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药性的认识和论定,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对为数众多的药物的各种性质及其医疗作用的了解与认识不断深化,进而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除病邪,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治疗作用,乃是因为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中药药性可概括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中药是用于预防与治疗疾病的,也是养生保健的首选者。因此,认识并了解,或者掌握与利用,都是非常的严格的,是有一定的制约的。非专业者,不可妄为。
从<神农本草经>开始,中药的味道,性质,归经,功能与主治等等,都有详细的说明了。可以参阅之。
中药药理学,是专业的药物与功能的详细的介绍性著作了。并明确了药物的四气与五味,強掉了九谓十八反与用药禁忌等等问题。是临床应用的指导性著作了。
中药在临床应用时,不但要分辩寒热,而且还要掌握好性质,有毒与无毒,大寒与大热,配伍禁忌,相互关系,用量,与疾病的联系与反应,其药动学中还要掌握好升降浮沉之作用,妊娠反应,毒副作用,极限量等等。这些都是临床时,必须要掌握好的知识了。因此,中药的使用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务必遵守规则,否则有后果。
中药的药性分为四气五味,(|)四气,就是寒,热,溫,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也称为四性,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而溫次于热。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作用。而溫热药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補火助阳,溫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辛能行,甘能補,和,缓,酸能收敛,苦能泄,燥,坚的作用,咸能下,软的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