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曾国藩并不是聪明的孩子。
一篇课文,别的孩子读两遍就背下来了,他读几十遍还是磕磕巴巴的背不下来。但是,这个笨小孩就靠一手绝活,在28岁那年考中进士。
他的读书方法很简单:下笨功夫死磕。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就靠着一股韧劲,把一句话、一篇文章、一本书慢慢读熟、读透,日积月累才学与日俱增。
人生的路其实很简单:认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的做下去,终究会有回报。
一天一月一年,你所走过的每一个台阶、翻过的每一座山头、跨过的每一条河流,岁月都不会辜负。
1838年,曾国藩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他的仕途生涯。
刚到北京的时候,曾国藩每天喝喝酒、看看戏、下下棋,反正什么都干,就是不读书。而且他脾气也不好,经常跟别人吵架,问候人家的母亲和祖宗。
但是曾国藩认识到错误以后,给自己立下了终生修行计划: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刻苦修行,成为圣贤。
他的修行计划主要是:写日记。
从1842年开始,曾国藩每天睡觉前都要反思当天的得失,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一辈子。在他去世前4天还在日记中反省: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应该了结之事,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
为什么我们成不了曾国藩?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当作一杆利器,专心、长久的打磨。
1852年,太平军纵横湖广,在家丁忧的曾国藩就和湖南巡抚张亮基一起,拉起来一支军队——湘军。
曾国藩不是一出手就成为战神的,他的败绩能数出一箩筐。
1855年,石达开败湘军水师于湖口,曾国藩的座船被俘虏,会议记录等文件全部丢失。曾国藩怒气冲天,高唱着“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冲向敌军,打算壮烈殉国。
幸好,又被拉回来了。
1856年,曾国藩坐镇南昌。他的老朋友石达开又一次来跟他“亲密会谈”,不过没有茶杯,刀枪大炮管够。
眼看曾国藩真的要壮烈牺牲了,幸亏彭玉麟千里回援,才解了南昌之围。
曾国藩从来都不是威风凛凛的战神,他经常狼狈的有如丧家之犬。那为什么他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原因只有四个字:屡败屡战。
失败只会吓倒懦弱的人,真正的战士,应该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要跟你继续战斗到底。
为什么我们成不了曾国藩,就是因为没有不死不休的勇气和意志。
曾国藩的一生,没有任何浪漫:少年天才、神威盖世、挥斥方遒,统统与他无缘。
他更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他只是个农民的儿子,硬生生靠自己的努力,在阶级固化的年代,杀出一条血路。
他用一生的身体力行告诉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努力成就伟大。”
著名学者张宏杰说:“自古圣贤可佩但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佩亦可学。”
在面对现实的挫折、平凡的天赋,而又不甘于就此沉沦时,我们需要学习曾国藩。
四十以后养心!大忍耐高人,中国人做不来的!
概括来说无非四个字“克己为善”,这是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体察自身不足,明辨是非,择善从之,择不善弃之;所有道理说来简单,但是坚持下来很难,但是正因为他坚持下来了,所以他流芳百世。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能一直坚持对不犯错的人真的不多。
静也好,恒也罢,勤如此,省如此,皆是为善;
治军,为官,治家,统战,习洋,所有的人性,人事,往善发展,往善促进,也许当时不一定所有人都支持你,但成“圣”本就不易。持善,恒善,道法自然。
曾国藩由一位普通人成长为清朝后期的一品大员,被誉为一代圣贤。他在军事、政治和修身养性上有着很高的造诣。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主要在于:勤奋好学、戒惰戒色、谨言慎行。
(1)曾国藩的勤奋好学是出了名的。少时,盛夏的一个晚上,一个小偷来到他书房。恰好,这时候曾国藩从私塾回来,小偷赶紧藏到床底下。曾国藩开始背诵一篇文章,但是怎么也背不下来。曾国藩很执著,虽然已经学到了后半夜,但还是没有睡觉的意思。这可苦了小偷,他在床底下满头是汗。小偷耐着性子,听曾国藩又读那篇文章几百遍后,实在控制不住自己了。从床底下爬出来,拿过曾国藩手中的书摔在地上,吼道:“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在床地下听都听会了。”,并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然后扬长而去,曾国藩直直地看着小偷,羞愧难当。从此以后,曾国藩更加努力学习。
(2)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非常好色,看到漂亮的女子就会情不自禁,看到别的官员取了年轻的小妾就会心生羡慕之意。后来,他觉得自己这样的行为非常可耻,于是下定决心肃清自己的内心。他每天坚持写日记,每当有任何不耻的想法时,他就会记录下来,并时刻鞭策自己。久而久之,也就达到了戒色的目的了。
(3)曾国藩认为多言是一种恶德,必然招致厄运。所谓“祸从口出”, 曾国藩一生在“谨言慎行”上也是下足了功夫。
只有曾国藩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