在爱情上不能随心所欲,妄为,喜新厌旧,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

2020-07-26 08:31
+关注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蕴含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偏不倚,适而有度!

2020-07-26 10:25
+关注

不知道

2021-12-22 20:09
+关注

孔子把《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篇,在三千民间诗歌当中摘选出来的三百首放在第一,可见孔子是非常推崇《关雎》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我们最初的刻板印象里是说男士对于女子思慕爱恋的描写,在孔子的眼里,这首诗源于周王后为君王挑选后妃的故事。所以后世才有这是一首赞颂“后妃之德”的诗的说法,这也是推崇礼法的孔子把它列在诗三百首篇的原因之一。

这里所写的雎鸠就是我们熟知的鸳鸯鸟,我们都知道这种鸟呢是代表忠贞的爱情鸟,一生只爱一回。我们以为古代三妻四妾的认知其实是错误的,正确的认知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这篇雎鸠说的就是周王后为了给周天子挑选妾妃而作的诗。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这两章要怎么翻译呢?参差的荇菜呀,左右漂流呀。窈窕的淑女呀,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呀。求之不得呀,早晚都睡不着。怎么办呀怎么办,辗转难眠呀。

这像话么?这多轻浮呀。这哪里是君子呀,这是流氓呀!

按孔子的标准,你小子这就是非礼了呀!什么是礼,礼者,发乎情止乎礼也。能这么恬不知耻的说出来么?当然不能,非礼勿言嘛!

可是这篇关雎是女人写的,是一个心思缜密又端庄大气的王后写的,她想从众多的女子当中挑选以为德貌双全的淑女跟她一起辅佐君王。但是这毕竟不是一个正常女人所期望的,要同另外一个女人分享自己丈夫的爱,所以她的内心纠结,左右为难。所以才会像漂流的荇菜,才会辗转难眠。

《韩诗》里是这样记载的:“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关雎》豫见,思得淑女以配君子。。。。知诗为康王后夫人作。”据说某一天,周康王没有上早朝,古人认为君王不早朝是因为他身边的女人无德。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可不能小看早起这件事,一日之计在于晨呀,后世的清王朝就有强制的规定君王早上必须早起开朝会,历朝历代勤政的君王大多如此。所以讲到这大家就明白了,周王后挑选贤德的淑女不仅是为了扩充君王龙脉子嗣,也是因为后宫的女子不能受到专宠。

这个流字用的是真好,如果将这些参差荇菜比作待选的妃嫔,那么流字就是形容用手在水里划拉,左右为难。她的使命是要和别的女人分享君王的爱情,这太痛苦了!谁不想万千宠爱于一身呢?所以她要完成必须完成的事情,又寤寐思服:到底什么样的女子,又不会跟自己争宠,又能辅佐的了君王。

所以这个淑女就有一个标准了,什么标准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既然不能左右流之,只好左右采之了。这也是后来那些等待进宫的女子被称作“采女”的典故由来。好了,话不多说,那么淑女到底是什么标准呢?

两个标准:琴瑟有之,钟鼓乐之。

古代有“南琴北瑟”之说,按五行方位来说,天南地北,南为尊,北为卑。古代琴瑟之美又指夫妻和谐,但是任何和谐都是有前提的,没有互相尊重,就没有和谐。所以在这里,琴瑟友之的意思是说,希望采上来的女子能遵守尊卑的道理,不要一进来就觊觎皇后的位置,要懂规矩知进退识大体,互相之间友好相处才能长久和谐。

这个“芼”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流”、“采”我们都知道什么意思了,这个“芼”是什么意思呢?

朱熹在注释《诗经》的时候是这样解释的,“芼”就是“熟而荐之”的意思。这个比喻真好,什么叫做“熟而荐之”呢?就是我先和你培养一下感情,熟悉了你的品性后,我才举荐你。

这真是一个聪明的王后呀,在熟而荐之之后,就是最后一个考核标准了,钟鼓乐之。

在古代,钟声是收敛之音,代表结束。鼓为生发之音,代表开始。所以古代战场上打仗之前都要先击鼓来鼓舞士气,战争结束就要鸣金收兵。“钟鼓”在这里表示有始有终的意思,王后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说,我把你举荐给君王,跟我一起辅佐君王并不是让你短期在这里的,我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只不过是要你和我一起安和国家,完成这个共同的理想而已。

诗经中用“琴瑟”比喻“尊卑”,用“钟鼓”代表“始终”,由此可见礼乐之旨。孔子论诗以《关雎》为诗,跟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读诗不明礼,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

对教育的启发?大概就是厚德载物吧。

女人的德一厚,心胸一开,世界便会随之宽广。所以古人形容女子为乾坤的“坤”,何为坤?坤有什么特性?

坤就是大地,大地乃万物之母也。我们常说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大是汇聚了江河湖泊,不管是干净的水还是有污染的废水它都一一包容了,慢慢消化。比大海更大的当然是大地,我们对于大地母亲无尽的索取破坏,可是它依然包容我们,产出食物孕养万物。

所以我觉得是厚德载物,当然这不止是教育女性的,男性也要厚德载物。

查看城市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