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争之争,不为之为”并不是真的“不争、不为”,而是以“合规律、顺人心”的方式去“争、为”罢了。
2、“规律”是自然形成的,放之四海皆准的,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能发现、遵循、运用,不能创造、改变、违背。
3、“规律”的发现很难,所以,谁发现的规律越多谁也就越逼近最高境界;“规律”的运用也不易,对发现人各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无论是个人能力、思想深度、思维角度、灵活程度、应变能力、对资源的掌握程度、对人性的了解程度等。
4、“人心”主要是对“人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是规律的一种。“事在人为”,人是第一能动因素也是决定因素,所以把握住了“人”往往就成功了至少一半,如果把握了“人性规律”,那么无往不利。
5、“凡事必争,当为则为”听起来很牛的样子,可是,“争”必“打”,“打”必伤,不是他伤就是自伤,何高明可言?“为”必“做”,“做”好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全凭一个勇字和闯字,不一定是理智或明智行为,既如此,何谈胜?!
6、“不争之争,不为之为”是说:把握好事物发展的规律、了解清楚人性的前提下,有“势”的顺“势”,无“势”的造势然后借势而为,整合并高效的使用资源,“人、财、务”三条线形成目标明确的“合力”,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可用之人、之资“有序、高效、有结果”的开展,在不声不响间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由此之为,视为逼近最高境界的一种途径。
不争之争,不为之为是道家的一种很高的境界。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意思是说,只有处事不争,才无人能与之争。
“无为而无不为"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须去做你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无不为)。
庄子讲“呆若木鸡"的故事,说明一只斗鸡,经过专门人才按一定规律的训练之后,这只鸡大智若愚,神形气定,其它鸡见到这只木头鸡,不敢来斗,都逃跑了,这只鸡就赢了,而且斗都不要斗,争都不必去争,它就是第一了。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很多,他们不与世俗争功名利禄,而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对人类更有意义的东西。比如,当老子写下《道德经》之时,已是天下第一了,他不与人争,但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高下了。佛教的释迦牟尼,当他在菩提树下悟道之时,天下人也没有人能和他争了。当牛顿在苹果树底下,被苹果砸到头之时,他悟出万有引力定律,推到出力学原理之后,就没有人能和他争了。
不争之争,不为之为。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老祖宗是非常的智慧,不争、不为不是告诉我们不要真的不争和无为,而是要合理地争取和有为,不争与不为只是争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为什么老实人往往吃亏的多,因为他表里如一,而那些表面上说不去与人争,往往比老实人得到的多的多。
实力还不行时,不争那些不该争的事,不使小性子,不为那些不该为的事,这样一来,集中了精力,优化了时间,工效自然高,不争、不为、不是屁股不动弹,而是开足了马力练硬功,把该做的下足了功夫做好,让想要争的望而却步,自动就打退堂鼓了,形成了有序不争,《太阳系的运行就是经典案例》
(这是对不争之争、不为之为的理解)
不争之争,“不争”也是争的一种形式。指顺规律顺大势而做到争其必然。“不为”也是为的一种形式。指运用规律用智用策。我蓄势以待,静观其变。此两种皆辩证法唯“力”之论,“力”有反圆,前面加不,反而“圆”了!
日月不争之争才生光,不为之为才长久。不高之高才崇高。
不争,不是正面的就事直接的竞争,而是在更为深广的范围内从整体上根本上认识把握事物,从而取得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通俗地说,通过全面提升自己,让对方相对地失去竞争能力,看——他跳到最高处都看不到你脚后跟,他咋跟你比高低嘛?这应是竞争的更高形式。此情形下,如有相当的“心劲”做支撑,我认为,这应是竞争的高的境界:胜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并且,整个过程中会呈现出“提高——提高——再提高……”的良性循环。
善于“不争之争”,必谙“不为之为”。
让我们不遗余力地去“学”而极大地提升自己以引导带动更多地人去提升自己吧。“不争不为”拥抱明天。
谢谢邀请!
在我看来其“为而不争”,就是敢于担当,不为争名争利。体现的是“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成功必定有我历史担当”。不争名利是指不因功名所为,若功名来了,就要顺流而下。
老百姓的欲望很低,但也可以有大境界,这就是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不为物欲奴役,致虚极守静笃。现在百姓日子很难过,其中就有自惹的祸,所以回头是海阔天空。
不爭之爭,物競天擇。
不為之為,潤物無聲。
争,殺伐攻敵,下。不爭,自強補缺。
為,周詳鋪施而為,中。不為,改變環境條件使事之所向自然而然不偏離在軌中。(說易,不為比為更難,只是看似自然實不然,好處的鞏固長穩)。
不争之争,不为之为,里面蕴含着两层意思。所谓不争,即不去争那些与人高下的争名夺利的般俗之争,却而为着事理的真伪、自然律定的提升、正义的弘扬又必须去争;不为之为也有着同样的义理,不为粗俗而为精细。之所以之谓,是在于人的修为、思想的层第、心品的高下,不能责人以难而须严以律己。
太极看过吗?借力打力,你挨打了吗?那有可能是你自己的力打出去的。