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车轮来到了战国末期,以往的任人鱼肉的弱秦已经成为了列国眼中的虎狼之师,而之前的强国魏国、齐国、楚国早已不复当年之勇。现在能与秦国对抗的只有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了。可以说到了战国末期,除了秦国之外,最有可能统一全国的只有赵国。
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国力衰竭,国内青壮年损失殆尽,从此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力量,也失去了统一华夏的机会。事实上,我们都只注意到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苦果。却不曾想过,长平之战也可能是赵国从此取代秦国的天赐良机。长平之战开始之前,秦赵两国都不曾想过战争会如此持久、重要。随着战争的僵持,秦昭襄王跟赵孝成王都意识到这场战争将决定这两个的国运。秦国赢了,自此东出兼并六国就丝毫没有障碍;赵国赢了,就可以取代秦国成为有一个超级大国。于是乎,两军都选择了换帅。秦国派出了一代战神白起,而赵国则是派出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事实上当时的赵孝成王也是无可奈何才用赵括换下廉颇。毕竟以廉颇的防守战法,不用秦国出兵,赵国会因为漫漫无期的战争而缺粮被拖死)。当年轻的赵括碰上老辣的白起,就已经注定了赵国失败的命运。
长平之战最终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而告终,战败的赵国自此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机会,也失去了统一华夏的机会。
我们在读《过秦论》的时候都知道有这么一句“奋六世之余烈”,秦国因为有了“六世”最终统一了华夏。而对于赵国而言也有他们的“奋四世之余烈”,这四世分别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虽然这四世没有秦国那六世的功绩,但是拿在其他国家里面也算得上出类拔萃了。
赵武灵王于赵国的地位就如同秦孝公于秦国的地位,两位国君在位期间针对本国的积贫积弱的情况都痛心疾首,于是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国推行了变法,而赵武灵王则重用肥义,以秦国为变法模版对赵国加以变革。另外还在于匈奴的斗争中发现了骑兵的重要,建立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骑兵。
赵惠文王虽然没有赵武灵王的魄力,但是也算得上一名合格的守成之君。他曾任用乐毅和平原君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为将,对外以理折服强秦,对内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军事上,也算得上战果斐然。五国伐齐,赵国也算得上捡了个大便宜,失落的齐国让赵国在未来与秦国的争霸中无后顾之忧。与秦国的“阏与之战”更是打破了秦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赵孝成王虽然因为任人失误导致长平之战的战败,但是之后的邯郸之战却也抵挡了秦国的进攻,保住了赵国的根基。接二连三的战争让年轻的赵孝成王学会了为君之道。在赵国长平之战惨败、邯郸之战惨胜之后,燕国趁火打劫进攻赵国。经过战争洗礼的赵孝成王毫不犹豫的重用廉颇,击退了燕国一次次进攻。赵国的家底虽然是在赵孝成王时代打烂的,但是之后的迷途知返也算是为赵国保住了根基。
赵悼襄王,说实在没有多大的功绩,勉强跟秦庄襄王一样,只能算是合格的守成之君。他最大的功绩就是重用李牧。正是因为李牧的存在,秦国的兼并战争至少推迟了十几年。
可惜四世的时间终究敌不过六世的时间,如果让赵国的“胡服骑射”变法来得更早一些,那么秦赵鹿死谁手未可知。
看完朋友,记得随手关注苏子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内容等着你~~~
看到很多人说楚国,我不这么认为,即便楚国走了狗屎运同意了天下也终将分裂。因为楚国氏族势力太大,从楚庄王开始花了九年时间击败了氏族力量才真正成为王。到后来王翦60万灭楚,楚国同样60万加上山川之险,战略纵深,项羽爷爷项燕指挥,为什么没打过,我认为内部不团结,各个势力都打小算盘,赢不了。既然这个话题说的是战国末期,那么赵国肯定不行了,如果长平之战之前赵国确实是唯一能抗秦的大国。那么齐国呢,五国攻齐之后齐国起死回生也是奄奄一息,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了。孝公说过,只要法制不改,不论秦国之后君主昏庸与否,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那么首先来看看战国七雄有什么成绩来说。
第一个韩国 六国中实力最弱的一个,长期被各国蹂躏,战国前期被他右边的大哥魏国吊打,魏国为了补偿桂陵之战的损失,去攻打韩国,韩国打的就差一口气了,战国后期,在洛水河畔韩魏联军被白起杀得惨败,唯一战绩就是灭亡郑国。
第二位 魏国 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魏国魏文侯 魏武侯 时期,魏武卒天下无敌手,打的秦国不敢越过黄河,在七国中处于绝对霸主地位,经济文化 人才都是杠杠的,魏惠王中后期瞎折腾下,连败桂陵 马陵两战,魏国元气大伤,后西败于秦,南败于楚,后面一直一蹶不振,没有什么起色,后期的二流国家。
第三位 赵国 赵国后期唯一一个可以和秦国相抗衡的国家,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后,赵国实力火速上升,骑兵实力相当猛,当然很大一部分是和匈奴作战。秦昭襄王时期 长平之战秦国虽然取胜,但也是惨胜,付出巨大的代价,前前后后持续了五年之久,对双方政治 军事 经济 外交都是考验,赵国失败,以后只是苟延残喘而已,曾经的小霸王不复当日。
第四位 齐国 东方霸主 如果不作死就不会死,说的就是他,齐国本来是和秦国并列的强国,不仅军事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都相当不错,有渔盐之利。但作死的灭了宋国 ,招惹了其他五国的不满,曾经苦大仇深的燕国趁机复仇,齐国一度只有2城,齐王被杀,复国后不复往日时光。
第五位 燕国 没啥存在感的国家,喜欢和赵国小打小闹,却总是打不赢,除了燕昭王时期乐毅伐齐,雄起了一把,大部分时间都很废柴。
第六位 楚国 南方的霸王,大国中的大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说的就是他了。地盘特大,战国后期从郢到陈最后到寿春 ,我地盘大,窝怕谁,曾经也牛过,楚威王(芈月你爸比)一度打遍周边的国家,实力超强。越国也是楚国灭掉的,后政策失误,被秦国戏耍,郢都被攻占,王陵被烧,退到陈地。秦始皇时期项燕一度打的秦军很惨,后来王剪来了,楚国亡。
首先排除韩国,巴掌大地,无论人口土地,经济都是最弱小的。本国人才到处跑,人才外流严重。在排除魏国,这个被秦暴打的连铁器工具都生产不出来了。在排除齐国,乐毅伐齐后,靠田单摆火牛阵复国。复国后也没啥进取心,对六国都有敌对心理,秦赵生死之战,赵王借粮他都不肯,空有那么富有的自然资源,目光短浅就盯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在排除燕国,赵国残兵都能虐的国家,也就是能找帮手打架,自己一个人不行。在排除楚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无明君,无良将无贤臣,以致给秦追着国都打。剩下就赵国了,武灵王改革后军力大增,就是长平之战后,除秦国别的国家打起来也占不到他便宜。外有李牧这样的大将,内有平原君。不是出了个郭开,秦国一统天下估计得推迟二十年。唯一弱点就是经济力量差,不是秦国逼的紧,赵国先灭齐补偿经济弱点完全是可以的。然后燕楚魏韩秦。先灭燕,因为他太弱,打他不费啥事,灭楚肯定得花点时间。在魏韩,然后秦。听起来很美,但有个昏君和奸臣这都只能想想了。
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如果按当时的情况来说,可能没有。
因为统一天下其实不在于一个国家能不能,而是在于他想不想!国力是一方面,最重要的在于国家意志。齐楚赵在战国末期都曾是大国,可他们做大之后就不再谋求发展了,称王称霸足以让他们满足了,即便是始皇已经统一过天下,统一的概念已经出现,项羽在灭秦后也是以霸王自居。而秦国在战国初期那么惨,变法图强在秦惠文王之后足以强国霸主自居,其实他们应该是最容易满足的,毕竟从弱国到强国,这样的转变足以让任何国家安于现状,觉得自己挺好了,然而他们并不满足,还在不断地开拓,谋求进一步的东出,乃至放眼天下!说他们狼子野心也好,志向远大也罢,秦国想要变强、变更强的意志才是他们最终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
所以若论国力列国都有可能,毕竟强可更强,弱也可变强,然而不管其他各国是强还是弱,都没有认真想过统一这个问题,又或是想过但瞻前顾后,犹犹豫豫,执行力远不如秦国,错失机会,以致最后被灭国。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求进取等于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