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回答:
前几天去电影院刚刚看完小丑。底下给大家分享一下观后感。
1.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看后很震撼。
“这个世界什么好笑什么不好笑。都是你们来定义的。”
一部电影好与不好,每个人评判的标准不同。
我在影片评论中看到这么一条评论:基因装上子弹,性格瞄准目标。环境扣下扳机!电影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2.这部电影总时常2小时2分钟的电影,除了眼泪打湿了眼眶以外,我感悟到了对人性的思考。
非常赞同当今流行的一句话:“在雪崩之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谢邀!
说实话《小丑》在拍摄角度上,的确是一部好片,无论是一个又一个的反转情节以及表演、音乐,本片重复出现的元素,像楼梯、光芒、舞姿、日记上的那句话、小丑的笑容等都是剧本质量的保证。
但是,个人是不太喜欢看带有批判社会现象、揭露人性黑暗面的影片,即使这部影片是获奖大片,影片的确也是有些深度。
人生本就不易,每个人都活得不太容易,生活需要阳光和正能量,社会的负面和人性的残缺不用揭露大家也心知肚明,所以个人推荐几部近几年来比较积极向上的印度影片,希望大家看后会有不一样的观感,会喜欢~
第一部:《神秘巨星》 第二部:《摔跤吧!爸爸》
标准小圆圆
人性的丑陋,所以当某人做出某些行为时,不要疑惑,不同人不同人生,就会有不同的行为,尊重和理解每一个人。
看过电影后,亚瑟的转变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不是掉到化学池中马上就可以化身小丑,造就他的并不是偶然的悲剧,更不是凭空捏造的天方夜谭。
在影片开头的第一个画面,便是亚瑟拉起自己的嘴角,强迫自己露出笑脸,他似乎从来不是一个快乐的人,但是母亲潘妮却叫他的昵称为happy,亚瑟从来都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个角色的转变在绝大多时候,都是藉由有形无形的势力对抗所产生,让角色的本质浮现,对于亚瑟来说,想要探究他的相对原则是什么,先要了解他内心深处最大的渴望,亚瑟曾在日记中加重写道 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价值,他希望受到认同的渴望是如此强烈,而与之相对立的便是社会的冷漠。
冷漠在这世上随处可见,也许我们每天都会让某些人受到冷漠而不自知。正因为冷漠是如此的轻而易举,有时候并非我们的本意。除开这些,嘲笑、排斥也充斥着亚瑟的生活,当自己的表演录像被拿来在莫瑞的脱口秀中反复播放,受尽观众的嘲笑时,这深深击中了亚瑟那脆弱的自尊心,当一个精神病患者内心渴望无法达成,还不断惨遭蹂躏,步入极端也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
亚瑟开始通过伤害他人寻找自己人生存在的价值,第一次在地铁中杀死三名华尔街人渣后。小丑被媒体描绘成了地下警员,受到城市底层民众的追捧,这是亚瑟第一次感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种感觉让亚瑟越陷越深,当他在莫瑞脱口秀中杀死莫瑞面向摄像机的时候,这种体验让亚瑟寻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就像《喜剧之王》中的鲁伯特所说,宁愿当一夜的皇帝,也不要做一辈子的无名氏。
本片最成功之处,就是将“小丑”这一扁平人物扩写为极其复杂,特殊的角色。编剧为此也做了很多心理学和精神病资料的调研,亚瑟是典型的Psychopath人格,其一大特征便是没有同理心,无法理解正常人的喜怒哀乐只能模仿,这便是亚瑟“不幽默”的根本原因。可又因为自身遭遇,让他极力想以正常人身份融入社会,其结果必然失败,最终在轮番打击下滑入社会的阴暗面。可以说是堕落,但也可以说本就是亚瑟的归属。
更多关于小丑内容的解析,你可以看我发出的小丑视频解析!
《小丑》当之无愧是今年对人性剖析最深刻且最成功的一部电影了。主人公亚瑟是一位生活逐渐走入困境的喜剧演员,他每天要扮成小丑来讨观众欢心,也只有扮成小丑他才能笑对生活。可是他身边的人和生活却容不下他,把他一步步逼入绝境,从乐观的生活态度到精神逐渐崩溃。
在遭到同事陷害,老板开除,接连在地铁上被三人毒打,他内心的魔鬼由此被释放出来了,他开始反抗,他拿着枪毫不留情的把三人杀了。亚瑟的这一举动,电视开始报道,这反而让在同一困境中的人开始站出来。当亚瑟在电视台把著名的喜剧表演者杀了的时候,整个城市也就开始暴乱了,他们烧车抵抗政府,并开车撞警车救出亚瑟。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电影不能再中国上映的原因,其他国家影院播放这部影片时,会在现场请很多的保安,防止发生暴乱。因为影片会让处于同一处境的观影者发出共鸣,如果全国各地都有人站出来,不满与现状那么这个世界就会乱。太平是我们人人的向往的,谁也不希望再出现暴乱以及烧杀抢掠。所以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理解多于怀疑,多多帮助处在困境中的人,那么和谐将会是我们生活得最舒服的一个状态。
生活不易啊,不是每天笑着就真的开心,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的不如意,我们只看到小丑笑,却没有看到面具下的眼泪。他有时候流泪也会被当做笑话来看。
悲伤生而不易
本片的男主角杰昆•菲尼克斯无疑是整部电影的第一高光,在我看完之后仍然为他的表演默泪,尤其是在他由内而外地发生转变的那段表演。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在于,它让人们发现,没有这种阴暗经历或腹黑心理的人不会发现他们身边处处潜藏着像男主一样的“小丑”。
在片中男主希望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但现实中的他却是小丑,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社会,他都无法摆脱掉他人继续用“小丑”的眼光看待他,只因他患了一种笑病,电影里贯穿着对男主角的嘲笑与忽视,当他在公交车上大笑不止,他还可以递张名片告诉他人,但更多的时候,他面临的,是不解,是恼羞成怒,是重锤暴打,而影片中看似关心他的心理师,也只是在表面上询问他,却从未真正地倾听过他的声音,而女邻居的支持,到最后也只是他内心一厢情愿的幻想。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人认真地听他说话,他才如此希望成为默里,成为笑话大师,他所希望的其实是被人倾听,被人尊重。
然而当他的偶像默里也连同其他人那样嘲笑他时,他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没有了,他开始变得偏激,他把头发染成小丑的绿色,用血描画小丑的唇彩,在台阶上起舞,甚至用枪将曾经嘲笑他的人一个个地杀掉,包括他的父母,但同时,在他可怕的转变之下,我们不但没有讨厌他,相反地,我们同情他,因他的扭曲都是被那个冷血的社会所逼的,在他爬上车站立的一瞬间,所有人为他喝彩,虽然他没有成为受欢迎的脱口秀明星,但他已经成为了“社会小丑”的代表和领袖。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清社会中潜在的某些死角,它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是什么样子的,也让我们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声音。
首先,菲尼克斯的表演,无可挑剔。
但抛开演技,纯从故事来说,就emmmmm,有些期望落空的感觉。尤其是在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版的小丑珠玉在前,对比来看,2019版小丑,便显得寻常了很多。
一个观点:难以理解的变态、无差别的杀人和未知的暴力才最可怖。我就是喜欢暴力,我不在乎暴力的结果,我也不追暴力的求目的。
这便是诺兰的小丑经典的原因所在。
而2019版的小丑,更像是一个有苦衷的坏人。不绝对,便不特别。
简单粗暴点形容:怎么着,委屈了,被不公了,被无视了,被取笑了,所以我就杀人?
若不是菲尼克斯的演技在撑着,6分及格不能再多了。
还没有看过,希望值得一看
我是在网上看完这部电影,我的观点怎么说呢,可能跟我的价值观不太一样,我总觉得,这世界虽然邪恶,竟是利益,但是还不至于让人有放弃的冲动。
可能也是中美社会不同吧,中国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为人和善,就算旁边老大爷倒在路边,就算不帮他,也会默默担心。
而就个人来算吧,就自己有很多缺点,难道就会让所有人都不关心你吗。
不认识你的人第一句话不可能会对你冷言冷语,当你换一个心态面对世界,世界也会换个方式对待你
生活中很多人都跟小丑一样
1928年电影《笑面人》,电影中的主角正是DC创造小丑的灵感来源,完全可以说是此类型角色形象的开山祖师!只不过影片《笑面人》中的主角与DC小丑性格大相庭径。
“小丑”自诞生时起,人气一直高据漫画人物的首位,即使在多个版本的演绎下,大家对“它”的热情始终有增无减。在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蝙蝠侠》系列电影中,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风头更是盖过了拥有主角光环的“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
(此处有掌声)
在大获成功之后,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上部关于“小丑”电影上映仅仅七年之后,DC紧接着拍摄以“小丑”为主角的电影上映。
《蝙蝠侠:侠影之谜》(2005年6月15日在美国上映)、《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年7月18日在美国上映)、《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年7月20日在美国上映)
喜欢漫画人物的人都有个共识,那就是漫威的超级英雄和DC的超级反派最讨人喜欢(如“小丑”“猫女”“法老王”),喜欢“超级英雄”倒是可以理解,那,为什么有人会喜欢反派人物呢?
人性都有善恶两面,理性的一面大于“恶念”,人们都会遵纪守法,恪守本分。那,如果让“恶”的一面占据了上峰,我们就要去找一个方式进行宣泄。我觉得,这就是“小丑”被大众接受并喜爱的原因。“他”做了我们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情。“他”是一位病人(一种叫pseudobulbar effect的神经失调疾病,)“他”同时也代表了社会底层大众,在面对各种不公的时候,在被欺凌、排挤的时候,在被恐惧支配的时候,所做出的选择。
我想说2019年,杰昆·菲尼克斯版本的《小丑》可以让之前的影评人收“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这句话了。
2019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名单公布,DC新片《小丑》夺最佳影片金狮奖
生活慢慢的在催磨一个人原先的善良,妥协、委屈求全等等,都还是被逼的无路可退。笑却隐藏不了对生活的绝望,看剧中小丑的大笑,慢慢真的觉得生活也许就是这么的无奈,逼着自己去微笑面对生活!
总体而言,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十分黑暗压抑的电影。电影开头花了不少时间用来描写亚瑟受到的各种压迫,包括来自老板、同侪、华尔街白领、甚至母亲。这在我看来,只是为了合理化最后亚瑟暴力反抗的理由而已。
我们可以看到亚瑟虽然很努力试图可以克服狂笑疾病带来的挑战,但是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下,他始终无法完全融入社会,实现他给大家带来快乐的梦想。一方面,他是努力而励志的。但是另一方面,社会对他无情的漠视也注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可以说,这部片子某个程度十分真实地反应了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挣扎,特别是华尔街引爆金融危机后,美国贫富分化日益加剧。这种社会的冷漠更是让人觉得压抑难受。普罗大众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完全没有反抗的能力,那种累积在内心的忿恨也随着时间的累积终将爆发。
对于电影的结局,我觉得更多是作者对现实无奈而只能在电影中发泄不满的总爆发。这种鼓吹暴力推翻体制的狂热确实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特别是在现在世界很多地方充满各种惶惶不安之际,我感到这部电影实在太具有煽动力。
但是真正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无法靠这种激情式的完全摧毁得以解决的。这种浪漫主义的空虚最终除了给人带来一时的快感,几乎无法解决任何事情。对美国而言,固化的阶级利益已经无法被撼动,人们对此感到绝望。但是否就可以因此做出不顾后果的选择?就如同现在美国社会厌倦了现行的体制,但是却为了破坏它而选出川普,最终却更加分化一样,这才是美国社会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