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无线登录
视野无线

中国的教育方式是否要改变?

> 城市

中国的教育方式是否要改变?

1036人浏览更新于 2023-05-31 10:17:17
回答
共20个回答
2019-07-02 12:16
+关注

没法改了,因为都爱这么学

2019-07-01 11:19
+关注

中国的教育方式需要改变是教育界的共识,分歧在于如何改变。老师授课、学生们听讲、以考分论高低、一考定终身……这些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新时代,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她的不适应。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身的天赋和闪光点如何建立终身学习的机制?这些问题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去深思和探索。


2019-07-01 11:39
+关注

近些年,中国式教育可谓是饱受诟病。主要诟病点有两个:一是“填鸭式”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二是新时代的中国式教育没有出“大师”。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式教育是失败的,是不科学的,是应该大刀阔斧改革的。

对于中国式教育,哪些是正确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改革修正的?今天我们就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在做相关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新中国以来的教育情况进行一下了解。

新中国后中国教育发展状况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不足500人,各项科技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全国大多数人为文盲或半文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和较为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科技上更掌握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际领先成果。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我国高校共培养大学生(包括大专、函授和业余大学毕业生)超过三百万人。小学入学率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23%跃升至1976年的96%。中学方面,1931年,中国中学毕业生约1万人;1936年,全国一共仅54万中学生,1952年,初中和高中入学人数分别为124万和14万,1966年分别为272万和20万,1976年则增至2344万和861万。

到了今天,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已经超过90%,一些省份已经达到95%以上(譬如,湖南省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完成率就达97.58%)。201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4.5%(美国毛入学率是50%,完学率34%);截止到2011年,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13%,全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有1.2亿。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理工科差不多占五分之二。改革开放后,中国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如今中国制造、中国工程能力世界实力最强,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基础教育上的巨大投入密不可分。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1991年,印度进行经济改革时,有一半国民既不会读也不会写。哪怕到今天,印度仍然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文盲。所以,说新中国教育没有取得成就是不客观的,在这方面必须实事求是。

中国教育的问题

那么,中国式的“填鸭式”教育真的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了吗?对这个问题,占豪看法有两点:

一、中国的考试压力的确让孩子在成长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客观事实。这些压力来自于哪里呢?是来自于教育体制吗?个人认为,并不能简单这么看

2019-07-01 11:39
+关注

近些年,中国式教育可谓是饱受诟病。主要诟病点有两个:一是“填鸭式”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二是新时代的中国式教育没有出“大师”。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式教育是失败的,是不科学的,是应该大刀阔斧改革的。

对于中国式教育,哪些是正确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改革修正的?今天我们就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在做相关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新中国以来的教育情况进行一下了解。

新中国后中国教育发展状况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不足500人,各项科技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全国大多数人为文盲或半文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和较为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科技上更掌握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际领先成果。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我国高校共培养大学生(包括大专、函授和业余大学毕业生)超过三百万人。小学入学率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23%跃升至1976年的96%。中学方面,1931年,中国中学毕业生约1万人;1936年,全国一共仅54万中学生,1952年,初中和高中入学人数分别为124万和14万,1966年分别为272万和20万,1976年则增至2344万和861万。

到了今天,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已经超过90%,一些省份已经达到95%以上(譬如,湖南省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完成率就达97.58%)。201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4.5%(美国毛入学率是50%,完学率34%);截止到2011年,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13%,全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有1.2亿。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理工科差不多占五分之二。改革开放后,中国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如今中国制造、中国工程能力世界实力最强,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基础教育上的巨大投入密不可分。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1991年,印度进行经济改革时,有一半国民既不会读也不会写。哪怕到今天,印度仍然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文盲。所以,说新中国教育没有取得成就是不客观的,在这方面必须实事求是。

中国教育的问题

那么,中国式的“填鸭式”教育真的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了吗?对这个问题,占豪看法有两点:

一、中国的考试压力的确让孩子在成长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客观事实。这些压力来自于哪里呢?是来自于教育体制吗?个人认为,并不能简单这么看

2020-12-01 09:58
+关注

1976年以前,有谁知道会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会带来什么?什么时候教育向泰日芬靠拢,即是学生、家长、老师、校长、教委之更大福音。社会和人民的极大富足,是前提。

2019-07-02 00:10
+关注

改变是个漫长的计划,先从改变自己作起吧

2019-07-01 11:29
+关注

当然需要改变,现在的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与智商的培养,情商的培养几乎忽略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独生子女,性格上的缺陷被父母包容,在学校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相较于学习成绩,更应该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

2020-11-30 12:13
+关注

不会!中国制度和中国历史决定教育必须是应试教育。公平公正是中国教育的特点,这一点有别于西方国家一出生就有了固化阶层。中国国家制度要求教育必须公平公正,应试教育是保证公平公正最有效最合理的制度。从隋朝有了科举一直沿袭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2019-07-02 00:10
+关注

改变是个漫长的计划,先从改变自己作起吧

2020-12-02 09:50
+关注

中国的教育必须改变,否则它会直接影响中国人口的增长!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个人的收入虽然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其增长的幅度远不及消费的速度。在保证现实一般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子女教育开支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中国的教育不改变行吗!小学要参加什么兴趣班:学奥数、学跳舞、学绘画等等,反正没有想不到的,什么原因呢!“素质教育”的需要,虽然学校没有强制要求,但学校的一些管理规定却对特长有特殊规定,这不变相在支持。十年寒窗苦读下来,有的家庭承受能力是越来越差,一个孩子多如此难养还能多生!

2019-07-01 11:16
+关注

我认为中国教育急需改变的并非教育方式,而是教育从业者对于教育工作的态度。

如果将教书育人的事业当作养家糊口的工作来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自己的学生当成摇钱树看待。

那无论何种教育方式都无济于事

2019-07-02 00:42
+关注

教育乃百年大计。不敢说需不需要改变,目前的教育环境确实孩子家长所有人压力都非常大。应试教育的弊端确实也有,但是任何的教育体系下都会存在问题,也都有各种人才跳出,是金子相信总会发光的!

2020-12-02 22:02
+关注

必须要变!就是看改革的快慢了!

2020-12-01 09:54
+关注

改变那就会造成阶层固化。名校就那几个,一年的招生名额屈指可数,因此要改变很简单,在公立学校实行普通教育,不再为高考争破头,进入名校的竞争由私立学校完成,这样就实现了绝大部分人享受快乐教育,只有少数有经济实力的人在私立学校中享受进入名校的竞争教育,中国的教育就向西方看齐了。

2020-12-03 03:33
+关注

要怎么改变?希望不学无术的人也可以跟学到老的人一样的待遇?

2019-07-01 23:52
+关注

根据自身 我会认为或许是需要改变的 但不能是说的很绝对。只是个人观点

在中国 大部分父母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 这是中国与外国教育很大的差别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称赞可能会少 而外国的父母会用鼓励 积极的方式去使孩子更有自信。以自身来说,我的爸爸 这二十几年来 没有夸过我一句。

在外国 别人的父母可以放手天高海阔任你飞 在中国 就是被束缚的家鸟 没有办法无拘无束的飞 随着时代的更替 现在的90后都会比较放手让孩子肆意了。在我人生中,父母约束我不可以这个不可以那个 这在我周围环境中 很普遍。父母规划的就是好的 但不一定是适合的呀。

关于课程 我会觉得日本那种实践的手工 烹饪等加上一些理论知识 很好 不仅仅在知识层面丰富了 动手能力 自理能力 生存能力也是有在提高的。二十多岁的我还是在外实习时才发现必须要会做饭什么的 才开始学习。

但 无论国内国外 父母同样用爱爱着他们的孩子。只是一个爱你在心口难开 另一个 爱要大声说出来

给父母一些谅解 宽容 给自己一些将心比心 会越来越好的。(仅个人意见 勿喷)

2021-02-09 20:28
+关注

会改变,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我们赶上了这个时代的红利,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未来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发展还是要靠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缺一不可,中国人口增长率的放缓,我们已经没有了人口的优势,只有努力提高国民的素质和修养,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小学:语文基础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增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数学对偏题怪题的改良,奥林匹克数学题的减少,

初中:对中考的改革,强调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体育加试的增加,中考科目的增加,对地理生物科目的增加和高中的无缝衔接,以及这几年对中考考纲的修改

高中:1,英语科目的降分处理,

2,语文科目的分数增加文

3.理科目的不分科

4,志愿填报的改良,

大学:正在努力摆脱精英教育的帽子,对那些不学习挂科的学生直接退出学籍,对大学研究生老师要求必须有教本科生的教学经历,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书本,还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参与国家建设

种种改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也看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引导,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教育未来的发展

2020-12-03 06:26
+关注

不会,无论在哪个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出现很大区别。国外也是,我记得一句话,教育是奢侈品,是分等级的,一线城市的天价学区房,各种培训班里的一对一课,普通家庭根本上不起,人和人向来没有平等过

2019-07-02 00:13
+关注

身为一个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经历了社会大学的磨砺,说几句真心话。

我觉得国家的教育方式不是要改变,而是适当的调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取百家之长。教育是没错的,因人而异吧,毕竟通过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高材生,都是社会顶尖人才。

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有百年历史,学习的东西其实说白了都是未来的基础,用到的,或者可能用到的。小学是萌芽时期,去学习一些新的知识认知,

中学是一个价值观塑造的时期,确切的说是社会观与塑造个人德时期,我觉得这个阶段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引导阶段。有些人为了存在感而故意找茬,有些人为了得到关注而去标榜或者拉帮结派,称兄道弟。如果不去做好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

高中也是初中的延续,不过更多的是人生观的塑造,有一部分还在博关注,有一部分却眼高手低的觉得一切都能办的了不起了。

当然,高中训练是一个脑力集中的过程,训练大脑思考,有些人也是在这个时期突然“顿悟”

所以还需要让我们去开放思想,同时碰壁,这样才能成长。

大学嘛,企业和学校联合,挣得钱多以及工作形式有切身体会,才是有帮助的。

满口胡言,说错勿喷

2019-07-01 23:13
+关注

现在已经在改,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多和老师沟通,多给小孩一些自由时间,多提供给他不同的活动对他的成长有利,我是学教育学的,就没有因为这样的体制变成书呆子,教育改革的周期是比较长的,为了孩子的成长请千万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中国式家庭教育是从2012年10月流行的“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等词中衍生出来的,用来指称中国显示存在的一些教育弊端和问题。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反思中国式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简称家教。 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

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查看城市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